萨氏伏翼(食虫类:Pipistrellus savii)是蝙蝠科伏翼属的动物,主要分布于中国大陆的黑龙江省、安徽、内蒙古自治区、甘肃省、河南省、山东省、吉林市、辽宁省、新疆等地,以及欧洲、北非、蒙古、西伯利亚地区、朝鲜、印度、缅甸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比萨。
根据历年在四川省各地收藏的伏翼属87号标本,进行分类研究,发现伏翼 Pipistrellus pipistrellus、萨氏伏翼 P.savii 和印度伏翼 P.cormandra 等3种为四川省新记录。
形态特征
萨氏伏翼体形较小,耳壳略呈三角形,基部较宽,端部较尖。耳屏短小,其高不及耳高之半。第三掌指最长。翼膜终止于趾基部。距较长,距缘膜发达。阴茎骨发达呈倒“L”型,体背毛长呈褐色,毛基黑色。胸部毛稍短,色亦较浅,毛基黑色。腹部及股间膜上具白色短毛。体长42-44mm,前臂长约34mm,体重7.5-9.3g。
栖所习性
萨氏伏翼在夜间以飞行昆虫为食,夏季栖息在树皮下、树洞、旧建筑和岩石裂缝中,而冬季则更喜欢温度更加稳定的栖息地,如洞穴、地下室和深层岩石裂缝。
保护级别
萨氏伏翼已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评估级别为近危NT。
亚种
萨氏伏翼阿拉善亚种(学名:Pipistrellus savii alashanicus),Bobrinskii于1926年命名。在中国大陆,分布于黑龙江省、内蒙古自治区、甘肃省、河南省、山东省、吉林省、辽宁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蒙古。
萨氏伏翼南疆亚种(学名:Pipistrellus savii pallescens),Bobrinskii于1926年命名。在中国大陆,分布于新疆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新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