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鱼(学名:Clupea pallasii),俗称青鱼、鲱鱼,地方名称黄海鲱鱼、青条鱼,是鲱科鲱属的一种鱼类。太平洋鲱鱼主要分布在太平洋地区,在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地方性品种。其是世界上最丰富的鱼类资源之一,被广泛捕捞和养殖;其鱼卵价值高,素有“黄色钻石”之称,是许多国家和地区的重要渔业经济资源之一。
太平洋鲱鱼身体稍细长,呈纺锤型,平均体长在25cm左右,腹部近圆形,背侧青绿色,侧上方微绿,两侧及下方银白色。太平洋鲱鱼属于中上层、洄游性鱼类,但洄游距离有限,通常栖息于盐度较高的海区,产卵地点通常位于半封闭的水湾、海峡及河口。食物以挠足类、多毛纲幼体、蟹幼体等浮游动物为主。
2019年,太平洋鲱鱼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等级为数据缺乏(DD)。其体内富含脂肪,可供鲜食或制罐头类食品;卵巢很大,营养价值很高,是重要的出口水产品之一;其蛋白质能作为一种比较好的功能添加剂、营养补充剂和乳化剂。太平洋鲱鱼可以加工中制成各种不同风味的即食食品,其中瑞典腌鲱鱼以散发恶臭、味道偏酸而闻名。17世纪中旬,每年夏季约有1000万吨的太平洋鲱鱼游入荷兰的北部海域,为荷兰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荷兰每年五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六为“鲱鱼节”,在这一天,荷兰人载歌载舞,庆祝节日。
命名与分类
1847年,法国动物学家阿希尔·瓦朗西安纳(Achille Valenciennes)最先命名了太平洋鲱鱼。截至2023年,在全球生物物种名录中(COL),太平洋鲱鱼共有三个亚种,除太平洋鲱鱼指名亚种(Clupea pallasii pallasii)外,另有两种分别为白海鲱(Clupea pallasii marisalbi)和乔沙鲱(Clupea pallasii suworowi)。
太平洋鲱鱼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地方性品种,比如黄海鲱鱼就被认为是太平洋鲱鱼在中国渤海和黄海的一个地方性品种。在不同地区,人们对于太平洋鲱鱼的称呼也有所不同,在中国,人们将太平洋鲱鱼称为青鱼、青条鱼,或者简称为鲱鱼;而在美国的一些地区,它们又被称为海鱼。其具体的分类可能因地理位置和研究者之间的差异而有所不同。。
形态特征
外形
太平洋鲱鱼身体稍细长,呈纺锤型,平均体长在25cm左右,腹部近圆形,背部青绿色,侧上方微绿,两侧及下方银白色。
头部
太平洋鲱鱼头部中等大小,头顶部有一浅凹处。口小而斜,呈侧上位,前颌骨比较小。上颌骨比较宽,近似长方形。两块辅上颌骨,第一块细长,第二块前端细尖,后端宽阔。下颌比上颌略长。牙齿细小,下颌、犁骨及舌上均有小齿,上颌及腭骨没有牙齿,鳃盖骨比较光滑,无辐射纹,腮孔较大,其后边缘光滑无线纹,无肉突,犁骨齿发达。眼睛中等大小,侧上位,有脂眼睑。眼径约为眼间隔的1.5倍。鼻孔每侧2个,2孔距离稍远。
躯干
太平洋鲱鱼体被圆鳞,中等大小,易脱落,侧线比较明显,除头部外全身均有鳞片覆盖。腹缘覆盖有弱棱鳞片;腹鳍基部有腋鳞片。腹鳍起点后于背鳍起点,有前耳骨泡和翼耳骨泡,鳔的突起深入该处,后端与外界相通。背鳍起始于腹鳍始点的前上方,位于吻端至尾鳍基的中间,条数15~21,长度约为15cm~17cm左右;胸鳍位于侧下位,末端伸不到腹鳍,胸鳍条数15~18,腹鳍比较短小,始于背鳍起点后下方,条数为9;臀鳍中等长度,起始点距离腹鳍比尾鳍基更近,条数13~21,长度17cm~18cm左右;尾鳍呈叉形。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世界范围内,太平洋鲱鱼主要分布太平洋地区,如美国、加拿大西岸沿岸、阿拉斯加湾、白令海、俄罗斯东北部沿海、鄂霍次克海、日本海和黄海等地区,北纬36°00′~38°45′、东经122°30′~123°50′海区全年均有少量太平洋鲱鱼分布,威海沿岸偶有发现。在中国,太平洋鲱鱼主要分布于黄海和渤海地区。
栖息环境
太平洋鲱鱼生命中的绝大部分时间都在海洋中度过,它们在海洋中觅食、成长和进行洄游。太平洋鲱鱼通常栖息于盐度较高的海区,在12~26的盐度范围内均可存活,最适盐度范围为12~26。太平洋鲱近10个月的时间(5月至翌年2月),栖息分布于水深60~90米的浅水区。它们偏好生活在温暖的水域中,因为一定的水温有助于促进它们的生长和繁殖。
生活习性
觅食行为
太平洋鲱鱼是杂食性鱼类,主要以桡足类、钩虾、多毛纲幼体、蟹幼体等浮游生物为食。这些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生活在与海洋上升流相关的营养丰富的水域中。太平洋鲱鱼通常夜间在上升流区域的地表水中觅食,在不活动期间积累脂肪。幼鱼主要以甲壳亚门为食,但也吃桡足类和软体动物门幼体。成鱼主要捕食大型甲壳类动物和小鱼。
洄游行为
太平洋鲱鱼属于典型的洄游鱼类,它们在不同的季节和环境中进行迁徙,前往近海水域产卵。太平洋鲱鱼通过洄游变换场所,进而扩大对空间环境和资源的利用率,最大限度地提高种群的存活、摄食、繁殖和避开不良环境(包括敌害)的能力。在洄游过程中,它们表现出垂直的洄游模式,白天保持在底部附近,夜间移动到浅水区觅食。
在亚洲海域,生活在黄海和渤海地区的太平洋鲱鱼3~4月间大量游进中国山东半岛荣成—威海近岸各湾口生殖,另有少量鱼群游向辽东半岛东南部沿岸和朝鲜半岛西岸浅水区产卵。产卵后,鱼群迅速游向外海深水区觅食,夏季广泛分布于黄海中北部、水深60m~90m海域。秋季分布区向中间收缩,冬季鱼群主要集中于黄海中央部、水深70m~90m海域。
集群行为
太平洋鲱鱼属于典型的集群性鱼类,生殖季节及越冬期间鱼群常密集成许多大群。太平洋鲱鱼的集群行为其实是外界自然环境长期作用的结果。一方面集群行动有助于它们觅食,另一方面集群十分利于它们繁衍后代和更好的保护仔鱼;集群对于防御敌害也有着积极作用,它们聚集成大群,快速游动的线条和闪烁不定的形状,可以干扰天敌的注意力,使其难以把注意力集中在某一条鱼身上,即使敌害冲入鱼群,被吃掉的鱼也为数不多。所以集群行动在太平洋鲱鱼的生活中,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生长繁殖
太平洋鲱鱼的繁殖方式为卵生。在产卵季节,雌性鲱鱼会选择近海环境进行产卵。雄性鲱鱼会释放精子,受精卵后的卵会沉积在河底或水生植物上,并经历一段时间的孵化才能孵化出幼鱼。
排卵时间
太平洋鲱鱼性成熟的时间为2到5年。在整个分布区范围内,太平洋鲱鱼的产卵时间存在纬度渐变性,比如在南部的加利福尼亚州海域,产卵早在10月份已经开始,而在西北太平洋海区,产卵高峰集中在第二年的2到4月,北部的白令海群体则要等到7月份产卵方能开始;在不列颠哥伦比亚省,产卵时间一般在三月。产卵时间随纬度发生改变实质上与当地春季的时间是一致的,因为在这一时期浮游生物的生产力显著增加。在中国,冬末(2月)性成熟的开始向近岸移动,3~4月间主群游进山东半岛荣成—近岸各湾口生殖,另有少量鱼群游向东南部沿岸和西岸浅水区产卵。
排卵情况
太平洋鲱属于典型的一次性排卵类型。在个体纯体重71g~240g、叉长207mm~300mm、年龄2~6龄范围内,太平洋鲱个体绝对繁殖力为1.93万~7.81万粒;个体相对繁殖力分别为93~269粒/(叉长·毫米)、210~370粒/(纯体重·克)。随着年龄增加个体繁殖力增长呈阶段性。产下的卵具有卵沉性,无油球,卵直径1.42~1.65毫米,黏着在海草、藻类、礁石、海底或近地层其他附着物上。
孵化过程
太平洋鲱鱼卵属于沉性粘着卵,球形,未受精卵的成熟卵近似球形,橙黄色。在卵受精20分钟后,可见初级和次级两层卵膜,在水温5.5~9.8℃条件下,受精卵经11.6~13.6天孵化;水温7.5~13.2℃条件下,需9.6~12.5天孵化。有研究表明,不同地区的太平洋鲱鱼最适孵化温度不同。另外,有些鸟类会捕食太平洋鲱鱼的卵,物理状态的移动也会对卵的孵化产生影响。
受精卵发育过程中需要进行多次分裂,充足的氧气和流水是太平洋鲱鱼卵孵化的重要条件。
生长过程
初孵仔鱼身体细长,体长为5.24mm~7.49mm,身体所需营养来源于卵黄;孵化两到三天以后,游泳能力显著增强;6天后,全长已达8mm以上,卵黄消耗完毕,由被动摄食转为主动摄食,进入后期仔鱼。孵化后稚幼鱼一直在亲体产卵场附近浅水区栖息、觅食、成长,以浮游动物为主要食物。5月份,岸边可发现20mm~30mm的稚鱼。6月中下旬鱼体长到50mm~60mm,开始集群。集群后的幼鱼,很快游向深水。不同海域分布的太平洋鲱鱼,其寿命有一定差异,如在波佛特海生活的个体寿命约为14至16年,而生活在白令海峡的个体寿命则约为18至20年。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太平洋鲱鱼的种群现状因具体的鲱鱼物种和地理区域而有所不同。在某些地区,太平洋鲱鱼的种群数量呈现增长状态,例如,阿拉斯加州的锡特卡湾,产卵种群生物量(SSB)在最近15年中增加了400%;而在其他地区,它们可能面临过度捕捞和栖息地损失的威胁以及其它各种因素,导致种群减少,例如在阿拉斯加威廉王子湾、华盛顿州樱桃角、不列颠哥伦比亚省、温哥华岛西海岸等地区,2000年至今,SSB在最近15年中下降了77%。
黄海:黄海的鲱鱼可能与西北太平洋的其他鲱鱼完全隔离。在黄海地区,该物种的丰度经历了快速和极端的波动。生物量的变化可能是由于太平洋鲱鱼季节性迁入黄海引起的;长期变化可能与中国东部地区36年的干湿周期相关。然而,自1982年以来,该物种在黄海大幅下降,目前,它被列为黄海特别关注的物种,因为丰度已大大减少,需要保护。
旧金山湾(1979~2018年)的SSB估计值平均为44000吨。2017~18年度的SSB估计量为13879吨,这是连续第四年低于平均估计的SSB。在最近15年(2003~18年度),SSB的平均产量波动约为37920吨,整体呈下降趋势。2003~04年度的估计SSB为31207吨,2017-18年度下降至约13879吨,15年内下降了55.5%。
一般而言,太平洋鲱鱼在其分布范围的最南端(西太平洋的黄海和日本沿海以及东太平洋的美国大陆,包括加利福尼亚州、俄勒冈州和华盛顿州)的状况令人担忧。由于全球气候变化,预计这些地区的海面温度将持续升高,可能导致其生存范围向北收缩到较冷的水域。众所周知,太平洋鲱鱼的产卵分布会根据当地的丰度和环境条件在其整个范围内自然变化;一些地区观察到新的产卵地点或在以前已知的地点重新产卵,而另一些地区则观察到已知产卵地点的停止或收缩,导致当地种群可能枯竭。
致危因素
过度捕捞:过度捕捞是导致太平洋鲱鱼种群减少的最主要原因,当鲱鱼被过度捕捞,并且远远超过其种群持续再生的能力时,种群数量就会受到严重影响。因为它们是许多经济和生态系统的重要资源,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类是它们最大的“天敌”之一。
栖息地破坏:栖息地的破坏也对太平洋鲱鱼种群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影响。当这些栖息地受到人类活动的破坏,如河流污染、海洋污染、建筑活动和原油泄漏,其繁殖和生存条件就会受到不利影响。比如除藻剂新洁尔灭的使用就可能对太平洋鲱鱼产生影响。
气候变化:气候变化会导致海洋温度上升、海洋酸化和海洋环境的变化,这会影响不同生活史阶段的太平洋鲱鱼中每个阶段的食物供应、产卵分布和种群的分布。此外,气候变化还会影响其主要捕食者(如鸟类、鳍足类动物和其他鱼类)的分布,从而产生广泛的生态和渔业影响。这些因素可能影响太平洋鲱鱼的生存、繁殖、迁徙及食物链的稳定性,从而对种群数量产生负面影响。
保护级别
2019年,太平洋鲱鱼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等级为数据缺乏(DD)。
保护措施
人工放流:60年代末70年代初,为了增加天然海域太平洋鲱鱼的产量,日本水产厅所属厚岸町、宫古两事业场把太平洋鲱鱼作为海产人工放流的物种之一。1983至1988年共放流3336千尾,放流规格每尾全长31到70mm不等。
捕捞限制:许多地区实施了捕捞限制,包括设定捕捞季节、捕捞配额和捕捞工具限制等。这些限制旨在确保捕捞量在可持续范围内,以避免对海洋资源包括鲱鱼种群造成过度压力。自1977年伊始,中国对太平洋鲱渔业制定了两项管理规定:①禁止直接捕捞1龄鱼,允许捕捞年龄为2龄,最小允许捕捞叉长为22厘米;②开捕期限于每年的2到4月。美国通过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NOAA)等机构负责管理渔业资源,鉴于太平洋鲱鱼的生态和商业重要性,在其范围的部分地区(例如不列颠哥伦比亚省、阿拉斯加州)制定了特定物种的种群管理法规,例如年度渔业关闭、特定种群管理计划,包括年度种群评估、捕捞配额、收获率和生物量参考点(在不列颠哥伦比亚省,该物种的捕捞率为20%,商业渔业阈值为20%)。在低丰度期间,一些地区实施了关闭,例如,2017年不允许对海达瓜伊岛、温哥华岛中部海岸和西海岸的太平洋鲱鱼种群进行商业捕捞。此外,威廉王子湾该物种的所有商业渔业已连续关闭 17 年,因为年龄结构和产卵生物量的可用盈余目前不支持该地区的渔业。
种间关系
太平洋鲱鱼是食物链中的重要一环,它们主要以浮游生物、小型甲壳亚门为食,属于杂食性鱼类;同时,它们也是许多海洋捕食性动物的重要食物来源,大型鱼类如鲨鱼和海豚等经常捕食鲱鱼,许多鸟类(如海鸟和海鹰)以及海洋哺乳动物(如海豹和海狮)也以鲱鱼为食。还有一些鸟类会以鲱鱼卵为食物。
相关产业
渔业捕捞
从历史上看,鲱鱼一直是一个重要的物种,因为它具有产生大量物种生物量的生产能力。太平洋鲱鱼(Clupea pallasi)是东南部海洋生态中的重要物种,也用于自给性和商业。
俄罗斯渔业协会(VARPE)表示,截止2022年12月19日,一年里,俄罗斯渔民捕捞了475.1万吨海产品,较前一年同期减少2.7%,总渔获量的约72%在远东地区完成,其中太平洋鲱鱼44.51万吨,同比增加13.7%。
2022年4月,在日本海沿岸的鲱鱼捕捞活动继续开展,预计截至该月末,鲱鱼累计渔获量将同比增加64%至5075吨,这是1996年以来首次突破5000吨。
2023年中国渔业统计年鉴显示,中国2023年太平洋鲱鱼捕获量为8650吨,以福建省、广东省和广东等沿海省份居多。
加工方式
捕捞所获的太平洋鲱鱼可以加工中制成各种不同风味的即食食品,包括腌渍鲱鱼、腌鲱鱼籽、瑞典鲱鱼罐头等。
瑞典腌鲱鱼:每年的4到6月,渔民们就会打捞起数百吨鲱鱼,然后将鲱鱼放在浓盐水中用文火煮过,再装入罐头中任其自然发酵。据说,这套腌制鲱鱼的工艺己经流传了近300年,当初渔民们也是为了省钱才想出自然发酵腌制鲱鱼的方法,因为这样耗费的盐会少一些。随之腌制时间变长,罐头里的鲱鱼逐渐变得豁稠多汁,罐头中的气体也因为鲱鱼发酵而膨胀,把罐头撑得鼓鼓的,这就代表着鲱鱼已经腌熟可以上市了。
腌渍鲱鱼籽:选择有籽的雌鲱鱼,经过处理和腌制以后,可以将籽粒取出,保持完整,鱼体可以干制或冷冻。经过漂洗和腌制工艺以后,进行分类包装。
茄汁鲱鱼罐头:绝大多数厂家在生产茄汁鱼类罐头时,会免去拌粉和油炸两道工序,转而采用清蒸鱼加番茄汁制法。具体操作步骤是将洗净处理后的原料鱼直接装罐,送入蒸煮箱中或杀菌锅中,用100℃的温度蒸煮一段时间,使鱼块脱水。蒸煮完后,倒去水分,乘热注入番茄汁。清蒸番茄鱼罐头可不排气,在装注番茄汁后立刻密封。
主要价值
经济价值
太平洋鲱鱼是冷暖温性中上层重要经济鱼类,1985年该鱼世界产量近30万吨其鱼卵价值很高,素有“黄色钻石”之称,是许多国家和地区重要的经济资源之一。太平洋鲱鱼通常用于食品加工、制作鱼类制品和鱼油。该鱼生长成熟快,营养价值高,氨基酸含量丰富,是一种重要的食用鱼类。每100克太平洋鲱鱼可食部分含有蛋白质18.8克,脂肪2克,以及多种微量元素和多种维生素。
药用价值
太平洋鲱鱼的肉、卵巢、精巢有利尿作用,可治肺结核、气喘等病。煮食鲜鲱鱼,可医治水肿、肺结核、心脏瓣膜炎等疾病;鱼卵可以用来提取卵磷脂,用来治疗肝部疾病;精巢可用于提取药用精蛋白和脱氧核糖核酸(DNA)。
生态价值
太平洋鲱鱼已经被人们认为是沿海食物网的基础物种,是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是食物链中的中间环节,作为食物资源供给了许多捕食性动物。此外,太平洋鲱鱼的大规模迁徙和聚集行为对海洋生态系统也具有重要影响,它们的活动可以影响浮游生物的数量和分布,进而影响其它生物的生态环境和食物链,其存在和数量对维护海洋生态系统的稳定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科研价值
太平洋鲱鱼在科学研究中也具有重要价值。对其种群的监测和研究可以提供有关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环境变化和渔业管理的信息。科学家通过研究太平洋鲱鱼可以了解海洋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相互作用,以及渔业资源管理的最佳方法。
相关文化
包括太平洋鲱鱼在内的一些鲱鱼类在一些地区具有文化和历史的重要性。它们可能是当地渔业文化和传统的一部分,与当地社区的生活和经济密切相关。太平洋鲱鱼也可能在当地的食物文化和烹传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在荷兰,腌鲱鱼可以和燕麦面包、脆面包、酸奶或者马铃薯一起吃;它是圣诞节、复活节和夏至的节日菜肴,吃的时候一般会饮用白兰地。由于受到当地人民的喜爱,每年5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六,是荷兰人的“鲱鱼节”,也称为“旗节”,这一节日迄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每当鲱鱼节来临时,斯文林根的海滩上旗帜飘扬,无数条巨型渔船一字排开。而荷兰全国各地,江河湖海中的大小船只也都张灯结彩,渔民们穿着节日盛装,尽情表演民间歌舞,欢呼渔汛期的到来。
参考资料
鲱.中国大百科全书.2023-11-04
Clupea pallasii Valenciennes, 1847.GBIF.2023-11-04
pacific-herring.NOAA Fisheries.2023-11-24
Clupea pallasii Valenciennes.中国动物主题数据库.2023-11-04
Pacific Herring.IUCN.2023-11-04
Alaska Department of Fish and Game.adfg.2023-11-24
2022年俄罗斯海产品渔获量同比减少2.7%.中国农业信息网.2023-11-24
日本北海道近海鲱鱼捕捞数量突破5000吨.世界食品网.2023-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