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徐继畬

徐继畬(1795年12月4日-1873年3月30日),字健男,号松龛,出生于山西省代州五台县东冶镇东街,理学家徐润第长子,是中国清代后期名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地理学家、历史学家、教育家和诗人,曾任陕西道监察御史、广西浔州知府、广东按察使、福建布政使、广西巡抚、闽浙总督、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总管京师同文馆事务大臣等。

徐继畲自幼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儒学的熏陶。师从著名文学家高鹗等人。嘉庆十九年(1814年)徐继畲考中举人爱新觉罗·旻宁六年,徐继畲考中进士被选为庶吉士。次二年他的父亲去世。守丧期满后,被授予翰林院编修的官职。道光十三年(1833年),徐继畲任陕西省道监察御史。道光十六年(1836年),徐继畲出任广西浔州知府。

1841年9月,徐继畬升任福建省布政使,奉命移驻厦门市,兼办通商事务。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徐继畲被提拔为两广盐运使,不久调任广东省按察使。之后升至广西巡抚,还没来得及赴任,改任福建巡抚。道光三十年(1850年),徐继畲又暂时兼任闽浙总督。咸丰二年(1852年),徐继畲被罢官回原籍。咸丰三年(1853年),徐继畲受命协助山西省巡抚督办州府团防,在咸丰六年(1856年),徐继畬受聘于平遥超山书院。1865年,清廷命徐继畬为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行走,并授太仆寺卿,后又任总管京师同文馆大臣。1869年获准再返故里,住五台东冶镇东街。1873年3月30日,徐继畬在家中去世,享年78岁。

在徐继畲的著述生涯中,《瀛寰志略》是他最重要的一部著作。该书先为总说,后为分叙,图文并茂,互为印证,于各洲之疆域、种族、人口,沿革、建置、物产、生活、风俗、宗教、盛衰,以及列国比较,皆言之颇详,亦间有议论。书中介绍并推崇美国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和资产阶级革命的领袖人物,这在当时来说,确系首创,给予中国当时的思想界以及后来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以重大影响。徐继畲十分热爱中国古代文化遗产,评点与撰写了大量的著作。徐继畲对古代诗歌也进行过认真的研究。有《古诗源评注》等著作。此外,徐继畲对八股文有较深的造诣,为清中后期八股文之一大家,曾著有《退密斋时文》,编有《举隅集》和《超山书院课程》等。徐继畬也醉心地理学,曾著有《尧都辨》《晋国初封考》以及《两汉幽并凉三州今地考略》《汉志沿边十郡考略》等著作。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795年12月4日,徐继畲出生在山西省忻州五台县(今属忻州市)。徐继畲的父亲是理学家徐润第进士出身,任过内阁中书,湖北施南府同知等职。徐继畲自幼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儒学的熏陶,曾随父寓京师。师从著名文学家高鹗等名人,童年时期就能写文章。

入朝为官

嘉庆十九年(1814年),徐继畲在乡试中考中了举人爱新觉罗·旻宁六年(1826年),徐继畲考中进士,在朝考中获得第一名,被选为庶吉士。次年他的父亲去世,期间徐继畲整理完成父亲徐润第的《敦艮斋遗书》的内容。守丧期满后,被授予翰林院编修的官职。道光十三年(1833年),补任陕西省监察御史。他关注世间的事务,对于行政的事例、地方存在的好处和坏处,每当遇到事情就进行调查研究。他前后呈交的奏章,都关系到国家的大计和百姓的生计。当时,道光帝多次责备朝廷内外的大臣所写的都是空洞没有实际内容的文章。得到徐继畲的奏章,就一次又一次地称赞叫好。道光十六年(1836年),徐继畲上奏说政治体制应该崇尚简洁扼要,尤其切中当时的弊病,爱新觉罗·旻宁立刻召见他入宫回答问题。他谈论当时的事情,悲痛以至于流下了眼泪。到这个时候,得到道光帝的赏识。第二天,被外派任命为广西浔州的知府

仕途经历

道光十六年(1836年),徐继畲被提拔为福建省延(平)建(宁)邵(武)的道员。上任后就考察所管辖的府县治安情况,逮捕斩杀了几个大盗贼,辖区内变得安静整齐。道光二十年(1840年)七月,徐继畲调任署汀(州)漳(州)龙(岩)道。正赶上英国军舰进犯厦门市,与漳州市只隔着一条河。他连夜加强防御,和民众据守险要地势坚决防守。敌人知道有防备,不敢进犯,漳州得以保证安全。总督杨鲁、巡抚刘次白上奏章表扬称赞。1841年9月,徐继畬升任福建布政使,奉命移驻厦门,兼办通商事务。爱新觉罗·旻宁二十二年(1842年),徐继畲晋京升见。道光皇帝询问海外形势与各国风土人情,他具所知答对,道光皇帝遂责成他纂书进呈。徐继畲发奋努力。随时采访,广为搜集资料,公余著述。五月,徐继畲被提拔为两广盐运使,不久调任广东省按察使。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徐继畲又调任福建省布政使。之后,徐继畲在福州市厦门市之间往来,兼办通商事务。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瀛寰志略》初稿完成,初名《舆地考略》后改名为《瀛环考略》。其后,他继续采寻西人杂说,询问西方官员,参阅魏源海国图志》(初版),补充疏漏,使《瀛环考略》日臻完备,定名为《瀛环志略》。爱新觉罗·旻宁二十六年(1846年),徐继畲被授予广西巡抚一职,还没来得及赴任,改任福建巡抚,命令办理通商事务。道光三十年(1850年),闽浙总督刘韵珂因为生病请求休假,徐继畲又暂时兼任代理总督。

罢官回乡

咸丰元年(1851年),徐继畬因在处理神光寺事件时的方法与林则徐等人的意见不合,被言官多次上书弹劾,因“身膺疆寄,抚驭之道,岂竟毫无主见,任令滋扰”的理由被革职,并召回北京,接受咸丰帝的当面问询。与咸丰帝对答完毕后,咸丰帝评价他为人朴实,但因言官弹劾势重,还是被降为太仆寺少卿。在太仆寺少卿任上,他曾上《三渐宜防疏》,一曰土木之渐(即防止大兴土木,挥霍无数),二曰宴安之渐(即防止歌舞升平,吃喝无度),三曰壅蔽之渐(即防止言论堵塞,上情不能下达,下情不能上达)。颇为新即位的咸丰赏识,特旨嘉奖,命书之屏风,置座右。咸丰二年(1852年),壬子年乡试,徐继畲被特别任命为四川省正考官。考试结束还没来得及回复命令,因为吏部追究议论他之前在福建巡抚任内押送犯官延误,徐继畲被罢官回原籍。

重新启用

咸丰三年(1853年),太平军进入山西省,攻陷垣曲县。山西巡抚恒春上奏请求朝廷派徐继畲协助办理防务。徐继畲受命统率监督官员和绅士全面办理各州府的团练防守,在长治市驻守一年多,亲自巡察辽州、上党郡阳城县等地的险要关隘,周密部署防御堵截农民军的事宜。咸丰三年(1853年)六月,浙江宁波府集《瀛环志略》书中有关介绍美国和推崇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的文字,镌刻赠送美国,被砌于美国首都华盛顿纪念塔第十级内壁上。咸丰六年(1856年)春,徐继畬受聘于平遥超山书院来维持生计,度过了近十年的教书生涯,在授课之余,写成了《两汉幽并凉今地考略》《五台新志》等著作。

告老还乡

1865年,清廷命徐继畬为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行走,并授太仆寺卿,后又任总管京师同文馆大臣。乡居十余年后,徐继畬再度晋京,已经71岁了。由于他过去的资历和《瀛寰志略》的影响,各国使臣及同文馆的外国教习对他的再度出山,都极其尊重。但徐继畬年老体弱,乡居多年,深感不适应于当时的形势,也无法胜任繁重的工作,一再以老病请求致仕。1869年获准再返故里,住五台东冶镇东街。同治十二年(1873年),这一年恰逢癸酉年,是他中乡试六十周年,朝廷赏赐加头品顶戴。1873年3月30日(同治十二年三月初三日),徐继畬在家中去世,享年78岁。

人物作品

书籍作品

瀛环志略

瀛寰志略》是徐继畬的著述生涯中的一部作品。爱新觉罗·旻宁二十二年(1842),徐继畬晋京升见。道光皇帝询问海外形势与各国风土人情,他具所知答对,道光皇帝遂责成他书进呈。徐继畬发奋努力。随时采访,广为搜集资料,公余著述。《瀛环志略》初名《舆地考略》,道光二十四年(1844)初稿完成,改名为《瀛环考略》。其后,他继续采寻西人杂说,询问西方官员,参阅魏源海国图志》(初版),补充疏漏,使《瀛环考略》日臻完备,定名为《瀛寰志略》,于道光二十八年(1848)初刻于福建抚署。同治四年(1865年)经沈桂芬大力提倡,董恂奏准,由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建筑遗存主持重刻,次年刻成。该书分10卷,分装6册,总分图共44幅。书中先为总说,后为分叙,图文并茂,互为印证,于各洲之疆域、种族、人口,沿革、建置、物产、生活、风俗、宗教、盛衰,以及列国比较,皆言之颇详,亦间有议论。

《瀛环志略》一出世,便受到国内外有识之士的高度重视。曾任到福建巡抚的刘鸿翔赞誉此书是“百世言地球之指南”。福建省道员鹿泽长说该书“于国家抚驭之策,控制之方,实有裨益”。郭嵩焘初以《瀛寰志略》述英法海底隧道诸国之强,以为过,后出使英国,才叹曰:“徐先生未历西土,所言乃确实如是,且早吾辈二十余年,非深识远谋加人一等者乎?”道咸间,读过此书的内外大臣,有祁寯藻吴文镕董恂曾国藩等人。尤为难得的是,刘韵珂刘鸿翱彭蕴章等,竟然以一、二品大员身份,为书作序,甘冒天下之大不。他们虽然赞扬了徐氏书,但依然是在天下观里来赞扬的。刘鸿翱序云:“夫中国,天地之心;四夷,天地之四肢也。……我朝幅员之广,亘古无二。中华十八省外,南极越南,北极俄罗斯,东极朝鲜,西极雪山、帕米尔高原,几得亚细亚之全土。”与天下观迥异的那部分,他们就视而不见,只当是隐恶了。李慈铭则斥曰:轻信夷书,夸张外夷,尤伤国体。

瀛寰志略》传往日本后,受到广泛重视,被认为是“通知世界之南针”,有助于他们的维新变法。因此,他们多次刊印此书,在“辛酉版”(1861年刻)中还将书内的未用名词分译日语和英文。咸丰三年(1853)六月,浙江宁波府集《瀛环志略》书中有关介绍美国和推崇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的文字,镌刻赠送美国,被砌于美国首都华盛顿纪念塔第十级内壁上。后来,徐继畬的名字被美国收进了《世界名人录》。

徐继畲在《瀛环志略》中不仅介绍了西方的科学技术,还介绍了西方的民主制度。在叙述乔治·华盛顿领导美国人民取得了独立战争的胜利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同时,认为美国的民主制度与中国入梦寐以求的“大同社会”的精神是一致的,并且评论说:美国“幅员万里,不设王侯之号,不循世及之规,公器付之公论,创古今未有之局,一何奇也!”又说:“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异人也……开疆万里,乃不僭位号,不传子孙,而创为推举之法,几乎天下为公,侵侵乎三代之遗意”。总之《瀛寰志略》介绍并推崇美国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和资产阶级革命的领袖人物,这在当时来说,确系首创,给予中国当时的思想界以及后来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以重大影响。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家康有为在读了《瀛环志略》之后才“知万国之故,地球之理”,并把此书列为他讲授西学的教材之一。梁启超在读了《瀛环志略》后“始知五大洲各国”,并认为中国研究外国地理是从《瀛环志略》和《海国图志》才“开始端绪”。这些维新思想家都从《瀛环志略》中汲取了营养,促进了他们进行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的实践。

研究中国古文化

徐继畲十分热爱中国古代文化遗产,公务之暇,便潜身研究古代文化。特别是落职归乡,在超山书院教书的岁月里,他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了古代文化遗产的整理。研究之中,评点与撰写了大量的著作。徐继畲对古代诗歌也进行过认真的研究。有《古诗源评注》等著作。《古诗源》是清沈德潜编选的自上古至隋朝的古诗和歌谣汇集。徐继畲对此书随诗随批,阐述了自己的见解。民国年间曾刊印出版。此外,徐继畲对八股文有较深的造诣,为清中后期八股文之一大家,曾著有《退密斋时文》《退密斋时文补编》,编有《举隅集》和《超山书院课程》等。徐继畲的大部分著述都收入《松龛先生全集》中。徐继畬也醉心地理学,曾著有《尧都辨》《晋国初封考》以及《两汉幽并凉三州今地考略》《汉志沿边十郡考略》等著作。

其他作品

徐继畲还是一位感时伤怀的诗人,并有诗篇258首。他在《咽糠词》中,把贫苦百姓的艰辛与官衙中的挥霍进行了对比,写道:“富食米,贫咽糠。细糠犹自可,粗糠索索刷我肠。”“昨行都会官衙头,粒米如珠流水沟。对之垂涎长叹息,安得淘洗持作粥!”。同时,徐继畲对古代诗歌也进行过认真的研究。有《古诗源评注》等著作。

此外,徐继畲对八股文有较深的造诣,为清中后期八股文之一大家,曾著有《退密斋时文》,《退密斋时文补编》,编有《举隅集》和《超山书院课程》等。徐继畲的大部分著述都收入《松龛先生全集》中。

政治主张

政在养民论

徐继畬体恤民情。由于他接受过扎实的儒家教育,“民为贵”的观念在他的思想上有着深刻的烙印。他在《政在养民论》一文中曾说:“古圣人陈谟赞化,不曰治民,而曰养民”,又说:“富国而不知富民,固不足以曰养。”在他看来,为官者的主要任务是“养民”而非“治民”,任何伤害百姓的行为都是不能允许的。因此,他对当时官场上的贪污腐化之风深恶痛绝,始终坚持自身清廉。他曾向友人说:“弟虽外任十余年,家中并未置有田产”,“在平遥县馆俸每年二百四十金,不足供家中食指。祖遗薄产,折变尽。”竟到了贫困潦倒的境地。在清代后期的官吏中,象徐继畬这般清廉的,虽不能说没有,但实在很少。

禁鸦片论

徐继畬是位爱国的官吏,他在任福建汀漳龙道期间,著有《禁鸦片论》,详细论述了“鸦片之害与禁治之方”。他认为鸦片贸易是“英夷之剥我元气而富强其国者”,乃“唯利是图”。在如何禁烟问题上,徐继畬主张严禁,他指责把“英夷为寇,扰乱海疆”归咎于鸦片之禁的论调是“因噎而废食”。他提出的惩治之法是“先贵而后贱,先富而后贫,先内而后外,先豪猾而后良弱”。基于对资本主义国家情况的了解,他主张既要禁止鸦片贸易,又使殖民主义者找不到发动侵略战争的藉口。在当时国力十分虚弱,无力抵抗外国侵略的情况下,这种意见不失为一种比较稳妥的办法。但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徐继畬的建议,并没有受到当局的重视。

对外政策

英国发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为保卫民族利益,徐继畬坚决抵抗。爱新觉罗·旻宁二十年(1840)四月,英国军舰驶入穿山洋,闽边骚动。七月徐继畬调晋江漳龙道。时厦门市告急,徐继畬沉着备战,亲自调集地方武装,采集大木排,桩塞镇门各港口,指挥军民共同扼险固守。敌知有备,未敢侵扰徐继畬防守的地区。第二年(1841)七月,英军强占厦门,他督兵勇昼夜防守与厦门一水相望的漳州市,曾与城门共存亡。徐继畬曾向家人表示:“城如不保,陈忠公(隋朝陈启泰)祠内,吾尽节处也。”表现了赤诚的爱国之心。八月,定海区、镇海等地接连失败,徐继畬亲眼目睹了清军的惨败,他总结失败的直接原因时说:“我之官兵则承平日久,人不知战,名之为兵,实则市人,无纪律,无赏罚,见贼即走,此其所以败也。”又慨然长叹道:“二百年全盛之国威,乃为七万里外逆夷所困,致使文武将帅,接踵死绥,而曾不能挫逆夷之毫米。兴言及此,令人发指眦裂,泣下沾衣。”其忧愤之情溢于言表。

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徐继畬升任福建巡抚。在任期间,他看出“英酋心怀测”,“往往声东击西,言此意彼”,“仍难保无妄念挑衅,沿海滋扰”。认为“有备无患,唯在先事预防”,“防之于后,不若制之于先”,“不可恃其平日安静,致有猝不及防之患”。于是,他曾修建了各地炮台,加强险要之地的海防力量,随时准备迎击入侵之敌。爱新觉罗·旻宁三十年(1850),英军妄图挖掘基隆市附近煤炭,并正式向清政府提出要求。徐继畬“备文照复,正言拒止”,并密行台湾淡水同知曹士桂“纠合各地士,公同查禁,并刊立禁碑,严密防范”。禁碑现存台北市公园博物馆大楼前右对面,是徐继畬保护国家资源的有力证据。

道光三十年(1850)六月,福州市发生了神光寺事件。此事起源于英国驻福州领事馆代理领事金执尔代一名英国籍传教士和一名英籍医生,要求在福州城内神光寺租屋居住,得到侯官县县令兴廉盖印批准。徐继畬得知此事后,立即对兴廉严行申斥,并饬令其设法劝逾英人搬出神光寺。但金执尔以此事需待英国香港总督文翰批复处理为词予以拖延。数日后,福州便出现了绅士公呈,要求英人立即退出神光寺。英入看到公启后、要求徐继畬保护。徐继畬将计就计,立即派兵役在神光寺附近巡防。其目的是想既能避免发生外交上的冲突,又能设法迫使英人搬出神光寺。为此,他一方面设法劝阻百姓不找英人就医,一方面阻止匠人不为英人修复已破旧漏雨的房屋。在这种情况下,两个英国人不久便搬出了神光寺。但是,在福州市养病在籍的原云贵总督林则徐对徐继畬的做法很不以为然,与此同时,在京的一些福建籍的官僚根据福州绅士们的意见,多次上书弹劾徐继畬,咸丰帝根据两广总督徐广缙的调查,最后以徐继畬“身膺疆寄,抚驭之道,岂竟毫无主见,任令滋扰”为理由将徐继畬革职并召回北京。

前已论及,徐继畬是一位爱国者,在神光寺事件中,他选择采取不以微小事端酿成大的外交冲突的做法。但是有些关于中国近代史上的学述著述,却把徐继畬的此举说成是不敢开罪洋人的妥协行为,这是慎得商的。福州绅民对外国人持有敌视情绪,当然完全可以理解,但以“华夷之辨”的观念来处理当时的外交,并不一定能达到保卫国家利益的目的。

人物评价

从我在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特区所住的白宫往窗外眺望,我们首任总统乔治·华盛顿的纪念碑高耸入云。这是一座很高的方尖碑,但就在这个大碑邻近有块小石碑,上面刻着:米利坚不设王侯之号,不循世及之规,公器付之公论,创古今未有之局,一何奇也。这些话并非出自美国人,而是由福建巡抚徐继畬所写,1853年中国政府将它勒石为碑作为礼物赠送给我国。我十分感谢这份来自中国的礼物。它直探我们作为人的内心愿望:拥有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也有不受国家干预的言论、异议、结社和信仰等自由。这些就是我们美国220年前赖以立国的核心理念。这些就是引导我们横跨美洲大陆登上世界舞台的理念。这些就是美国人今天仍然珍惜的理念。(美国第42任总统:威廉·克林顿评)

徐继畬未历西土,所言确实如是,且早吾辈20余年,非深识远谋加人一等者乎。(中国首任驻外使节郭嵩焘评)

阅徐松龛太仆继畬《瀛寰志略》其用心可谓勤,文笔亦简净。但轻信夷书,动辄铺张扬厉。泰西诸夷酋,皆加以雄武贤明之目。佛英两国,后先令辟,辉耀简编,几如圣贤之君六七作。又如曰共主、曰周京、曰宸居、曰王气、曰太平、曰京师。且动以三代亳岐洛邑为比。于华盛顿赞其以三尺剑取国而不私所有,直为寰宇第一流人。于英吉利尤称其雄富强大,谓其版宇直接前后藏。似一意为泰西声势者,轻重失伦,尤伤国体。况以封疆重臣著书宣示为域外观,何不检至是耶。(中国近代著名文史学家李慈铭评)

郡城娼楼赌馆,甲于通省,皆各衙门书差舆夫包庇,每月送娼赌费三百元至署,家人十数元,数十元不等,此乃道中陋规。历前任无不受者,惟徐道员继畬不受。(《道咸宦海闻见录》作者张集馨评)

徐继畬是我国近代一位以民为本、悉通中西、廉洁奉公、敢于担当、声名卓著的廉吏能臣。他的直臣廉吏风范,继承和发扬了山西省悠久的廉政文化传统,又有其自身独特的原因和表现。(作家徐建宏评)

徐继畬的见识远远超出了他的时代,他留给我们的财富,是1848年刊刻于福州的《瀛寰志略》,一本让当时中国人正确认识世界,走出中世纪夷夏天下观的一部奇书。(人民资讯评)

19世纪中叶,徐继畬及其著作是西方人特别是传教士们观察中国的风向标。弼莱门的书评《一部新的中文地理书》,主要翻译《瀛环志略》的内容;卫三畏的文章,则注重《瀛环志略》的学术意义。在中国人眼里作为观察世界之窗的《瀛环志略》,在西方人眼里却成为探询中国文化的一条路径。传教士们还认为,《瀛环志略》的刊行能够在知识和思想的层面帮助他们的在华事业。(中山大学历史系主任、教授、博导:吴义雄评)

徐继畬的《瀛寰志略》对世界各大势的介绍,不仅使长期生活在与世隔绝状况下的中国人对外部世界有了一定了解,这在客观上有利于打破传统的“天下观”对人们思想的束缚和近代世界意识的形成;同时也有利于国人从“天朝上国”的虚骄自大的心态中解脱出来,通过与欧美各国的比较,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落后。如前所述,只有认识并且承认自己的不足和落后,才有可能产生对外开放、向西方国家学习的冲动和要求。就此而言,和魏源一样,徐继畬也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主张对外开放的爱国主义者。(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博导:郑大华评)

瀛寰志略》的问世,是徐继畬身处的那个时代的产物。徐继畬历史性地成了这一产物的承担者。当我们以更为绵长、更为开阔的视野来回望这段不寻常的历史片段时,或许我们可以对它所蕴涵的意义有更为深刻、准确的理解和感悟,获得更为丰富和深远的启示。(厦门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戴一峰评)

徐继畬在《瀛环志略》手稿中主要介绍了世界历史地理和欧美民主政治制度,成为郭嵩焘薛福成等大批有识之士了解西方的入门书,对形成开眼看世界思潮影响极大。(北京日报评)

相关新闻

徐继畬的遗嘱是:宁卖房卖地,不卖书籍字画。上世纪80年代末,这个遗嘱被打破。为了解决徐继畬七世孙徐进伟的城市户口,住在山西省五台县县的徐家向太原市的三晋文化研究会捐赠了家传的绝大部分文物。

26年过去了,当年解决户口的愿望成为泡影,徐家捐赠出的绝大部分文物移交给了山西博物院(如今改名为山西博物院)。还有近30件文物却在此前下落不明,至今无从寻觅。

人物影响

教育方面

中外学者在相关论述中一致认为,中国现代高等教育开创于1867年(清同治六年),开创者是首任总管京师同文馆事务大臣徐继畬。在徐继畬的主持和策划下,同文馆开设了天文算术馆,教授自然科学,招收了第一批学西学的学生,争取到了第一笔西学经费开支,聘请了第一批中外西学教习,审编督印了第一批西学教材。同文馆确立了办学宗旨、办学经费、培养目标以及教师、教材、课程、学制和学生考试使用等制度,实现了由单纯培养翻译人才的学校向现代高等学校的历史性转变。同文馆的课程开始时只设英文,由英国传教士包尔滕任教习,后来增设法文、德语、俄文、日语。清同治六年(1867)又添设算学馆,教授天文、算学。京师同文馆的毕业生一部分留在馆内,一面继续学习,一面从事副教习的工作,同时大都承担西书的翻译任务;一部分毕业生充当了外交使节的译员。徐继畬是名副其实的我国现代高等教育的开创者,是我国第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大学——同文馆的首任校长。

著作方面

徐继畲学识广博丰富,一生不停地写作,著述丰富与身高相等。而影响最大的,是他所著的介绍世界地理的《瀛寰志略》。这本书十卷,爱新觉罗·旻宁二十八年(1848年)初次刻印问世后,不仅在国内多次翻印刻版,传到日本后,加上日语、英文,用三种颜色套印出版,被赞誉为“知晓世界的指南针”。这本书还首次宣扬了民主共和制度。他高度赞扬了乔治·华盛顿开创的民主制度,说:“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是个非凡的人……开拓疆土万里,却不超越自己的职位名号,不传给子孙,而是开创了推举的办法,差不多达到天下为公,很符合夏商周三代的遗风。”又说:“美利坚,众人联合成为一个国家,幅员辽阔万里,不设立王侯的名号,不遵循世袭的规矩,公共的权力交给公众讨论,开创了从古到今没有过的局面,多么奇特啊!西方从古到今的人物,能不把华盛顿列为首位吗!”这振聋发聩的论赞,无疑是对君主专制的宣战。康有为梁启超就是从《瀛寰志略》中得到启蒙从而走上维新变法道路的。徐氏上述论断,在咸丰三年(1853年)镌刻成石碑送往美国,被镶嵌在华盛顿纪念塔第十层内壁上,供人观赏。同治六年(1867年),美国驻华公使蒲安臣代表美国总统,将一幅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肖像赠给徐继畲,成为中美友谊史上的美谈。

后世纪念

整理遗著

徐继畲去世后,他的学生编辑他的遗著有《退密斋文集》六卷、《古诗源评》四卷、《两汉志沿边十郡考略》《两汉幽并凉三州今地考略》各一卷、《五台徐氏本支叙传》等流传于世。民国5年(1916年),汇集成《松龛先生全集》十卷,又影印《松龛先生家书墨迹》一册,一起在世上流传。

人物故居

在东冶镇东街村委会路南的南北巷内。松龛1850年家书表明,那年已经开始修建这座宅院。原大门坐西向东,悬有“中丞第”门匾(“中丞”是徐继畬担任的封疆大臣巡抚的别称),原有敦艮斋、退密斋、照壁客房院、奉先书房院、场院五个院,占地面积约五六亩。1852年松龛罢官归里,就和眷属住到这里。先是被邀请主办山西团练,然后到平遥县教书十年,春节大多回来过。1865年至1869年又被召回北京任大臣。告老还乡后,在此安稳地住了5个年头,1873年春寿终正寝于此。

民国年间,后人将其宅院出卖,又转卖给杨爱源。后被焚毁。现由东冶粮站占用,地面建筑不多。据市文管所考察,为典型清代官式宅院。南面是东街戏台场。合起来约八九亩,修复为比较宽展的游览纪念设施。

墓葬

徐继畬的墓地,在五台县东治镇东街村。墓地面积180平方米。现留存有1座圆形的封土堆和1通墓碑,碑文写着“徐继畬之墓”,“由山西忻州地区行政公署、五台县人民政府及徐继畬学术研究会建立,公元一九九五年十二月四日良辰吉日”。封土堆底部直径3.5米,高3米。墓碑背面写着徐继畬“在光绪三年十二月二十八日与续夫人合葬于仓城”。

纪念馆

朝元巷是东冶镇东街由南向北的百米小巷。巷口原有牌楼,上有徐继畬父亲、著名心学家徐润第榜书“朝元”二字金字蓝地浮雕云龙边大竖匾,现存五台城徐继畬纪念馆。立柱挂木刻楹联:“一门双鼎甲在五台迄今仅见,朝考得第一于山西省未之前闻”。是全巷明清古建筑、门匾保存较好的一条甚有文物价值的古巷,有十七个院子,门牌至17号。

华盛顿纪念碑

1997年美国麻省大学安城分校和忻州徐继畬研究会在华盛顿纪念塔举行纪念中美友好先驱徐继畬的仪式,有中美外交代表、学者和记者参加。马萨诸塞大学阿默斯特分校主编帕翠莎·怀特在该刊当年秋季号发表《美中两座纪念碑的故事:以及两个国家和两位汉学家之间的友谊》,略谓:“我们介绍的第二座纪念碑,是任与龙负责下于1995年在山西省建立的。这座徐继畬纪念碑树立在五台县他的墓子的前面。与555英尺的纪念华盛顿的尖塔相比,它是小的,但它因其特色而同样威严,并且用更长的时间才完成。

人物关系

研究书目

清史稿

参考资料:

影视形象

参考资料

八桂古代清官廉吏|徐继畲:清廉为本 勤政为民.广西纪检监察网 .2024-08-09

遇见世遗|徐继畬的见识.百家号.2024-08-10

破冰醒世徐继畬.太原日报.2024-08-10

徐继畬故居墓地及其世界影响. 忻州日报·文化旅游周刊.2024-08-10

《高手在民间》之:面花奇葩.忻州在线.2024-08-11

..2024-08-10

晚清名臣后人捐297件文物换城市户口 26年未解决.济宁新闻网.2024-08-10

[光明日报]开眼看世界与《瀛环志略》.光明日报.2024-08-16

中华民族近代以来“逐梦史”:眼看世界的中国.人民网.2024-08-16

山西日报.山西日报数字报.2024-08-11

清史稿赵尔巽.微信读书.2024-09-21

瀛寰之志.猫眼电影.2024-08-11

电视剧《瀛寰之志》首曝片花.新浪娱乐.2024-08-11

河南工人日报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