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蜂式自行火炮(德文:Hummel,英文意义"Bumble Bee")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纳粹德国以三号/四号坦克混种车体为基础,开发出来的一款自行火炮,主要武装为一门150mm榴弹炮。由德意志国防军从1942年晚期起使用,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赋编型号全称为"Panzerfeldhaubitze 18M auf Geschützwagen III/IV(Sf)Hummel,Sd.Kfz.165","Hummel"此型称是1944年2月27日由希特勒授名。
开发过程
野蜂式自行火炮设计于1942年。1941年6月,德国发动巴巴罗萨作战入侵苏联,前锋装甲部队缺乏机动炮兵火力支援,当时虽然已有几种自行火炮车服役中,但德国陆军对其性能及表现并不满意,因此1942年德国陆军开始设计新型自行火炮来满足需求,更好地清理敌方固定火力点、防御工事和武装车辆。
第一个考虑方案是以埃克特公司生产的三号坦克车体搭载一门LEFH17 105mm榴弹炮,但军方更加偏好使用更加宽敞、有着更大改进空间的四号坦克车体,于是本案在1942年末,第一辆“野蜂”原型车被制造出来后被搁置。
替代方案则是计划使用特别设计的Geschützwagen III/IV车体,但搭载一门sFH18 150mm/l30倍径榴弹炮,同时还在车体加装一挺MG-34通用机枪或是MG42机枪,专用于对于车辆和车组成员的近战防御。Geschützwagen III/IV车体是一种三号/四号坦克混种车体,结合了三号坦克的驾驶、转向系统以及四号坦克的引擎、悬吊系统,这个车体后来也使用于野蜂式自行反坦克炮。新式自行火炮就以此定案,命名为“三/四号自行火炮”,Panzerfeldhaubitze 18M auf Geschützwagen III/IV (Sf) Hummel, Sd.Kfz. 165,"Hummel"名称是后来希特勒命名的。
野蜂式自行火炮在车体后方有一个顶部开放式战斗间,并有10mm的装甲围绕以保护乘员与火炮,引擎移至车体中央部份以让出空间给战斗间。末期型则将驾驶室与上层结构稍为修改,以便给驾驶与通信员有较大的空间。
产量与衍生
从1943年3月到1945年3月末,“胡蜂”共有714辆的产量,此外还有150辆“胡蜂”弹药运载车被制造出来。胡蜂”原本的计划生产量为1000辆,但由于1943年11月7日“胡蜂”的主要生产地——柏林的埃克特工厂遭到了盟军轰炸机轰炸,“胡蜂”的生产就只能由埃森工厂一家完成,整体产能大受打击。
由于基本型野蜂自行火炮只能携带数量有限的弹药,所以又开发出"Munitionsträger Hummel"野蜂弹药运输车以协同作战。野蜂弹药运输车基本上就是没有装备火炮的野蜂,但有装设置弹架以便输送弹药。如果情势需要,野蜂弹药运输车也可以重新武装,在战场装上榴弹炮,摇身一变成为正规野蜂自行火炮作战。
服役与战绩
1943年2月,第一批共5辆量产型“野蜂”走下生产线。1943年3月,第一批“野蜂”进入德军服役,并立刻作为装甲师的师级直属间瞄支援火力被送上东线前线。
野蜂式自行火炮初次作战是在库尔斯克会战,约100辆参战。野蜂主要配发于装甲师中的装甲炮兵营(Panzerartillerie Abteilungen),每6辆野蜂自行火炮搭配1辆野蜂弹药运输车。
主要设定
乘员6人(驾驶1人,炮班5人)
重量24吨
武器
主要武器:sFH18L/30 150mm 30倍径榴弹炮X1
备弹18发
弹药采用分装弹药设计,即弹丸和发射药包是分开的。装填时,装填手需要先后将弹丸和发射药包分别装填。
备弹600发
装甲
装甲厚度为10~30mm,“胡蜂”车体及战斗室正面采用30mm厚的FA32表面硬化钢装甲,战斗室侧后部则为10mm厚的E11铬-硅合金钢装甲,车体的其余部分则采用更便宜的SM-Stahl碳钢。“胡蜂”的战斗室装甲仅能抵御一部分炮弹破片和中口径机步枪弹,能有效地抵御25-30m外爆炸的150mm炮弹破片,或是近距离射击的普通7.62mm步枪弹。但面对苏联红军14.5mm反坦克枪和美国军队12.7mm重机枪时,胡蜂”战斗室的侧后方依旧能被击穿。不过这些问题对于胡峰这种二线火力支援车辆来说并不是什么缺点。
机动性
动力输出296匹马力
悬挂系统:叶片弹簧式
平地最高时速42公里/小时
马力/重量12.5匹/吨
最大行动距离215公里
其他国家使用
其他国家对于野蜂式自行火炮的使用极为有限。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部署了在匈牙利战场上从德国联邦国防军手中缴获的车辆。战后只有两个国家获得了这种火炮,分别是罗马尼亚(一个底盘和一个无法使用的武器)和叙利亚(五门从法国获得的火炮)。
二战结束后,罗马尼亚从苏联红军接收了一辆野蜂式自行火炮。这辆火炮被配属给第二坦克团,其军事登记号为 U069009。在军队库存中,它被正式称为 "Hummel TAs 自行火炮"。1946 年 5 月 10 日在布加勒斯特举行的阅兵式上,该炮向公众展示,并带有罗马尼亚标记。罗马尼亚的所有德国装甲车辆后来都在 1950 年被淘汰,并最终在 1954 年报废,军队决定只使用苏联坦克和装甲车(AFV)。
从 20 世纪 40 年代末到 50 年代初,叙利亚从法国接收了五辆野蜂式自行火炮。但当时只提供了非常有限的弹药(一段时间后由苏联补充,因为苏联在国内生产了大量兼容的 150 毫米炮弹)。这些炮一直服役到 20 世纪 60 年代,并在不久之后全部报废。
现存
有六辆野蜂式自行火炮在博物馆中保存下来,分别位于明斯特德国装甲博物馆(Munster Deutsches Panzermuseum)、艾达尔奥伯斯坦(Idar Oberstein)的炮兵学校(大炮 Schule)和德国辛斯海姆汽车与技术博物馆(Sinsheim Auto & Technik Museum)、法国索穆尔的盲人博物馆(Musée des Blindés in Saumur)和俄克拉何马州锡尔堡的锡尔堡野战炮兵博物馆(Fort Sill Field 单兵武器 Museum),除此还有一辆正在澳大利亚装甲和炮兵博物馆(Australian Armour and Artillery Museum)进行重新的维护保养。
参考资料二战德军“野蜂”自行火炮.新浪网.2024-08-16
别惹这只蜜蜂!它装的是150mm炮!——二战德军胡蜂”自行火炮.哔哩哔哩.2024-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