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尔斯克会战(俄语:Битва под Курском 英语:Battle of Kursk)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德战场上的决定性战役之一,也是该战争中最大规模的坦克会战。
库尔斯克会战是德军对苏联发起的最后一次大规模战略性的进攻,意图通过对苏军造成大量伤亡从而重新夺回战略主动权。同时苏军为应对德军进攻,在库尔斯克建立起的三道防御线致使德军伤亡惨重,德军与苏军共投入了超过280万名士兵,出动了近8000辆坦克,参战飞机超过了5000架,也创下史上规模最大的坦克会战和单日空战两个纪录,最后德军战败,苏联开始了反攻作战。。
库尔斯克战役军事研究者周明认为,库尔斯克会战是苏德战争的分水岭,库尔斯克会战德国战败后,德军从此失去战略的主导权,开始转变军事战略,同时苏联红军开始大规模收复国土,库尔斯克会战也被认为是东部战线的关键转折点。
战争背景
1943年初,苏联红军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取得胜利后,迅速展开了一场旨在收复失地的大规模进攻。德军方面,德军因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遭受严重挫折,导致第6集团军投降。经过重新组织,德军在南方集团军群司令埃里希·冯·曼施坦因元帅的领导下,开始对苏联红军进行反击。元帅曼施坦因采取主动放弃一些重要据点的策略,引诱苏联红军深入进攻。不久后,在苏联红军持续地进攻中,战线逐渐延伸,德军乘机集结兵力反击
曼施坦因指挥新组建的南方集团军群发起反击,苏联西南方面军遭受了严重损失,其中第5集团军更是被德军全歼,随后,德军向苏联重要城市哈尔科夫进攻,迫使苏联红军夺回哈尔科夫。紧接着,德军行进至位于库尔斯克州南部的奥博扬地区。苏联方为了防止战线彻底崩溃,苏联最高统帅部决定调动第1坦克集团军,从列宁格勒南部出发以提供支援。同时,苏联军第21和第64集团军也从斯大林格勒调往该地区,以增强防线。随着增援部队的到达,苏联战线恢复稳定。
同时,埃里希·冯·曼施坦因的反击行动使得库尔斯克地区形成了一个突出部,德国中央集团军群占领了奥廖尔地区,而曼施坦因的南方集团军群则控制了彼尔哥罗德地区。在库尔斯克内部,苏德战争双方处于僵持状态,苏德的僵持状态预示着一场规模宏大的战役即将展开。
战争经过
战前准备
德国
随着哈尔科夫战役的胜利让曼斯坦因对德军的信心再次高涨。他计划通过一次诱敌进攻后的防守反击来削弱并歼灭苏联红军。他提出名为“反手一击”的行动计划,预计在夏季实施。该计划旨在通过让德军从亚速海地区迂回,从而包围苏联红军并消灭其实力。但阿道夫·希特勒坚持选择较为传统的城堡行动发起进攻,这也意味着德军将集中力量在库尔斯克州突出部,来集中歼灭位于库尔斯克的苏联红军,迫于压力,曼斯坦因不得不接受希特勒的决定。
对于库尔斯克战役,曼施坦因提出了两种建议,他建议趁着苏联红军尚未稳固立足之际,提前发动进攻。或者等待苏联红军先发制人进攻,然后在其疲惫耗尽后进行德军的反击,并在其后方实施抄击。曼施坦因更支持后一种策略,但希特勒否决了这个方案,希特勒认为让苏联红军先行进攻过于冒险。曼施坦因最终遵从了希特勒的命令。
库尔斯克的突出部,位于苏军防线范围内,德军只需在南北两侧采用标准的钳形攻势,便可将突出部内的大量苏军包围。此举还能使德军战线更为紧凑,节省兵力。尽管苏军也能采取节约兵力的行动,但兵力不足的德军显然更迫切需要这样做。德国国防军最高统帅部随即发布第5和第6号战役命令。但以装甲兵总监海因茨·古德里安上将为首的一些德国高级将领坚决反对这一攻势。
古德里安则认为将装甲部队投入到这样一次代价高昂的攻势中必会造成巨大的损失,他为恢复装甲部队所付出的心血也将随之东流。古德里安提议放弃进攻,让苏联红军先进攻,待其冲劲耗尽后再依靠强大的装甲预备队发动反击。第9集团军指挥官沃尔特·莫德尔(Walter Model)则根据航空照相侦察的结果指出苏军做了大量防御准备,贸然进攻并不明智。
最终希特勒还是决定采纳埃里希·冯·曼施坦因的计划,他发布了第6号作战命令,让中央集团与南方集团军群形成钳形攻势,对库尔斯克州突出部内的苏联军队进行围攻,这次作战计划被称为“堡垒”。战役实施也分为两个阶段,总共进行了12天,进攻阶段为8天(7月5日-7月12日),防御阶段为4天(7月13日-7月16日)。从7月16日起德军陆续退回进攻出发阵地,“堡垒”战役遂告结束。
苏联
沃罗涅日方面军司令尼古拉·瓦图京大将提出发动先发制人的进攻,以便在扰乱德军的同时夺回战略主动权,他们主张苏联红军应采取防御姿态,削弱德军进攻力量,摧毁其装甲部队,然后再发动反击,该计划得到了约瑟夫·斯大林本人的支持。但同时遭到了格奥尔基·朱可夫、亚历山大·华西列夫斯基等人的反对,情报显示德军将对库尔斯克州突出部的苏联红军发起大规模进攻。经过讨论,斯大林最终同意了朱可夫的计划,因此苏联红军开始积极准备在库尔斯克进行防御。
苏联红军在前线阵地上搭建多道防线,整个防御系统包括密集的战壕、铁丝网、反坦克火力据点、反坦克沟壕和雷区,这些防御要素相互紧密配合。针对德军可能进攻方向,苏联方面部署了大量兵力和火力。
拉开序幕
前线两个月保持相对平静,但到了7月,约瑟夫·斯大林认为苏联红军应该主动展开攻势,因为之前所做的准备都是为了应对夏季的德军进攻,如果拖到秋天,苏联红军的工事可能会失去效用。并且苏军俘虏提供情报称明天早上将会发动进攻,同一天还有几名投降的德国士兵(反法西斯分子)也报告了相同的消息。指挥此事的第一副统帅格奥尔基·朱可夫判断德军的攻势肯定会在第二天早晨开始。为了扰乱德军的进攻计划,朱可夫在5日凌晨下达命令,对德军阵地进行炮火反击准备,这一反击行动也标志着库尔斯克会战的正式开始。
德军进军
南线
在南线方面,由于苏联红军的炮击出乎德军意料,从而导致德军遭受巨大的损失,也使得计划推迟了3个小时。与此同时,德国南方集团军群的第4装甲集团军按照预定计划发动了进攻,在损失36辆坦克后,德军成功越过苏联红军的反坦克雷区,并开始对苏联第67近卫步兵师的防线展开强攻,面对德军三个师的进攻,苏第67近卫步兵师被迫撤退。面对局势,瓦图京方面军将预备队调往前线阵地,意图在第二道防线之外拦截德军。但德军仍在苏联红军的第二道防线上开辟了一条缺口,并成功渡过了佩纳河。
由于德军的进攻超出预期,苏联被迫取消反击行动。并把原应参与反攻战斗的苏第1坦克集团军的部分坦克调往防线后方提供支援。同时,苏联红军将第1坦克集团军的部分坦克布置于战线侧翼,以对德军进行打击,经过一天激战,苏德战争双方损失惨重。7月6日上午,德国第48装甲军在德国空军的协同支援下多次攻击苏联的第二道防线,未果,另一方面,德军第2党卫装甲军的两个装甲师成功突破苏联第51近卫步兵师的第二道防线。苏联迅速派遣第5近卫坦克军进行反击。第7日,德国第48装甲军和第2党卫装甲军再次逼近苏联第6近卫集团军和第1坦克集团军防守的第二道防线。苏联采取策略阻击德军两翼,未能让德军突破第二道防线,但在奥博扬方向上,德军推进5千米后被迫停滞。8日,德军发动更猛烈的攻势,迫使瓦杜丁将军调动第31坦克军作为预备队来阻止德军第48装甲军。尽管德军增加了兵力保护侧翼,但第2党卫装甲军的三个师依旧向前推进,苏联派出四个坦克军进行阻击,但由于协同作战不力,未能阻止德军前进。
普罗霍罗夫卡坦克大战中,瓦图京指挥部队在阻挡德军向奥博扬地区推进的同时,通过在两翼上连续发动反击,有效地削弱了德军对主要目标的攻击力度。为了突破瓦图京部队的防线,德国第4装甲集团军司令霍斯将军决定从右翼开始攻击,并下令第2党卫装甲军转向东北地区方向前往普罗霍罗夫卡。普罗霍罗夫卡坦克大战中,第2党卫装甲军未能在苏联红军的阻击下前进。瓦杜丁将军将决策重点放在德军前进受阻的时机上,调集了近卫第5坦克集团军和第1坦克集团军,计划对德军在普罗霍洛夫卡地区进行致命打击。然而,由于德军的迅猛进攻,第1坦克集团军被敌军困扰无法脱身,最终只有近卫第5坦克集团军能够发起反击。12日,近卫第5坦克集团军与党卫第2装甲军在普罗霍罗夫卡展开了一场规模庞大的坦克遭遇战,经过8小时的激战,德军最终撤退,苏联在南线取得了胜利。
经过双方确认损失数字后,苏联红军的近卫第5坦克集团军未能达到攻占有利地形或击溃德军武装党卫军第2装甲军的目标,导致双方部队在战役中都遭受了削弱。于是,伊万·科涅夫决定用近卫第5坦克军团抵御德军主要进攻方向,同时,苏联红军预备队突然发起进攻,导致德国第9军团在库尔斯克州突出部北面被迫停止了进攻。库尔斯克的局势最终令阿道夫·希特勒决定终止整个城堡行动,与此同时,苏联红军在哈尔科夫以南的米亚斯河发动了进攻,迫使希特勒必须将原本用于取得库尔斯克突出部南面最后胜利的预备队调往该地区。德意志国防军最高统帅部也决定将一部分部队调往地中海战区,以应对1943年7月10日盟军在西西里岛的登陆行动
北线
由于苏联红军的炮击迫使德军的进攻延后了2个半小时。德军在经过几十分钟的炮火准备和空中轰炸后,德国第9集团按计划开始了进攻,莫德尔先以3个步兵师在左翼发起佯攻,但被苏联红军挡住了。在主攻方向上,德军集中了4个装甲师和3个步兵师的兵力,他们突破了苏第13集团军的第一道防线,但在第一阵线的两翼地区,苏联红军仍然在镇守阵地。除了地面激战,双方的空军也展开了激烈地交战,在北线地区,德军累计出动了1000架次飞机,而苏联空军也同样出动了600多架次飞机。
第二天,罗科索夫斯基开始发动反击。莫德尔也投入了预备队,随后迎来一场规模宏大的坦克战斗。在激烈的交战中,苏联军队的两个坦克旅遭受重创,共损失约70辆坦克。德国联邦国防军趁胜追击,一路攻进苏联军队的第二道防线,但是最终被苏联第17近卫步兵军和增援的第17坦克军挡住了去路。
7月7日凌晨,德军再次攻打波内里,意图一举夺取交通枢纽。并在市区内展开了激烈战斗,德军多次进攻,也多次被打退,同时,苏联空军在激战中获得了制空权,对德军地面部队造成了强有力的威胁。7月8日,德军虽然给苏军造成了较大伤亡,并占领了大半的波内里,但苏军红军仍然控制着城内部分重要据点,使得德军无法继续推进。7月9日,莫德尔爆发了最后一场战斗,但是德军仍然没有获得任何进展。此时,德国第9集团军已经耗尽了攻击能力,并于10日开始转入防御阶段。
登陆西西里岛
同时,英美联军于1943年7月10日在意大利西西里岛实施登陆作战。英美联军的登陆行动导致意大利法西斯主义政党倒台,同时,在库尔斯克会战中,因德军面临被切断后路的危险,所以希特勒决定放弃原本的“堡垒”计划,抽调兵力去意大利应对局势。同年,7月13日的会议上,希特勒宣布这一决定,并派遣部队组成B集团军群前往意大利,但埃里希·冯·曼施坦因坚持认为苏联红军已经虚弱,可以全力进攻,但希特勒还是取消了“堡垒”计划,不过希特勒同意了继续向南线进攻并对库尔斯克州部队进行增援的计划,库尔斯克德军总兵力最终达到90余万人。然而,由于曼斯坦因对苏军实力的错误判断,导致德军的多次进攻未能取得预期目标。与此同时,库尔斯克北部和意大利局势不断恶化,希特勒最终决定取消进攻计划。7月16日,德军开始陆续后撤,至7月23日,苏德战争双方基本回到了战役开始前的状态。
苏联反攻
进攻奥廖尔
1943年7月12日,苏联红军在库尔斯克北部发动了代号为“米哈伊尔·库图佐夫”的攻势。经过预先的炮击轰炸,瓦西里·索科洛夫斯基上将指挥的西方方面军和苏联布良斯克方面军开始向德军阵地进攻,苏军进攻不但没有取得成效反而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随后,罗科索夫斯基大将指挥的苏中央方面军也加入了进攻, 致使苏联空军在战场上取得制空权,同时法国“诺曼底”航空大队也参与到这次战斗之中。德国方面,面对苏军兵力和装甲优势,德军统帅莫德尔向阿道夫·希特勒请求撤离奥廖尔,最初希特勒拒绝了莫德尔的请求,但因意大利政局动荡及表露出退出战争的迹象,希特勒不得不调遣兵力去支援意大利以稳定政局。同时,位于奥廖尔的德军也面临着被苏联红军包围的风险,最终迫使希特勒同意莫德尔撤离奥廖尔的请求。后希特勒派遣第2党卫装甲军的部分兵力前往意大利,其余的装甲军部队则被派遣至顿内茨方向以作增援。
7月31日,德军开始从布良斯克方向的“哈根”防线撤退。在撤退过程中,德军采取了焦土政策,希望能够阻止苏军快速推进。8月5日,苏军攻克了奥廖尔,并继续追击正在撤退的德军。10日,他们解放了霍特涅茨,15日进入卡拉切夫。到16日,苏军的进攻基本结束,战线逐渐稳定下来。在奥廖尔战役中,苏军歼灭了86064名德军士兵,并收复了大量领土,使得库尔斯克州防线得以拉直。然而,他们未能完成战前制定的合围并歼灭德国中央集团军群的计划。与此同时,苏军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伤亡人数达到429890人,坦克损失2586辆,火炮损失892门,飞机损失1104架。
哈尔科夫战役
在南线,当德军在7月23日和苏军脱离战斗时,苏军采取了格奥尔基·朱可夫的战略方针进行了休整,同时苏军决定于8月3日进行反攻,8月3日凌晨,苏军近万门大炮轰炸德军阵地,这次炮击轰炸持续了两个多小时,同时苏军沃罗涅日方面军和草原方面军集结了90万兵力和2800多辆坦克对德军发起进攻,8月5日,苏军第1坦克集团军攻占鲍里索夫卡并切断了德军三支部队的退路,但由于被围德军的拼死抵抗,德军主力还是撤离了别尔哥罗德市同时向哈尔科夫前行。5日,苏军收复别尔哥罗德,7日,苏军占领德军后方的博戈杜霍夫,并缴获了大量物资和燃料。
在6日、7日期间,苏军坦克队迅速前进,而步兵则专注于消灭被包围的德军部队,导致苏军装甲部队和步兵之间开始脱节。埃里希·冯·曼施坦因意识到苏军这个弱点,采取有序撤退,争取时间整编部队,待苏军消耗攻势后反击。与此同时,尼古拉·瓦图京错误判定了德军形势,并下令前线坦克部队继续进攻,切断哈尔科夫至波尔塔瓦的铁路线,阻止德军逃脱。
8月11日,德军已集结完毕,曼斯坦因发起了反攻。然而,苏联红军的坦克部队仍在追击状态,各部队之间分散较广,步兵和炮兵仍滞留在后方,并且没有意识到德军的反攻已经进行,导致在11日晚上,苏联第1坦克集团军的第49坦克旅和第17坦克团被德军包围,遭受重创。12日,苏军在德军的反攻下被迫后退,14日,苏联第6近卫集团军的第6坦克军被德军包围全歼。
战斗持续到8月17日,苏德战争双方都遭受了巨大的伤亡,德军的反击给苏军造成了重大打击,但埃里希·冯·曼施坦因并没有进一步扩大战果,苏军方面虽伤亡惨重,但还是依靠自身优势再次恢复进攻,19日,苏军再次组织进攻并攻至哈尔科夫西部乌德河北岸,并于20日成功渡过乌德河,在南岸建立了桥头堡。攻打哈尔科夫的战斗异常激烈,苏联第5近卫坦克集团军只剩下50辆坦克。22日晚,苏联第53集团军率先进入城内,德军开始全面撤离哈尔科夫,退往第聂伯河防线,23日,苏军夺回了哈尔科夫。
在别尔哥罗德市哈尔科夫战役中,苏联红军歼敌约30万人,但自身损失也达25万余人。
战争结果
库尔斯克会战德军损失50余万人、坦克1500辆、飞机3700余架、火炮和迫击炮3000门。苏苏联红军损失兵力80万,损失坦克6000辆,损失火炮5244门,损失飞机1700架。但苏联红军仍然能按照计划开出防线发起全面反攻,欧洲东线德军却无法扭转整个东线战局。
双方兵力
双方将领
弗里茨·埃里希·冯·曼施坦因(德国)
1939年8月,埃里希·冯·曼施坦因担任南方集团军群参谋长,参与了对波兰的进攻。后来,他在两线A集团军群任职,并制定了大规模使用装甲兵的"曼施泰因"计划。尽管被陆军总司令部认为过于激进,但阿道夫·希特勒接受了该计划,使德军在西线取得胜利。战争结束后不久,曼施泰因指挥第56装甲军从东普鲁士冲至依尔门湖,后升任第11军团司令,参与攻克克里米亚半岛。在顿河战役中,虽未能解救第6集团军,但稳住了南翼,同时在卡尔可夫赢得重要胜利。他还参与了德军在东线的最后一次攻势,即"卫城"作战。1944年3月,希特勒解除了他的所有指挥权。
格奥尔吉·朱可夫(苏联)
1941年至1945年期间参与了苏德战争的多个战役,并担任过多个方面军司令的职务。他在战争中负责指挥苏联部队进行防御作战和反攻,取得了多次重要胜利,包括保卫圣彼得堡、突破列宁格勒封锁、库尔斯克会战、第聂伯河会战和柏林会战等,同时格奥尔基·朱可夫也参与了与乌克兰第一方面军和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的协同作战。1945年5月,朱可夫代表苏联最高统帅部接受了法西斯主义德国武装力量的投降。
战争影响
政治
在库尔斯克会战中,德军在战术、战略层面接连遭受失败,德军编造宣传的苏联红军战略的“季节性”谎言也随之破灭,另一方面,德军所采用的“堡垒”攻势主导思想失败,也预示着阿道夫·希特勒和德军最高统帅部的破产。同时,“堡垒”计划的失败使轴心国一蹶不振,并且再也未能重新夺回东线的主动权。
军事
库尔斯克会战的失利使纳粹德国永久性地丧失了战场主动权,此后德军再也没有在欧洲东线发起有威胁的攻势,苏军开始了大规模反击。库尔斯克战役结束后,欧洲东线的战局演变成了苏联红军的长途进攻,苏联人收复了所有失地,解放了整个东欧,一路攻入德国,占领了柏林,并赢得了战争。德军再也不能反击或阻止苏联红军的推进,也无法发动大规模进攻,只能被迫开始了长途撤退。
对苏联的影响
政治
库尔斯克会战是苏联战胜法西斯德国的重要一战。苏军在战略指挥上采取了优势兵力实施坚守防御的策略,并在主要方向上集中兵力和兵器,构筑了纵深梯次防御体系。他们还组织了战略和战役侦察,进行了炮火反准备,以夺取战略控制权,并组织了方面军群之间的战略协同行动。此外,苏军还通过使用统帅部战略预备队和运用坦克集团军扩张战果等手段,获得了新的作战经验。苏联红军的各级指挥员也在战火中迅速成长起来,指挥能力也越来越成熟。
军事
这次会战使苏军完全掌握了战略主动权,而德军则彻底丧失了战略进攻能力,被迫转入全线防御,而且此次会战,进一步改变了战场上的兵力对比,为苏联红军展开总的战略进攻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这导致德军战线从大卢基到黑海的崩溃,使得法西斯主义宣传机构编造的苏军战略“季节性”的谎言被彻底揭穿。由于德国再也无力组织战略进攻,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走向胜利的步伐也因此加快。
对二战的影响
库尔斯克战役结束后,欧洲东线的战局演变成了苏联红军的长途进攻,苏联人收复了所有失地,解放了基辅,征服了整个东欧,一路攻入德国,占领了柏林,并赢得了战争胜利。
战争评价
《库尔斯克坦克大会战》作者阿瑟在文中评价:“库尔斯克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影响战争走向的最重要的战役之一,同时也是苏德战争的一道分水岭。战役之前德军还有一定程度上的战略主动权,能够自主选择方向发动进攻;而在战役之后,德军完全丧失了战略主动权。”
《铁血大决斗—记苏德库尔斯克会战》作者刘学道,魏焕春在书中评价道:“此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东部战场的决定性战役之一,德军大伤元气,从此以后永久性地失去了战略主动权。其重要意义正如约瑟夫·斯大林所评价;“如果说斯大林格勒战役预告了德国法西斯主义军队的覆灭,那么库尔斯克会战就把它推到了覆灭的边缘。”
《试论库尔斯克会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地位》的作者刘志明在书中提到“东线有三次巨大的会战在世界战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值得人们永久回顾,其中之一就是1943年夏秋战局中的库尔斯克会战。库尔斯克会战”是在东线战略决战前巩固战略主动权的一次会战。”
重要争议
意义争议
以中国学者周明为首的大多数中外主流学者认为,库尔斯克会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关键转折点,但根据刘洋,陈浩编著的《库尔斯克会战》记载,部分西方学者认为,库尔斯克会战不过是二战中的一个小插曲,只是希特勒的一个战略失误。
坦克争议
根据美国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国家档案馆的一份有关德国党卫军装甲部队的秘密文件记载,德国党卫军下辖的装甲军并非像史料所记载的那样拥有700余辆坦克,即使是在战役开始之前,党卫军装甲部队也只有211辆具备完全战斗力的坦克。其次,在战斗中,党卫军装甲部队的确像人们所说的那样损失较少。根据一份德军1943年7月13日的内部统计,党卫军装甲部队在这场战斗后尚有163辆可以战斗的坦克,损失了48辆。这同苏联红军第5装甲军的损失比起来要小得多。而且根据1984年的一本《苏联第5坦克集团军二战史》记载,该军在12日的战斗后需要大修的坦克有350辆,所以德军在库尔斯克会战中的真实坦克数量存在争议。
纪念活动
2023年8月23日,俄罗斯总统普京抵达库尔斯克州,参加库尔斯克战役胜利80周年庆祝活动并发表了讲话。庆祝活动在库尔斯克州的波内里镇内举行。
库尔斯克,Victory Memorial纪念碑,该纪念碑位于俄罗斯库尔斯克市中心的一座小山上,由一座巨大的铜像和一座石柱组成。
相关作品
相关影视
相关书籍
参考资料
钢铁碰撞 库尔斯克大会战.中国军视网.2023-08-24
1944年德国人曾对华沙进行了有计划的抢劫破坏.中国新闻网.2023-08-23
库尔斯克坦克大战70周年.凤凰网.2023-08-26
俄罗斯总统普京参加库尔斯克战役胜利80周年庆祝活动.网易新闻.2023-10-19
普京宣布:授予国家奖章.今日头条.2023-10-19
Victory Memorial.携程旅游.2023-10-19
解放1:炮火弧线.豆瓣电影网.2023-08-26
将军日.豆瓣电影网.2023-08-26
库尔斯克会战.豆瓣读书.2023-09-06
库尔斯克战役.豆瓣读书.2023-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