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工业大学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以安徽省、教育部、工业与信息化部为共建主体,合肥市、合肥工业大学为承建主体,省内外骨干企业为协同创建主体。确立优先发展高端智能装备、新材料及制造工艺、新能源与节能技术和智能信息技术与产品4大重点领域及平台,优先建设智能制造技术服务研究中心、产品检测分析服务中心、产品设计服务中心和公共计算服务中心等4大公共技术研发服务中心。
研究院选址位于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示范区内,西临石莲南路,南临柏堰湾路,北临习友路,东临创新大道。总用地面积约965亩。一期规划占地面积463亩;建筑面积453000㎡。
历史沿革
2014年4月25日上午,合肥工业大学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建设启动仪式在合肥高新区管委会举行,这是高新区继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之后,引进建设的又一高端协同创新平台,整个项目由合肥工业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完成,计划用4-5年建成。
2021年12月19日,合肥工业大学智能院与安徽科技学院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在智能院研发中心举行。
重要发展领域
高端智能装备
包括高端数控机床、3D打印、工业机器人、智能成套装备、现代显示及新能源汽车方向。
(1)数控系统及数控机床研发
依托合肥工业大学CIMS研究所、合肥工业大学合锻研究院,联合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制造系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及广州数控设备有限公司等,研制STAR系列数控系统及设备(数控车、加工中心、数控齿轮机床、数控校直机、数控弯管机、数控盘绞机等),并在企业中推广使用;开展齿轮机床(数控铣齿机、插齿机、滚齿机、剃齿机和磨齿机)数控系统及机床研究开发和应用,研发出填补国内空白的齿轮机床数控系统;消化吸收高端数控系统,开展核心技术联合攻关,在关键技术创新上取得重大突破;利用高效数控电解加工装备在国内具有的领先优势,深入探索高温合金、火钢等难加工材料精密电解成形中的难题解决方案,力争在更多行业领域实行产业化。
(2)3D打印技术与装备
依托合肥工业大学三维打印与激光再制造先进技术研究中心、合肥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实验教学中心,联合北京隆源自动成型系统有限公司、南京3D打印研究院等,集成机械设计与制造、数控、激光、新材料等学科开展快速成型技术研究,在非标复杂零件特种加工、数控系统、金属和陶瓷粉末材料制备成形、高分子材料加工、三维打印软件开发等方面进行技术创新与集成,在复杂模具设计与加工、生物器官成型、部分汽车复杂零部件等领域形成应用性成果。对已开发出的应用型3D激光打印设备进行成果转化,力争形成产业化能力。
(3)工业机器
依托合肥工业大学机器人研究所、安徽会合智能设备有限公司及合肥工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合肥工业大学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等,重点开展机器人用减速机、伺服电机及控制器的关键技术攻关,进一步攻克精度智能测量技术、在线质量检测与控制技术、高速移载自动上下料技术、复杂多工位机器人集成应用技术等,实现生产过程的在线检测、自动识别、自动搬运及上下料等一体化智能生产;研发焊接机器人、搬运机器人、涂胶机器人等,并开展工业机器人在各类工业生产中的应用研究。
(4)智能制造成套装备
依托安徽会合智能设备有限公司、合肥工业大学仪器科学与光电工程学院等,研发汽车车身点焊、DCT自动变速箱生产线等成套装备,攻克核心关键技术,包括多平台高节拍车身柔性焊装自动化生产线的整线工艺规划技术,重载、高精度、高速输送技术,高节拍、高柔性车身闭合件柔性制造单元关键技术以及整线集成数字技术等,形成高速重载运动控制系统设计等技术标准,实现产业化替代进口;研发柔性关节式坐标测量机测试开发平台、标定试验平台,开发系列高端高速工业相机、精密光学传感器件等,实现了自制标准的标定技术,为高端装备提供技术支撑。
(5)现代显示技术
依托合肥工业大学光电技术研究院、国家特种显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在新型液晶材料及器件关键技术、自由立体显示产业化关键技术、大尺寸体积式真三维显示技术、高效节能液晶显示技术、LED背光源动态调试技术、新型微波功率器件等关键技术进行研发攻关,为产业化生产奠定基础。
(6)新能源汽车及其关键技术
依托合肥工业大学新能源汽车研究院、合肥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安徽会合智能设备有限公司、安徽巨一自动化装备有限公司,联合江淮汽车、安凯、合肥国轩高科动力能源有限公司等,在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电驱动系统、智能控制系统等方面形成了研究优势,整体研究水平处于国内领先地位。主要研发新能源汽车智能故障检测与修复、远程监控与安全预警、路况识别与智能安全驾驶、先进机电耦合传动系统与智能控制等智能制造与智能控制技术;将研究成果产业化并在新能源汽车整车上得到规模化应用。
新材料及制造工艺
(1)材料的近净成形。依托合肥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合肥工业大学合锻先进锻压与成形装备技术研究院,开展等温精密成形和精密挤压,进行大型关键受力构件局部加载精密成形技术和镁合金机匣等温精密成形技术的研究;错距旋压工艺及其计算机模拟应用的研究;大型关键受力构件局部加载精密成形技术;带内筋的筒形件滚珠旋压成形的数值模拟的研究等。
(2)依托合肥工业大学新型铸造研究所、模具研究所、仿生材料研究所,围绕国家战略及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重点开展铜基新材料、铁基新材料、新型高分子材料、仿生材料、碳纤维材料等的核心关键技术研究。
新能源与节能技术
(1)分布式发电与微网技术
依托合肥工业大学教育部太阳能光伏系统工程研究中心、电力系统研究所等,开展新型电力电子拓扑结构、各种脉宽调制方式、逆变器系统控制、新型可再生能源结构和运行方式、智能电网技术、轻型直流输电技术、飞轮储能技术等关键技术研究,将部分成果产业化并在风力发电、小水电、太阳能系统、波浪能发电和微型燃汽轮机中得到应用。
(2)新能源电力系统与控制
依托国家可再生能源并网发电科学与技术创新引智基地、合肥工业大学能源研究所、电力系统研究所等,开展高压大功率变频节能系统装置、全系列太阳能光伏并网发电逆变控制器产业化技术、微网逆变电源与组网协调控制、独立光伏电站综合控制系统等产品的研发及产业化。
智能信息技术与产品
依托安全关键工业测控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合肥工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等,重点开展多媒体和服务异构性、QoS异构性、网络异构性、设备异构性等的关键技术研究,为现代多媒体发展及智能装备的需求提供基础支持。
(2)服务机器人
依托合肥工业大学情感计算研究所、合肥工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等,围绕情感计算和先进智能机器人开展研发工作,整合学术界以及工业界的现有优势技术,解决情感计算与评估、智能机器的开发和应用等关键技术,发掘仿生机器人的智能化的研发价值链,并在此基础上开发服务机器人的新工艺,制定和完善相关产业的技术标准,实现服务机器人的产业化。
科学研究
智能制造技术服务中心
开展与智能制造技术产业配套的关键设备、新器件、新材料、新能源、新工艺等的研发,提高基础工艺、基础材料、基础元器件(三基)等基础制造能力,重点发展高端装备以及成套装备中的关键设备,加快提高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以解决长期以来制约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关键设备和关键部件依靠进口的问题。通过不断推广应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加快产品升级换代。
优先发展轴承、精密交流伺服电机、精密减速机、精密泵阀元件、精密气动元件、精密测试装置、多场环境传感器等核心基础部件与产品。
产品检测分析服务中心
建设面向智能制造技术产品的检测与质量评定公共服务平台,力争成为服务于全国智能制造产业的检测分析中心,为科技开发和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成果、关键零部件、产品性能的检测与质量评定服务。
产品设计服务中心
建设面向智能制造领域的工业产品设计服务中心,力争成为全国智能制造产品及核心零部件的设计服务中心。面向产品开发与国内外市场需求,提供新产品开发、新工艺开发的工业设计服务。
公共计算服务中心
建设面向智能制造技术的公共计算服务平台,为智能制造企业提供产品性能分析与仿真、加工工艺及装配工艺分析、模具设计以及电磁场模拟等支持服务,力争成为全国智能制造产业公共计算服务中心。
在研究院建设过程中,将合肥工业大学已有的仪器设备与需新购置仪器设备进行统筹规划,避免重复采购。
建设思路
总体思路
按照“省部合作、市校共建、企业协同”原则,以建立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为动力,以“政府资金引导、政产学研合作、全球资源汇集、创新基地打造、开放平台搭建”为主要手段,以集聚创新人才、孵化高新技术企业、服务产业发展为目标,按照“1447”建设思路,即围绕“提升智能制造产业竞争优势”一条主线,主攻“高端智能装备、新材料及制造工艺、新能源与节能技术、智能信息产品”四大领域,建设“智能制造技术服务中心、产品检测分析服务中心、产品设计服务中心、公共计算服务中心”四个中心,形成“人才培养引进、关键技术研发、成果培育转化、质量检测评定、产品设计服务、公共计算平台、产业发展智库”等七大功能。
建设原则
坚持高位起点原则。研究院密切跟踪国际智能制造先进技术,着力整合全球资源,不局限于省市校现有资源条件,为全省制造企业提供共性关键技术,引进、培养人才和核心团队服务,实现技术引领。
坚持改革创新原则。牢固树立“以服务求发展、以贡献求支持”的办院理念,建立技术创新机制,坚决杜绝体制回归,形成新型产业技术研发组织。研究院核心管理层和核心技术层人员相对稳定,面向海内外公开招聘,建立科学、灵活、高效的人才使用、流动、退出机制。
坚持市场导向原则。强化与产业界紧密互动,建立与企业共建共享研发平台的机制,按照公益性、准企业化运行,前期主要依靠政府、企业的投资及学校自筹资金,5年内提供成本服务。后期逐步增强研究院的造血功能,过渡到依靠技术转移、产业化后的回馈,实现自主经营、自主发展的运行目标。
坚持全面开放原则。创新对外开放合作机制,发挥国际科技合作机构及校友资源优势,广泛集聚创新资源要素。建设成为全面开放的创新基地和服务平台。
总体目标
研究院以“服务区域经济,服务本土企业,服务技术创新,服务学科建设”为宗旨,建成“立足合肥市、面向安徽、辐射全国”的智能制造技术创新平台、成果培育与转化平台、高端人才培养引进平台、国际交流合作平台,成为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新型产业研究院,成为智能制造产业发展的引擎、具有国际影响的智能制造成果转化基地和产业孵化基地。
人才引育计划
现已制定了人才招聘计划,卢秉恒院士担任智能制造研究院的名誉院长,并将与研究院开展深层次合作。合肥工业大学化工机械研究所、合工大新能源汽车研究院、柔性坐标测量仪器与智能传感研究所、合肥工业大学三维打印与激光再制造先进技术研究中心、合工大汽车装备工程技术研究所等6个研究方向与团队已经进驻高新区。研究院计划从2015年入学的机械工程、材料工程、电子与通讯工程、电机工程学、集成电路工程、控制工程、计算机技术、软件工程、车辆工程、工业工程等专业学位研究生中,选择100-200名入驻研究院,编制2016年度300名研究院入驻研究院的招收计划,开展研究院与企业双导师制联合培养研究院工作。
到2017年在人才引育上,引进、培养高水平创新、创业团队20个,引进国内外高端人才100名,年培养产业急需硕士、博士600名。
到2020年培养产业急需硕士、博士1000人以上;柔性引进国内外高端人才200人以上。
参考资料
KH3-1-1号地块被合工大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竞得.万家房产资讯.2016-04-04
合肥工业大学智能院与安徽科技学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今日头条.2021-12-27
合工大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建设启动.中安在线.2016-04-04
北京隆源自动成型系统有限公司.北京隆源.2016-04-04
合工大为工业机器人装“大脑”.搜狐新闻.2016-04-04
合工大新能源汽车研究院.新能源汽车研究院.2016-04-04
合工大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首招五百人.中安在线.2016-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