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特异性外阴炎(non-specifc 外阴炎)是由物理、化学等非病原体因素所致的外阴皮肤或黏膜炎症。根据临床表现分为急性期和慢性期。
该病常由经血、阴道分泌物、粪便等对外阴皮肤或黏膜的刺激引起,临床表现为女性外生殖器皮肤黏膜有瘙痒、疼痛、烧灼感,在活动、交配、排尿及排便时加重。该病可结合病原体检查、病理活检、尿糖与血糖等辅助检查做诊断。
非特异性外阴炎需与滴虫性阴道炎、真菌等特异性病原体导致的女性外生殖器阴道炎、女性外生殖器白色病变、梅毒、外阴Paget病等进行鉴别。可用0.1%聚维酮碘液或1:5000高锰酸钾液坐浴,或中医分型论治。非特异性外阴炎是妇科学常见疾病,发病率可达5%~10%。
病因
女性外生殖器易受经血、阴道分泌物刺激,若患者不注意清洁,或粪瘘患者受到粪便污染刺激、尿瘘患者受到尿液长期浸渍等,均可引起非特异性炎症反应。长期穿紧身化纤内裤或经期长时间使用卫生用品所导致的物理化学刺激,如皮肤黏膜摩擦、局部潮湿、透气性差等,亦可引起非特异性外阴炎。
流行病学
非特异性外阴炎是妇科常见疾病,发病率可达5%~10%,起病相对较急。
临床表现
外阴皮肤黏膜有瘙痒、疼痛、烧灼感,于活动、性交、排尿及排便时加重。
急性炎症期
检查见女性外生殖器充血、肿胀、糜烂,常有抓痕,严重者形成溃疡或湿疹。
慢性炎症期
检査可见外阴皮肤增厚、粗糙、皲裂,甚至苔藓植物样变。
检查诊断
诊断要点
辅助检查
鉴别诊断
治疗
治疗原则
消除病因,保持女性外生殖器局部清洁、干燥,对症治疗。
病因治疗
寻找并积极消除病因,改善局部卫生。若发现糖尿病应及时治疗,若有尿瘘、粪瘘应及时行修补。
局部治疗
保持外阴局部清洁、干燥,大小便后及时清洁外阴。可用0.1%聚维酮碘液或1:5000高锰酸钾液坐浴,每日2次,每次15~30分钟。坐浴后涂抗生素软膏或中成药药膏。也可选用中药水煎熏洗外阴部,每日1~2次。
中医治疗
中医分型论治分为脾虚湿盛、肝经湿热、肝肾阴亏三种。
脾虚湿盛
肝经湿热
肝肾阴亏
其他治疗
中成药
外治法
饮食疗法
预防
预后
一般均可治愈,但病因不彻底去除,容易复发;形成慢性炎症时局部有皮肤改变。
参考资料
Vulvitis.ICD-10.2024-06-16
Vulvitis.ICD-11.2024-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