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生群系,依靠另一种生物而生存的生物或从另一种生物的活细胞和组织中摄取养份为生。离开了它寄主它将枯萎成金黄色。寄生于榆树、桦树、枫杨、梨树、麻栎等树上。主产东北、华北地区。别名有槲寄生、冬青、桑寄生、柳寄生、黄寄生、冬青、寄生子。
资料
寄生
【英文名】HerbaVisiciColoredmistletoeHerb更多的翻译是:mistletoe
【别名】北寄生、冬青、桑寄生、柳寄生、黄寄生、冻青、寄生子。
【来源】本品为桑寄生科植物槲寄生Viscumcoloratum(Komar.)Nakai的干燥带叶茎枝。冬季至次春采割,除去粗茎,切段,干燥,或蒸后干燥。
【制法】除去杂质,略洗,润透,切厚片,干燥,全年可采,切碎,晒干备用。
【性状】本品茎枝呈圆柱形,2~5叉状分枝,长约30cm,直径0.3~1cm;表面黄绿色、金黄色或黄棕色,有纵皱纹;节膨大,节上有分枝或枝痕。体轻,质脆,易折断,断面不平坦,皮部黄色,木部色较浅,射线放射状,髓部常偏向一边。叶对生于枝梢,易脱落,无柄;叶片呈长椭圆状披针形,长2~7cm,宽0.5~1.5cm;先端钝圆,基部楔形,全缘;表面黄绿色,有细皱纹,主脉5出,中间3条明显。革质。浆果球形,皱缩。无臭,味微苦,嚼之有黏性。
【植物形态】
常绿半寄生小灌木,高30~60cm。茎枝圆柱形,黄绿色或绿色,节明显,节上2~3叉状分枝。单叶对生,生于枝端,无柄,近肉质,有光泽,椭圆状披针形或倒披针形,全缘,两面无毛。花单性异株,生于枝端或分叉处;雄花花被4裂,雄蕊4,无花丝,花药多室;雌花1~3朵生于粗短的总花梗上,花被钟状、4裂,子房下位。浆果球形,半透明,熟时橙红色,富有粘液质。花期4~5月,果期9月。
【鉴别】
(1)本品茎的横切面:表皮细胞长方形,外被黄绿色角质层,厚19~80μm。皮层较宽广,纤维数十个成束,微木化;老茎石细胞甚多,单个散在或数个成群。韧皮部较窄,老茎散有石细胞;形成层不明显。木质部射线散有纤维束;导管周围纤维甚多,并有少数异形细胞。髓明显。薄壁细胞含草酸钙簇晶及少数方晶。
本品茎的粉末淡黄色。表皮碎片黄绿色,细胞类方形,可见气孔。纤维成束,直径10~34μm,壁较厚,略成波状,微木化。异形细胞形状不规则,壁较厚,微木化,胞腔大。草酸钙簇晶直径17~45μm;方晶较少,直径8~30μm。石细胞类方形、类多角形或形状不规则,直径42~102μm。
(2)取本品1~2g,切碎,加乙醇30ml,加热回流30分钟,放冷,滤过,滤液浓缩至干,加无水酒精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槲寄生对照药材1.5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再取齐墩果酸对照品,加无水乙醇溶解,使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B)试验,吸取上述供试品溶液、对照药材溶液各4μl及对照品溶液2μl,分别点于同一以羧甲基纤维素钠为黏合剂的硅胶G薄层板上,以甲苯醋酸乙-乙酸(8:2:0.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0%硫酸乙醇溶液,80℃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置日光下及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及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或荧光斑点。
【化学成分】茎叶含齐墩果酸、β-香树脂醇(β-amyrin)、内消旋肌醇(mesoinositol)及黄酮;叶还含黄槲寄生A、B及羽扁豆醇(Iupeol)。
【含量测定】取本品粗粉约1g〔同时另取本品粉末测定水分(附录ⅨH第一法)〕,精密称定,置具塞锥形瓶中,精密加入盐酸乙醇溶液(1→10)30ml,称定重量,超声处理1.5小时,放冷,再称定重量,用盐酸乙醇溶液补足减失的重量,摇匀,滤过,精密量取续滤液15ml,浓缩至约5ml,加水10ml,转移至分液漏斗中,加三氯甲烷提取5次(20ml、20ml、20ml、15ml、15ml),合并提取液,蒸干,残渣加氯仿5ml使溶解,加到氧化铝小柱(内径0.9cm,中性氧化铝5g,100~200目)上,用氯仿-甲醇(80:1)30ml冲洗,弃去洗液,再用氯仿-甲醇(20:1)50ml洗脱,收集洗脱液,蒸干,残渣加无水乙醇溶解,转移至5ml量瓶中,并稀释至刻度,摇匀,作为供试品溶液。另精密称取齐墩果酸对照品,加无水乙醇制成每1ml含0.5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B)试验,精密吸取供试品溶液5μl、对照品溶液2μl和4μl,分别交叉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环己-三氯甲烷乙酸乙酯乙酸(20:5:8:0.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0%硫酸乙醇溶液,在110℃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取出,晾干,在薄层板上覆盖同样大小的玻璃板,周围用胶布固定,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B薄层扫描法)进行扫描,波长:λs=520nm,λR=700nm,测量供试品吸收度积分值与对照品吸收度积分值,计算,即得。
【性味归经】性味性平,味甘、苦。归肝、肾经。
【功能主治】祛类风湿性关节炎,补肝肾,强筋骨,安胎。用于风湿痹痛,腰膝酸软,胎动不安。
【用法用量】9~15g。
【贮藏】置干燥处,防蛀。
【摘录】《中国药典》
【宗教】被英国德鲁伊视为圣物。圣诞节期间,站在槲寄生下的人不能拒绝亲吻;互为敌人的人在槲寄生下相遇要互相拥抱并停战一天。传说圣诞节那天站在槲寄生下的女孩可以得到幸福
性能:茎枝呈圆柱状,直径3~8mm,节部稍膨大,粗至1.5cm,有紫黑色环纹;表面金黄色,有不规则纵斜皱纹。叶片质厚,金黄色至黄棕色,多横皱纹。茎质地坚硬,横断面淡黄色,皮部较疏松,形成层环明显,射线类白色,髓小。
相关资料
一、寄生的概念
寄生(parastisu)即两种生物在一起生活,一方受益,另一方受害,后者给前者提供营养物质和居住场所,这种生物的关系称为寄生。
二、寄生物的多样性
(1)微寄生物(Microparasites),在寄主体内或表面繁殖。
(2)大寄生物(Macroparasites)在寄主体内或表面生长,但不繁殖。
主要的寄生物有细菌、病毒、真菌和原生动物。在动物中,寄生蠕虫特别重要,而昆虫是植物的主要大寄生物。
专性寄生必需以宿主为营养来源,兼性寄生也能营自由活动。
拟寄生物(parasitoids)包含一大类昆虫大寄生物,它们在昆虫宿主身上或体内产卵,通常导致寄主死亡。
三、传播方式
寄生物可以横向传播(在种群个体之间),或在少数情况下,以纵向传播(从母体到后代)。横向传播或直接或间接,由传播媒体或中间宿主做中介。有时候传播的主要途径是经过另一种而“偶然”获得。
四、寄主对疾病的反应
脊椎动物被微寄生物感染后会产生强烈的免疫反应,这种反应有两种明显成份:
①细胞免疫反应,吞噬细胞(如白血细胞-T淋巴细胞)攻击并吞没病原体细胞。
②B-细胞免疫反应,以特定蛋白(或抗体)的生产为基础,由B淋巴细胞结合到病原体表面。如果再次遭遇同样病原体(或抗原),免疫记忆会快速生产特异抗体,提高免疫力。
③行为对策(behavioralstrategies)对降低寄生水平也很重要。许多脊椎动物具备整理行为,有效地去除外寄生物。
植物和低等动物在受到感染后也能提高免疫力,但没有脊椎动物那样复杂的特异性。例如,烟草植物的一片叶子被烟草花叶病毒感染后,会提高整个植物体的防御性化学物质水平,从而增加对多种病原体的抵抗力。食草作用也会引起类似反应。
五、寄生关系的起源和进化
寄生和互利共生都是历史上形成的生物之间在空间上和食物上的联系。寄生关系的起源有三条途径:
1、由空间联系发展到食物联系。先有简单的共栖,再过渡到宿主体上,进而进到体内共栖,不同程度的共栖为发展营养联系建立基础。食物联系可能开始时只是一种对一方有利另一方无害的偏利共生。进一步发展可能出现一方依赖于另一方体液来维持生活,即发展为寄生关系;也可能双方彼此利用代谢产物,发展为互利共生关系。
2、通过捕食过渡到寄生。在自然界中尚保存过渡的痕迹。例如欧洲环带纲中的平扁舌蛭(扁舌蛭)是营自由生活的捕食者,整个地吞食小无脊椎动物;黄蛭(naemopis)在吞食小动物时和平扁舌蛭一样,但对大动物的攻击和吸血是暂时性的。居住在灌木丛中的山蛭(Hameadipsa)不再采用其它营养方式,而只依赖不时吸吮宿主血液的专性、暂时性寄生生活。尺蠖鱼蛭(Piscicolageometrica)的全部生命活动均在鱼的体躯上,只在繁殖期离开宿主。
3、第三条途径是未来的宿生物偶然的潜入体内,虽然寄主体内是暂时的生活地点,但对寄生物十分有利,成功为兼性寄生物。寄生关系从上述共栖、捕食和偶然寄生三条途径产生后,可以往不同的方向演化。寄生物和宿主的协同进化,常是使有害的“负作用”减弱,甚至于演变为互利共生关系。宿主和寄生物的协同进化可能有三种模式:
1、相互攻击性模式
2、精明寄生性模式
3、早期互利型模式,宿主和寄生物都进化产生互利的特征,以致能加强相互间的持续存在,这是一种由寄生向互利共生的模式发展。
六、引申
现在可以引申为不能自食其力要依靠别人才能生活的人。
这种利害关系虽主要表现为营养方面,但也不完全局限于此,与此相比,由于寄生者是将寄主体内或体表作为栖息场所,所以把这种空间关系作为重点而下定义者亦颇不少。它若寄生于昆虫的寄生蜂和寄蝇科在完成一定的发育,而是把寄主食尽为止,对这种类型的寄生者特称为捕食性寄生者(parasitoid)或者拟寄生者,以与一般的寄生相区别。寄生可广泛见于植物间、动物间和动植物间,同时根据寄生部位的不同又可分为侵入到寄主体内生活的内寄生和附着于寄主体表生活的外寄生。另外根据寄生程度的不同又可分为:离开寄生就完全不能生活的无条件寄生或专性寄生(obligatotyparasitism),这种寄生也称为真性寄生或真正寄生(euparasitism);以及可以营寄生生活,也可以营独立生活的条件寄生或非专性寄生或兼性寄生(facultativeParasitism)。其中,全部生活史都营寄生生活的又可分:始终在同一个寄主上寄生的称为固主寄生(stationaryparasitism):在发育过程中必须有两种以上的寄主的寄生,称为转主寄生(heteroecism),在这种情况下而把对后一寄主变更称为寄主转换(hostalternation)。又根据仅在生活史的某个阶段营寄生生活的,称为暂时寄生(temporaryparasitism)。此复可分为幼虫期寄生(xenosite)、成虫期寄生(notosite)、寄生期不定(planosite)等多种类型。还把有关的高等寄生植物区分为:营养完全依赖于寄主的完全寄生(holoparasitism)和本身具有叶绿素但又能寄生的半寄生(hemiparasitism)。另外根据寄生者和寄主之间的关系可分为:腐生――寄生在死物上;寄生――寄生于活体,如上述的各种寄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