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苴镇位于灌云县城西北部25公里处,因项羽派大将司马龙苴筑城迎战韩信而得名,龙苴城遗址,位于龙苴镇东北1.5公里处的古城村。
简介
据有关文献记载:“龙苴县,后魏置。故治在今东海县(海州区)南六十里。”时代约在秦末汉初。相传韩信下齐时,楚将龙且所筑,故名龙且城。龙苴城为土城,方形,周长3600米,高1-5米。从城边的城墙断面看,城墙中夹有绳纹灰陶片,以及逐层填土夯实的痕迹。城内建筑台基呈方形,周长7200米,高3米。整个遗址占地面积约400亩。在遗址表面采集到大量秦砖汉瓦,并发现汉代陶罐簇,都督府公牌等文物, 1988年被县政府公布为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是我县保存较完好的一座古城,具有较高的历史研究价值。
特点
据《全本史记》载:“龙苴镇城,楚将龙苴所筑,韩信下齐,项羽遣龙苴筑垒于此,后因名龙苴”的记载。龙苴古城为土城,方形,城墙边长3600米,高1-5米。从城墙断面看,土层中夹有绳纹陶片,以及逐层填土夯实的夯窝。主要建筑台基为长方形,坐落于城内北端,边长7200米,高3米。整个城墙占地面积400亩。东魏武定七年(549年)首设海州区治于龙址(今龙苴镇),统辖6郡19县,是苏北闻名古镇。考古工作者已在地表采集大量秦砖汉瓦,并发现汉代陶罐簇,都督府公牌等文物。墓群分布在灌云县龙苴、陡沟两个乡镇境内,俗称“七十二墩”。在1984年文物普查中,市县文物普查人员查出30余座,有15座已为改岭造田所毁,1990年仍存15座,有“秃丫墩”、“朱墩”、“白马墩”、“青龙墩”、“玄武墩”、“半边墩”等。土墩外观呈馒头状,直径15~20米,高1.5~3米。已挖毁的多数为木椁墓。出土过神兽镜、连弧镜、玉猪、铜镜、陶罐、五铢钱等汉代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