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讲礼记解义》是一本古代书籍,为清代官修的解释《礼记》经义的典籍。该书内容为圣祖康熙帝在经筵所讲解经文,经过康熙帝御定。原本未编辑成书,乾隆十二年初(1747年)爱新觉罗·弘历敕命弘昼弘昼、大学士西林觉罗·鄂尔泰等人取出书房所藏旧稿,编撰校刊颁行。乾隆十四年(1749年)十一月成书进御。该书推论解译经文,将经文要旨到细微枝节都发挥流畅通达,并将南宋卫所搜集的一百四十四家学说铸剪裁、汇辑成为《礼记》传解的精华。乾隆帝主张崇敬经法,编辑《日讲礼记解义》与《钦定礼记义疏》相辅相成。康熙帝在经筵时认为,《礼记》为治理国家的重要经书,对自己可以正心修身,推行则可以齐家治国平天下。该书将南宋朱熹主张《礼记》是《仪礼》的传进行了特别的阐发,认为《礼记》多修身正俗的道理,不尽然比附《仪礼》。《仪礼》为古文经而《礼记》多纪录其变化,《仪礼》是大纲而《礼记》多载细节,《仪礼》为原则而《礼记》多释明意义。
简介
《日讲礼记解义》,六十四卷,(清)西林觉罗·鄂尔泰等撰,张廷玉等整理,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武英殿刻本。半页9行,每行18字。黑姑鱼,四周双边,双鱼尾。版框18.5cm×14.3cm。卷前有《圣祖仁皇帝御制日讲礼记解义序》和乾隆十二年(1747年)陈邦彦奉敕敬书高宗《御制序》,乾隆十四年十一月十九日奉旨开列的修诸臣职名,其中原任鄂尔泰等19人,现任弘昼、张廷玉等16人。
康熙帝命儒臣将《五经》《资治通鉴》等传统典籍作为进讲教材,并将日讲教材先后刻印成书。《易》《书》《诗》《四书》等刻于康熙朝,《春秋》刻于雍正朝,唯《礼记》原稿存放于翻书房,因卷繁多而没有刻印。乾隆十二年(1747年),高宗弘历命张廷玉、汪由敦等儒臣重新整理《礼记》并刻印出版。
该书体例、形式均与其它日讲之书相同,首列经文,然后为训讲。为显出次第,经文顶格,训讲低一格。训讲文字援今据古,博采众说。《四库全书总目》《钦定四库全书荟要目录》《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等均有著录。
编修人员
《日讲礼记解义》卷首〈名衔〉详列监理弘昼、总裁张廷玉、副总裁汪由敦等人的姓名与官衔。原任总裁西林觉罗·鄂尔泰、朱轼、甘汝来,原任副总裁陈大受、章佳·尹继善、杨名时、徐元梦、彭维新、李清植、王兰生、李绂、任启运、方苞,提调官舒兴阿、佟保,原任提调官兆惠、双庆、岱图、赫泰、文绶,纂修官潘永季,原任纂修官王文震等19人,现任16人。
武英殿监造永保、郝永忠、永泰、三格、李保、姚文彬、虎什泰、高永仁、吉兰泰、保庆等人负责刊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