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披毛犰狳

披毛犰狳犰狳芋螺:Chaetophractus villosus),又称大毛,是南美洲最大和数量最多的犰狳之一。它的身体和四肢下部,所有的甲鳞片都覆盖着白色或浅棕色的毛发。分布于巴拉圭玻利维亚阿根廷中部,生活在海拔从地平线到1300米的地方,包括草原、森林和稀树草原中,甚至在农业地区也能找到它们的踪迹。

外形特征

披毛犰狳头部和身体长度220-400毫米,尾长90-175毫米,平均重量2千克。该物种自头、胸起有18条带状甲,其中7或8条可以移动。全身披上一层硬又厚的护甲,这层护甲由一片一片的鳞片组合起来,每一块鳞片都像一块小盾板一样的坚硬。躯干分成前、中、后三部分,头顶、背部、尾部和四肢有角质鳞片,前后两部分有整块不能伸缩的骨质鳞甲覆盖,中段的鳞甲成带状,与肌肉连在一起,可以自由伸缩,尾巴和腿上也有鳞片,鳞片之间还长着毛,腹部无鳞片只有毛。脚特别短,趾有锐利的爪,善于掘土。平均个体的身长为26至34厘米,极端情况下为22至40厘米,体重为2千克,成熟时范围为1至3千克。尾巴长9至17厘米。强壮的前爪既用于觅食又用于躲避捕食者。这种犰狳可以利用鼻子上特殊进化的膜从周围的土壤颗粒中获取氧气,而不吸入任何土壤本身。犰狳的护甲除了可以防御敌人的攻击外,又可以在逃入洞穴以后,将洞口紧紧地堵起来,就可以安全地躲在洞里了。

栖息环境

栖息于不同的生活环境如森林、草原和半荒漠等。大毛犰狳擅长挖掘,大部分时间都在地下,会挖临时和长期的洞穴,取决于食物来源。它们倾向于在山坡上挖洞,而不是在平坦的地面上。它们的临时洞穴通常较浅,不像它们的家庭洞穴那样复杂,后者通常更深,可能非常复杂,有许多逃生通道和巢穴。

生活习性

喜欢夜间活动,擅长挖地洞,同时也是游泳的好手。具有很灵敏的嗅觉和听觉。昼伏夜出,杂食性。在冬季食物超过其摄入量的一半是植物。在夏天吃很多老鼠,蜥蜴等小型脊椎动物,捕猎农业害虫。当受到威胁时会发出尖叫声。大毛犰狳的大部分活动发生在黄昏开始,并持续到夜晚。然而,当夜晚找不到足够的食物时,它也会在白天活动。它利用嗅觉来寻找猎物,并挖开土壤以达到猎物。

分布范围

分布于阿根廷玻利维亚智利巴拉圭。大毛犰狳的分布范围包括阿根廷的Pampas和Patagonia,一直延伸到阿根廷的圣克鲁斯和智利的马加尔拉内斯。它分布在玻利维亚的大查科省、巴拉圭和阿根廷,甚至开始向阿根廷的大火地岛南部迁移。它可以在智利的Biobío省和Aisén省东部找到。

繁殖方式

披毛犰狳每年春季分娩一次,妊娠期2个月。小犰狳出生后,生长很快,出生16 -30天眼睛睁开,断奶期50-60天,9个月达到性成熟。大多数个体在晚冬或春季繁殖,但在圈养状态下,它们已知全年都可以受孕。怀孕期为60至75天,雌性通常会生下一到两只幼崽,它们会被哺乳50至80天。雌犰狳有一泌尿生殖裂口的阴道及尿,雄的有睾丸,位于腹腔,犰狳规律地产生于同一个受精卵,胚胎着床迟缓14-16周,在此期间胚胞在子宫中游离存在,不贴子宫壁,安静地沐浴在子宫液中。胚胞一旦着床迅速发生。犰狳胎儿的肾上腺很大,尤如人和灵长目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低危(LC)。尽管这种动物经常因为肉和壳而被捕杀,或者被农民杀死,但它表现出了很强的适应能力,种群似乎能够很好地应对这种开发。目前,对这种犰狳没有保护措施,但它生活在许多受保护的地区。由于大毛犰狳的种群数量庞大,分布范围广泛,并且具有适应许多不断变化环境的显著能力,因此被评为无忧物种。它被认为是无忧物种,因为它不会在短期内减少到任何受威胁的类别。事实上,种群似乎正在增加。

参考资料

河南工人日报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