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顶噪(学名:Trochalopteron affine subsp. saturatum),是噪鹛科噪鹛属的一种。
形态特征
黑顶噪鹛雌雄羽色相似,前额、眼先、脸颊黑色,头顶至后颈黑色或黑褐色微沾棕色,有的呈暗深橄榄褐色,前部有时变暗,脸下有一大的白色颧斑(滇东亚种颧斑棕红色),有的眼后缘和耳羽后亦有白斑,颈侧有灰色块斑。背栗褐或棕褐色具灰色羽缘,形成鳞片状,腰灰褐或橄榄褐色、也有呈橄榄棕色;尾上覆羽栗棕色和锈色,中央一对尾羽基部金黄绿色,端部蓝灰色或灰褐色,其余尾羽外金黄绿色,内翈灰褐色或蓝灰色。
两翅覆羽颜色与背相似,初级覆羽黑褐色,飞羽黑褐色,外侧飞羽外翈蓝灰色,基部金黄绿色向内逐渐扩大,到内侧飞羽外翈几全为金黄绿色,仅尖端为蓝灰色。
颏、喉黑色,下喉、胸栗褐或淡棕褐色,各羽均具灰色狭缘形成鳞片状,其余下体亦为淡棕色或更浅淡,羽缘亦不显。
虹膜褐色或深铬黄色,嘴黑褐色或黑色脚棕褐色。
大小量度:体重:♂60-85克,♀52-78克;体长♂240-284毫米,♀228-270毫米;嘴峰♂17-24毫米,♀17-23毫米;翅♂90-109毫米,♀95-104毫米;尾♂115-144毫米,♀116-137毫米;跗♂31-40毫米,♀33-39毫米(滇西亚种)(注:♂雄性;♀雌性)。
栖息环境
黑顶噪鹛主要栖息于海拔900-3400m的山地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竹林、针叶林和林缘灌丛中。
分布范围
世界:分布于中南半岛和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包括缅甸、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以)。
中国:中国为西藏自治区南部及云南省、四川省、东南沿海地区、香港特别行政区、海南岛等地的留鸟,数量较少。
生活习性
迁徙:留鸟。
习性:除繁殖期间成对或单独活动外,其他季节多成小群。常在林下茂密的杜鹃灌丛或竹灌丛中活动和觅食,特别是在多岩石和苔藓植物的潮湿灌丛地区尤为常见,有时甚至上到雪线以上的高山灌丛草甸地带。常在岩石下及苔藓间觅食昆虫、草籽及野果。
食性:主要以昆虫和植物果实与种子为食。
叫声:善鸣叫,鸣声宏亮动听,但较嘈杂,多为三声或四声一度的哨声,其声似‘欺、欺、吐、威’。
亚种分化
生长繁殖
黑顶噪鹛繁殖期在5-7月。通常繁殖在海拔1500-3400m的山地森林中,巢多置于林下或林缘灌丛中,距地1-2m。巢呈杯状,主要由苔藓、细枝、枯草茎等材料构成。每窝产卵2-3枚,卵蓝色、钝端具少许粗著的紫黑色斑点,卵的大小为28.5mm-21mm。
物种保护
保护级别
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LC)。
种群现状
黑顶噪鹛在中国种群数量较丰富,特别是在四川省和云南省部分地区种群数量较多,是西南山区较为常见的山地鸟类之一。该鸟亦可作笼养鸟,应控制猎取,注意保护。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403 Forbidden.中国政府网.2024-02-07
403 Forbidden.中国政府网.2024-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