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明祖训》初名为《祖训录》,是明太祖朱元璋主持编撰的家训典籍,全书将皇帝至亲王的行为准则一一规定。
该书始纂于洪武二年(1369年),并于洪武六年(1373年)完成,朱元璋作序并命礼部刊印成书。洪武九年(1376年),《祖训录》又加修订。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重定并更名为《皇明祖训》,并将首章的《箴戒》改称《祖训首章》。在序言中,朱元璋指出其修订的目的:“至于开导后人,复为《祖训录》一编,立为家法。”全书包括首章、持守、严祭祀、谨出入、慎国政、礼仪、法律、内令、内官、职制、兵卫、营缮、供用等13章。首章包括:皇朝之国策、为帝之道、皇帝与宗藩的关系、礼仪典章制度,是《皇明祖训》的核心内容。朱元璋编撰此书更注重典制和法治,严格要求后世君主要勤于政务、忧国忧民;要法度严明、善于用人;要体恤百姓、勤俭治家等,确保明朝政权稳固,百姓安居乐业。
《皇明祖训》作为朱元璋执政经验教训的总结,是为了对后世子孙进行教导和训诫。该书也成为明代皇帝的启蒙书,既是家法,也为明朝近三百年的统治定下了框架和基调。其也是研究明初各项制度的重要史料。
成书背景
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中,自秦始皇赢政起,到末代皇帝溥仪止,无不希望皇位永固,国祚延绵。朱元璋出身寒微,历经坎坷,当过乞丐,做过游方僧人,参加过“红巾军”,并在长期的斗争实践中登上了帝位。因此,“阅人既多,历事亦熟”“人之情伪,亦颇知之”,深谙为帝之道和统治之术。在他看来这是一笔极为宝贵的财富,必须留给子孙后代。于是,他就“以所见所行,与群臣定为国法”。《皇明祖训》就是这一指导思想下的产物。
内容结构
章节结构
主要内容
在《皇明祖训》的序言中,朱元璋指出其修订的目的:“至于开导后人,复为《祖训录》一编,立为家法。”全书包括首章、持守、严祭祀、谨出入、慎国政、礼仪、法律、内令、内官、职制、兵卫、营缮、供用等13章,内容丰富。首章包括:皇朝之国策、为帝之道、皇帝与宗藩的关系、礼仪典章制度,是《皇明祖训》的核心内容。
《皇明祖训》全书将皇帝至亲王的行为准则一一规定。第一章重点强调不允许立丞相、禁用酷刑,以及对违法皇亲国戚的处置方式、对四方各国采取的方针还有关于敬天法祖等问题的解答;第二章告诉皇家人要有持身之道,强调节俭;第三章谈到祭祀,朱元璋认为祭祀贵在精诚,并阐述了祭祀的准备程序;第四章是告诉后代帝王,动止不可随意;第五章是说,帝王必须广有耳目,同时规定官员、士、庶人等不得妄议大臣;第六章则是一些礼仪,有祭祀的、奉使王府的、进贺表笺的、亲王朝觐的、亲王在国等各种礼仪;第七章是讲法律的,包括对皇太子和亲王的处分办法;第八章严格规定,皇后不得干预外政;第九章则规定了太监们的职责和机构设置;第十章规定了封爵的程序和规格;第十一章谈到了亲王仪仗以及兵卫,王国军队分为守镇兵和防卫兵两种,各地如遇警,都听从各地亲王的调遣;第十二章规定了诸王的宫室格式不得超规格;第十三章规定了亲王们的供用,包括朝觐时沿途人役物料的支给和每岁常用两个部分。
主要主张
《皇明祖训》作为其执政经验教训的总结,是为了给后代确定的施政纲领和方针,也是为训导后世子孙而作的皇室家训。朱元璋编撰此书更注重典制和法治,严格要求后世君主要勤于政务、忧国忧民;要法度严明、善于用人;要体恤百姓、勤俭治家等,确保明朝政权稳固,百姓安居乐业。
出版历史
《皇明祖训》初名为《祖训录》,于洪武二年(1369年)开始编纂,洪武六年(1373年)此书完成,朱元璋为该书作序并命礼部刊印成书。洪武九年(1376年),《祖训录》又加修订,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重定,更名为《皇明祖训》,并将首章的《箴戒》改称《祖训首章》。中国国家图书馆现存有《祖训录》明抄本和《皇明祖训》明刻本。台湾地区出版的《明朝开国文献》和日本出版的《皇明制书》等书中也有收录。
价值影响
《皇明祖训》,一是完全否定汉唐以来的丞相制度,目的是防止小人利用相权专权乱政,他处理皇权与相权矛盾的办法是取消相权,由皇帝直接执政。二是由帝王直接执掌各政府部门分理天下的庶务。五府,即五军都督府分割兵权;六部指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尚书分掌全国的政务;都察院的十三道监察御史六科给事中负责各行省及中央诸司衙门的监察机构,所有的内外章奏皆由通政使负责奏闻;大理寺是负责司法审判的机构;这些机构之间没有相互的隶属关系,因而互相制衡,这是朱元璋对中央国家管理机构的设计。三是不准复立丞相,作为祖训要子孙为帝王者严格遵守。《皇明祖训》作为朱元璋执政经验教训的总结,是为了对后世子孙进行教导和训诫。该书也成为明代皇帝的启蒙书,既是家法,也为明朝近三百年的统治定下了框架和基调。其也是研究明初各项制度的重要史料。
《皇明祖训》是朱元璋对其后世子孙的训戒文书,该文书汇集的是研究洪武时期的职官、宗藩、后妃、宦官等制度的重要史料。对研究朱元璋的思想体系和伦理观念也有较高价值。
参考资料
皇明祖训.微信读书.2025-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