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河州之战

河州之战是陕甘回民起义期间左宗棠所部清军与马占鳌的回军之间的一次战役,回军大胜,但是最终马占降清,反过来帮助清政府镇压回民起义。

内容简介

洮州、河州之战,①明军抗击蒙古火落赤进扰明境之战。明万历十八年(1590)二月,青海蒙古部长火落赤领兵出击洮州(今甘肃临潭东),明军大败,副总兵李联芳战死。次月,又出兵临夏回族自治州(今甘肃临夏东北地区),临洮县总兵刘承嗣率军抗击。明军又败,游击李芳战死,火落赤乘胜向内地深入,20余月始回。②明将刘綎击退火落赤再次进抗之战。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火落赤、真相、昆都鲁、歹成、他卜囊合兵再次进攻洮州、河州。明临洮总兵官刘綎遣参将周国柱率师于莽刺川袭击,迫河套平原部败走,击杀其士卒100余人,获两万余马牛杂畜。

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太平天国运动的声势震动了全国,西北陕甘一带也受到了很大影响。这一地区回族民众长期受到清政府的剥削和压制,素有积怨,与汉族和其他民族的矛盾也日益尖锐,终于,以八月攻打甘肃河州为标志,掀起了反抗清政府的斗争。河州西乡的大阿訇马占鳌被推举为“都招讨”,协同马悟真马海晏等人,统一指挥数万起事的回民军队。

河州城防坚固,清军在城内汉族民众支援下,据险死守,马占鳌连攻不克,损失颇大,遂改变策略,实行长期围困的战术。经过四个月的围困,到同治三年正月,内无粮草、外无援兵的清军被迫弃城突围,被以逸待劳的回军歼灭。随后马占鳌杀进河州城,将帮助清军守城的万余汉族民众全部处死。

河州之战,是以后盘踞西北近百年的马家军的“奠基之战”,一支回族马姓、能骑善射、以河州籍为主的军队开始建立起来。在马占鳌的指挥下,马家军四面出击,很快攻下了北至黄河,东至洮河的广大地域,所辖人口数百万。

当时,整个西北地区,以回民为主的反清武装风起云涌,除甘肃省马占鳌外,陕西省宁夏回族自治区青海省都有声势颇大的武装存在。面对西北地区的动荡形势,同治五年,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为陕甘总督,率兵镇压。

左宗棠采取三路进兵的策略,稳扎稳打,先剿灭了陕西回军,随后兵发宁夏、甘肃。到同治十年,除马占鳌外,西北回军大多被剿平,多数回军首领全家男子被杀,女子流放。最后,左宗棠集中四十多个营的清军进逼临夏回族自治州,准备一举荡平马家军。面对优势清军,马占鳌井陉之战,采用“淘心”战术,里应外合,于河州太子寺大败清军,河州总兵傅先宗西宁市总兵徐文秀阵亡。清军一退百余里,仍未稳住阵脚,左宗棠已做好指挥部队再退的准备。

这时,马占鳌却采取了谁都没有想到的一招:乘胜乞降。

背景

河州在兰州西南,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除回族以外,还有撒拉族、东乡等民族。1862年陕西回民起义爆发时,河州地区回民就起而响应,次年9月攻克狄道城。1864年,马占鳌领导当地回民起义军攻占了河州城。马占鳌是河州牟泥沟河家庄人,先世念经传教,他本人也是阿訇,有一定的号召力。河州回民起义军力量较强,当时的陕甘总督熙麟一时无法镇压,只得派人“抚谕”。1867年9月,河州回民起义军假降,署理陕甘总督穆图善出省受降,几被生擒。从此,临夏回族自治州一直在回民起义军的控制之下,成为甘肃回民起义军的四大基地之一。

1871年初,河州回民起义军乘驻甘南藏族自治州清军范铭部兵变之机,出击会宁县通渭县天水市、清水、两当县等地。清廷命左宗棠进攻河州,但由于清军在金积堡之战中死伤甚众,“军心懈弛,将士思归”,左宗棠不敢贸然进兵。

战前准备

为进攻河州,清军进行了一系列的准备:

第一,加强和整顿甘南部队。甘南清军冗杂,战斗力很差,屡为回军所败。左宗棠入甘时即派吴士迈等率部由陇县趋秦州,以加强甘南防军的力量,这就是执行“三路平回之策”的南路军。1869年底,又派周开锡翼长名义总统南路诸军。周开锡到秦州后,即着手整顿甘南清军,遭到当地驻军的反对。由于他的暴戾骄矜,激成兵变。后周开锡病死,南路诸军由总理营务处陈湜接统。

第二,准备渡河器材河州洮河以西,从临洮县陇西县、安定等地用兵,须渡过洮河,所以,左宗棠令清军先准备好渡河用的船只和架桥器材,同时,整修道路,以利部队调动和转运军需、传递文报等。

第三,筹集粮。清军进兵时,须经过渭源县属境。这里人烟断绝,一片荒芜,粮草无处筹措,左宗棠便派出部队专事转运,令清军在静宁县等地储存三个月粮草。河州一带夏粮秋粮分别在7月底和9月底收割,左宗棠遂把进军时机选定在收获季节,以便就地取粮。

战役经过

1871年7月底,左宗棠认为一切准备就绪,便令四十余营清军分三路进犯河州:中路傅先宗率鄂军从狄道渡河,左路杨世俊率湘军取道狄道南面的南关坪进峡城(狄道南九十里),右路刘明灯率部由马营监经红土窑进康家崖(狄道北五十五里)。为防止回军袭击,规定中路以一半兵力留驻东岸,一半渡过洮河修筑堡垒,左右两路则待中路在河西扎稳脚跟以后再行渡河。此外,令提督徐文秀统领后路由静宁县会宁县,策应右路。同时,派五营清军分驻临夏回族自治州东南的岷州(今岷县)和洮州(今卓尼东北)两城,并调土司杨元带“番勇”分驻各隘口,均受左路杨世俊节制。又调总兵徐占彪步队八营、马队三营,由中卫市靖远县进至会宁西北和安定东北一带,防止河州回民军北进,并兼顾兰州市左宗棠自己也在1871年9月中旬由平凉市经静宁抵达安定。

河州回民起义军加紧准备防御清军的进攻。白彦虎等率陕西回民军从固原州一带撤退到河州之后,曾与河州回民起义军一起在洮河西岸修筑了一些堡垒。以后白彦虎等率部前往西宁市地区,河州回民起义军又陆续修筑了不少新垒。洮河东岸的康家崖和临洮县,是河州回民军的两个出入口。自1870年6月狄道为清军所占之后,康家崖便成为起义军出入河东的唯一通道。因此,回民军着重加强了康家崖对岸一带的防御。

1871年9月18日,刘明灯、徐文秀两部从安定出发,分两路直插康家崖。清军“每进一处,各派队分支包扫而前”,企图将正在洮儿河东岸分散活动的回民军一并驱往康家崖,迫其背水一战,达到“聚而歼之”的目的。回军为缩短战线,在洮河东岸进行了心要的阻击,给敌人以杀伤后,即撤往河西,驻扎于离洮河西岸十里的三甲集镇一带。

刘明灯、徐文秀部占领康家崖后,左宗棠令中路傅先宗部和左路杨世俊部在狄道用渡船搭造浮桥,派十二营清军过河结垒(分别在西坪、三岔河、陈家山顶等地立营),以牵制回民军,掩护右路清军渡河。回军以部分兵力在黑山头城址、高家集等地筑垒驻守,监视西坪、三岔河、陈家山顶的清军,防其偷袭;主力仍驻三甲集,以对付康家崖清军的进攻。起义军洮河西岸掘壕数道,并筑有炮台,防守严密。康家崖近岸洲渚纵横,水深流急,人马难越,清军多次抢渡都被回军击退。11月中旬,前福建省布政使王德榜左宗棠亲兵等马步五营,由康家崖东南六十余里的站滩间道过狄道浮桥,与中路、左路清军配合,猛攻黑山头等处。徐文秀、刘明灯部乘机在康家崖、新添铺(康家崖南二十里)等地搭造浮桥,渡过洮河。

清军渡河后,从几个方向会攻三甲集。三甲集虽属狄道,却是河州的第一重门户。但为了诱敌深入,回民军有意放弃三甲集,采取节节阻击的办法,逐渐退至太子寺(今广河)。太子寺在三甲集西南三十余里,为河州总要关隘,河州州判即设于此。河州回民起义以来,太子寺成了起义军的重要据点。马占鳌领导回民军环绕太子寺挖掘长壕一道,深约二丈余,宽四丈余,并在险要处设置了许多垒卡,与广通河北岸的许多回民村堡互为犄角。

1872年1月,清军经大东乡和董家山直逼太子寺。回军在火红等处依托有利地形顽强抵抗,打退清军数次进攻。清军损失惨重,转而从南面进攻。回军又在太子寺寨外挖掘深壕二道,并派出小股部队从沙泥渡至河东,袭击清军运粮部队,截夺军粮。清军断粮,只得宰牛马为食。

进攻太子寺的清军四十余营密布于太子寺南面二十余里的新路坡。马占鳌亲自侦察,发现坡上有个稍低的山头没有清军驻守,便于2月12日晚派马海晏率回民军优秀射手数百人乘夜暗潜入新路坡,占领山头。马占鳌又密派千人挑运水和土坯上山,连夜浇水砌墙。当时正是隆冬季节,滴水成冰,一夜之间就筑成光滑坚硬的堡垒三座。第二天,清军发现回军堡垒突然出现在他们的阵地中间,大为震惊。傅先宗立即调派部队,亲自督攻,企图拔掉这个钉子。马海晏沉着应战。他把枪手一分为二,一半持枪射击,一半专装子弹,多次打退清军的进攻。14日,傅先宗亲掌大旗督兵猛攻,被起义军当场打死。清军丧失统领,军心动摇,防守滥泥沟的回民军乘机出击,抄至敌人后面。清军两面受敌,纷纷弃垒逃跑。徐文秀企图挽回颓势,也被回军击毙。

结果

太子寺一战,清军损兵折将,全线溃退三十余里,而且粮运梗阻,几乎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面对这一辉煌胜利,多数起义军将领主张乘胜反攻,扩张战果。有的还提出了进攻左宗棠安定大营的具体计划。但是,马占鳌听说左宗棠正在调动军队,又听说西宁回军已降,想借起义军艰苦奋斗争得的胜利作为投靠清朝统治者的资本。他召集起义军将领议事,否定了他们的正确意见,力主向清军缴械投降,说什么“果如诸君所欲,往攻安定大营,即使第一次世界大战而胜,席卷而东,百二山河,皆为吾所有,谁以一丸泥封函谷关,使关东将帅不复西来?去一左宗棠,将有无数左宗棠在其后。河州弹丸,何能与天下抗?!”他以太平天国虽曾扩展到十三省,攻占过六百余城,最后仍被湘军打败为例,强调“今日之事,舍降别无生机”。随后,马占鳌派他的儿子马安良等人前往安定向左宗棠求降。因兵败而焦虑不安的左宗棠对马占鳌的这一举动喜出望外,但又颇感疑惑,害怕“其中或有别故”。马占鳌为了表示诚意,后又亲向左宗棠“请罪”。马占鳌出卖了河州回民起义的成果,向清军交出骡马四千匹、枪矛一万四千余件,换取了左宗棠对他的赏识。马占鳌投降后,将部队按楚军的编制改编为三旗马队,转过头来镇压西宁市等地的回民起义军。

参考资料

河南工人日报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