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城孔庙位于城内中心位置上,建于北宋雍熙元年,比现今北京孔庙的历史还要早318 年,1048年迁移到现址。历代累有兴毁,现存的孔子庙仍保持清代光绪年间原貌。占地约7000平方米,共有祠、阁等房屋137间,建筑布局完整,气势宏大。中轴线上由南向北分别为星门、泮池、大成门、大成殿、明伦堂、梯云亭;两侧的左右轴线上也对称地建有祠、阁,体现出儒家“中和为美”的审美标准。
现孔庙内保存有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御制《先师孔子赞》及《颜曾思孟四子赞并序》,王安石撰写的《慈溪县建学记》碑,明伦堂御制卧碑等20余方古碑。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御书“孔子”、雍正三年(1725年)御书“生民未有”、光绪元年(1875年)御书“斯文在兹”等额悬于北京孔庙。
慈城孔庙是浙东地区惟一保存最完整的学宫, 1997年被浙江省列为省级文保单位。
概述简要
其主体建筑,有棂星门六扉当泮池三桥、华表三对、大成门配石鼓三对,二旁东西挟门,大成殿高上石阶数级东西有庑,明伦堂、梯云亭东西斋房;东轴线建有儒学门楼魁星楼、文昌祠、土地祠、宰牲所、崇圣祠、教谕署等:西轴线建有尊经阁、名宦乡贤祠、忠义孝悌祠、训导署、节孝祠及牌坊、广文祠等。整座孔子庙共有殿、堂、祠、阁以及斋庑屋宇137间,四围红色宫墙,南墙上书斗大四字“宫墙万仞”,左右置下马碑文曰“一应文武官员军民人等至此下马”,前通左右各置坊,东曰“腾蛟”,西曰“起风”。
相关记载
据慈溪市县志记载:北宋、雍熙元年(984),县令李昭文为培育治国人材,始建县学于县治四十步。庆历八年(1048)县令林肇徙建于今址,由县令王安石撰慈溪县建学记碑文,并贻书招邑人宿学杜醇为诸生师。建炎四年(1130)金兵南侵,孔子庙遭焚毁,淳熙四年(1177)募集巨资重建修复,大成殿、斋居、门庑、庖、扩建东西两庑。元至正年间,增建仪门文庙坊至学前埠头,清同治十一年(1862)太平军攻陷慈城,焚明伦堂,翌年重建,至清代鼎盛时孔庙已成为占地十八亩五分九厘宏大的建筑群了。历经重修扩建,获清顺治九年颁卧碑于明伦堂、康熙二十四年御书“孔子”、雍正三年御书额“生民未有”、乾隆三年御书额“与天地参”、爱新觉罗·颙琰三年御书“圣集大成”额、爱新觉罗·旻宁三年御书“圣协时中”额、咸丰元年御书“德齐帱载”额,同治元年御书“圣神天纵”额、光绪六年御书“斯文在兹”额,建置四子像赞勒石成碑等。现存学宫内宋明古碑,重建慈溪市学碑、撰者王安石、重建大成殿碑,重建慈溪县学东西庑碑记,重修文昌祠碑,崇圣祠碑各一,明伦堂御颁卧碑、重建明伦堂碑、名宦乡贤祠潘侯去思碑、节孝祠室、节孝祠记(四方)杜醇撰书:节孝祠大门修建节孝祀记。
溯自汉唐以来儒学兴起,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宗旨,上行下效,士子科举绵延,慈城地灵人杰,有渊源学风,共出进士519人,成为进士之薮,历史上名人荟萃,诸如宋代著名哲学家杨简,明代江南大儒桂彦良,清代翰林院编修、号称“江南三布衣”之一的姜震英等等,很多名彪史藉的政治家、教育家、哲学家、军事家、诗人、学者,泽延至今人才辈出。
开放与保护
根据保护与开发并重,继承与发展相结合的文物发展工作思路,为保护、继承民族优秀文化遗产,2001年开始宁波市和江北区政府经过规划,实施慈城古县城整体保护和开发利用。孔子庙作为首期重点保护开发项目,投入资金1900万,经过两年多的精心修缮,2003年6月完成了全部建筑的修缮工程并扩建了孔庙公园,现已成为千年古县城——慈城一道独特而亮丽的文化景观。
参考资料
江北旅游景点简介.宁波市江北区人民政府.2024-03-14
慈城孔庙.中国宁波网.2024-03-14
千年古县城——慈城.宁波市江北区人民政府.2024-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