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布秀尔(蒙古语:Топшуур,托忒文:Топшуур,Tovshuur),也被称为陶布舒尔,是西部蒙古(Oirats)传统拨弦乐器,主要流传于阿尔泰诺尔乌梁海等游牧民族,如阿尔泰人、图瓦人、蒙古国等。托布秀尔造型美观、制造简便、音色优美浑厚,便于携带,特别适合游牧生活,因此深受牧民喜爱。在民间喜庆的集会上,托布秀尔主要用于弹奏“沙布尔登”。此外,托布秀尔还可以演奏单独供欣赏的乐曲,并可用来为民俗音乐、说唱长诗等伴奏。在阿尔泰共和国等游牧民族中,托布秀尔与民间舞蹈、说唱表演密切相关。据马可·波罗所述,蒙古族在战斗之前也演奏托布秀尔。
地区分布
新疆蒙古族托布秀尔乐分布在新疆巴因郭楞蒙古自治州、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塔城地区、阿勒泰地区、哈密市、昌吉回族自治州等地区的二十五个县卫拉特蒙古族牧民中广泛流传。
乐器结构
“托布秀尔”是蒙古族特有的弦鸣类拨弹乐器。“托布秀尔”乐器是用胡杨树、樟木、榆树、桑木、松树挖槽而成,上蒙山羊皮,底面有四个圆形共鸣孔,琴杆是红柳树制作,琴杆上细下粗,杆首有两个或三个琴轮分置两侧,琴弦是秋季宰杀的山羊细肠制成,全琴长度为80CM至115CM不等,琴弦是山羊肠制成,杆身和琴身可以雕刻或涂绘各种精美的图案,造型美观、音色优美浑厚,古朴、表演形式多样,可以单独演奏,也可以多人共同演奏,还可以为原生态沙吾尔登舞蹈伴奏。
托布秀尔的制作和设计因人而异,没有标准样式。传统上托布秀尔无品,但现在也有一些托布秀尔有品。有些部族使用马尾、马鬃制作琴弦,而另一些部族使用羊肠制作琴弦。阿尔泰乌梁海部传统的琴身有卵形、勺型、铲形等,木制;巴牙惕部、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部、和屯人的托布秀尔琴身为较小的杯或碗形,或者方形、梯形。有研究者认为最初的琴身为杯形。琴身以绷紧的兽皮或鱼皮蒙覆,为了使这张皮尽量薄,会采用初生骆驼皮或牲畜胯部的皮等。琴头和琴杆为木制。
制作技艺
托布秀尔制作时,首先画好图样,然后挖槽。然后是在托布秀尔的面板中部掏一个圆形共鸣孔或三个品字形共鸣小孔。杆身和琴身可以雕刻或涂绘各种精美的图案。接着是做两个琴轸,它们将分置杆首的两侧。最后一个程序是给琴上琴弦。琴弦,有的用丝线,也有的用钢丝弦,但古老的方法是山羊细肠。过去,山上牧人的蒙古包里挂着的托布秀尔琴的琴弦都是由山羊细肠制成的。那时的制琴者如果是春夏之际做好了琴,就必须等到秋后,在满山膘肥体壮的小山羊中挑选最健硕的宰杀,挑拣出细肠,风干后制成琴弦。这样做出的琴弦才能奏出优美的声音和音乐。
来历传说
传说,很久以前,有个放羊的蒙古族小伙子。一天,在他把羊赶上山后,坐在一棵大树边休息,听到树上的一个大洞口有呜呜的鸣声。原来是洞口上挂着的几缕马尾被风吹出的声音。他既惊奇又兴奋,砍来树木掏成音箱,挂上马尾弦做成了第一个托布秀尔。
历史渊源
托布秀尔的历史和蒙古族形成的历史一样久远。13世纪70年代,马可·波罗经新疆去往北京的途中,就在蒙古草原见过托布秀尔并留下了记载。另,在清《西域图志》中,有关于“托布秀尔”的详细记录:圆布舒尔,即二弦也,以木为槽形方,底有孔。面长六寸八分二厘六毫,阔五寸三分九厘三毫。边长七寸八分八厘五毫,阔六寸四分八厘。以木为柄,白山口至槽边内际,长一尺七寸二分八厘,上阔九分一厘,下阔一寸零七厘八毫。曲首长于槽面,阔等。后开槽以设弦轴槽长二寸零四厘、阔三分。轴长四寸零四厘,弦白山口至覆手内际,长二尺三寸零四厘,通体用樟木,槽面用桐木。施弦二,以单肠为之。系于左右两小轴,以手冒拨指弹之取声。
参考资料
和布克赛尔县铁布肯乌散乡传承托布秀文化.中国日报网.2023-11-08
民族乐器 | 蒙古族的托布秀尔.微信公众平台.2024-09-03
托布秀尔.托布秀尔.2024-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