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住禅林(Dhammavihārī Forest Monastery),又称为洼古寺,是中国上座部佛教僧团住持、传承、修学、弘扬佛陀教法的森林禅修寺院。位于中国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勐遮镇龙象山。
寺院简介
传承
法住禅林(Dhammavihārī Forest Monastery)是中国上座部佛教僧团住持、传承、修学、弘扬佛陀教法的森林禅修寺院。法住,巴利语 Dhammavihārī,意谓“正法住立之处”,即佛陀的正法于中华大地的住立之处。又谓“安住于正法的人”,亦即经典所说的只有学习三藏教理、修习止观禅法,以及证悟道果涅的人,才是真正安住于佛陀正法的人。
2013 年 4 月初,以缅甸帕奥西亚多为首的长老僧团应邀前来参加结界,中国比库僧团进驻禅林,标志着法住禅林的正式诞生。
使命
法住禅林作为南传佛教在中国的第一座森林禅修寺院,承担着传承与弘扬佛陀正法的责任:既为了正法能在中华大地住立与传播,也为了创建一个让更多追求正法与真理的人可以修学佛法、安住于法、净化心灵,最终达到究竟解脱的理想家园。
过渡
2011年01月08日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曼听佛塔寺第二届止观禅修营结营,缅甸帕奥禅林业处老师玛欣德尊者在巴罕听和四众弟子的盛情邀请下答应回国。
2011年01月18日 在勐罕镇曼听佛塔寺建立法乐禅修园,作为僧团过渡时期的临时寺院。
前期
2012年02月15日 僧团派遣首批比库和净人进驻邦。
2011年06月18日 禅修营结束后,都罕听、玛欣德、至上行、慧捷、林起泰等二十人寻找到勐海县勐邦水库,决定在库区内建立未来的禅林,并命名为“法住禅林”。
2011年06月21日 召开“法住禅林筹备会议”,开始筹备计划建设未来禅林。
2012年07月01日 把法住禅林选址定在勐邦水库东北面的山上。
2012年10月08日 把禅林所在之山命名为“龙象山”,把勐邦水库改名为“天心湖”。
同日,云南省佛教协会刀述仁会长前来,商讨建设法住禅林和成立“法住文化与生态保护协会”,并选定了建设男众住区、女众住区等的位置。
2012年10月09日 在刀会长的促成下,勐海县县长召开领导班子会议,将勐邦水库和周边山林划定为“南传佛教文化与生态多样化保护区”,并成立领导小组。
建设
2012年11月26日 动工开挖上山之路,开始建设法住禅林。
2012年11月29日 在勐海县注册成立“法住文化与生态保护协会”,由法住禅林建设总指挥林起泰贤友任理事长。
2013年02月05日 勐海县政府下达《会议纪要》,把勐邦水库径流区面积约1 万公顷的区域交给法住协会开发管理。
诞生
2013年04月上旬 邀请缅甸帕奥禅师为首的长老僧团应邀前来结界,中国比库僧团进驻禅林,标志着法住禅林的正式诞生。
2013年07月23日 法住僧团在法住禅林进入首次雨安居,并进行密集禅修。
2013年08月02日 男众禅堂完工,第一期建设完成。
2013年08月上旬 云南省领导视察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佛教,特拨500万元资助法住禅林 建设。
2013年10月22日 勐海县宗教局给“勐海县(瓦囡古寺)法住禅林”颁发了 《宗教活动场所登记证》。
禅林师长
禅林住持
祜巴罕听,法名Anālayo(无执著)。云南省西双版纳州景洪市勐罕镇人,傣族,1968年出生。1983年在西双版纳州景洪勐罕镇曼春满佛寺剃度出家。1990年前往泰国南奔府佛迹寺佛学院留学深造将近四年时间,并依止Phra Attasanto Mahāthero达上成为比库。
祜巴于曾任全国青联委员,现任:中国佛教协会副秘书长、云南省佛教协会副会长、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州佛教协会副会长、景洪市佛教协会会长、云南佛学院副院长、云南佛学院西双版纳分院常务副院长、西双版纳总佛寺副住持等职、法住禅林住持、曼听佛塔寺住持、曼春满佛寺住持、景洪市政协副主席。
祜巴为人谦虚随和,平易近人,很有亲和力。祜巴一直以来致力于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积极联系国内外三大语系佛教各教派,并曾到泰国、斯里兰卡、缅甸、日本、韩国等佛教国家访问,受到海内外佛教界人士的敬仰。
禅林导师
1971年 生于中国广东省,俗姓林。
1986年 皈依佛教。
1990年 开始研究原始佛教及《阿含经》。
1999年5月 得遇应邀来华的当代闻名的缅甸禅修大师——帕奥西亚多(Pa-Auk Tawya Sayadaw),开始修习入出息念业处。
2002年7月 于缅甸帕奥禅林达上成为比库后,在亲教师帕奥西亚多的指导下修习止观。
2004年5月起 在帕奥西亚多身边帮华人禅修者做翻译及禅修辅导工作。
2006年3月起 任帕奥禅林业处老师。
2007年6月起 常受邀到中国大陆、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等地指导止观禅修,教授巴利三藏。
2011年5月起 任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法乐禅修园业处导师。
2013年4月起 任西双版纳法住禅林业处导师。
现任:缅甸帕奥禅林业处老师、法住禅林僧团导师、北京大海坨寺业处老师、云南佛教协会常委。
玛欣德尊者通晓巴利语,能直接深入巴利三藏和义注。尊者也兼通英语、缅甸语等,能以多种语言教导禅修,指导过的弟子遍布世界各地。
戒律:尊者深研律典,多次向华人僧众讲授戒律。
教禅:尊者教禅多年,经验丰富、禅风严谨,严格依据佛陀在经典里的教导,以及帕奥西亚多从巴利三藏中整理出的系统禅法,针对不同禅修者的实际情况,以种种方便善巧,应机教授。
讲法:尊者讲法细致柔和、生动详尽,巧设妙喻、直指人心。近年来,已在国内外各地开示过《大念处经》、《沙门果经》、《八城经》、《盐块经》、《应作慈爱经》、《大吉祥经》、《大四十经》等众多经典,并讲授过“巴利语”、“阿毗达摩”、《清净之道》等课程。
译经:尊者致力于把三藏圣典直接从巴利语翻译为中文。其译经有四大特
点:辞句信实、语义通达、行文优雅、质量俱丰。
已出版的译著有《增支部一集巴利》《大护卫经》、《上座部佛教念诵集》、《比库巴帝摩卡》、《沙马内勒学处》等;同时,尊者的著述还包括《您认识佛教吗?》《生命的意义》、《上座部佛教修学入门》、《阿毗达摩讲要(三册)》、《止观法要》、《〈沙门果经〉讲义》《图说洁地》《图说佛像》,英译汉的《证悟涅槃的唯一之道》、《入出息念》、《亲知实见》等关于入门、教理和禅修的书籍。
禅法教授
次第
佛陀在《长部·大般涅槃经》中教导:
“如是戒,如是定,如是慧。完全修习戒,能获得定之大果报、大功德;完全修习定,能获得慧之大果报、大功德;完全修习慧,则心完全从诸漏中获得解脱,这就是——欲漏、有漏、无明漏。”
戒、定、慧三增上学是断除烦恼、解脱生死的必经次第。
在《中部·传车经》中,又提到欲证悟涅槃的禅修者必须次第地培育七种清净,即:戒清净、心清净、见清净、度疑清净、道非道智见清净、行道智见清净与智见清净。此中,戒清净即增上戒学,心清净即增上心学,其余五种清净即增上慧学。
法住禅林所传承、教授和实践的是上座部止观禅法,以缅甸帕奥禅林为教学典范。此禅法严格依照巴利三藏及其义注,特别是佛音尊者编译的《清净之道》(Visuddhi-magga),故也可谓这是《清净之道》的实修传承。在此,禅修者应按照三学、七清净及十六观智的禅修次第,以“戒清净”为基础,修习止、观,培养定、慧,其目标是现证涅槃。
止业处
对于初学者,业处老师通常都会教导入出息念(Ānāpānassati)或四界差别这两种止业处作为入门方便。如果选择修习入出息念,禅修者在证得四种色界禅那之后,可进一步修习三十二身分、白骨想,并以十遍依次证得色界四种禅那,再修四种无色定,接着修四无量心(即:慈、悲、喜、舍)、四护卫业处(即:慈心修习、佛随念、不净修习及死随念)等,完成“心清净”。
观业处
观业处需要以止业处为基础。修习观业处时,先须以“四界差别”为入门,修习四界直至见到色聚(rūpa kalāpa)。见到色聚后,开始辨识与分析色聚至究竟色法(paramattha rūpa),再逐一辨识眼处、耳处等六处及头发等四十二身分中各类色聚里的究竟色法,修习“色业处”(rūpa kammaññhāna)。然后再以辨识与分析禅那速行心路及眼门等六门心路中每一心识里的心与心所,修习“名业处”(nāma kammaññhāna),辨识内外诸行并无自我、灵魂、有情、女人、男人等,而只是一堆名色法而已,从而成就“名色限定智”,证得“见清净”。
接着,在稳固的禅定力支持下,以追查名色法之因的方法逐渐向过去逆观,见到过去世之后,找出造成今世结生(果报五蕴)的过去因——无明、爱、取、行、业[有],以此因果关系来观修“缘起”,并尽自己能力辨识若干个过去世,以及未来世乃至证悟阿拉汉果并入般涅槃之时。透彻地辨识过去、现在与未来三世六门五蕴的前因后果,从而成就“缘摄受智”,证得“度疑清净”。
观业处的所缘(对象)是苦圣谛和苦集圣谛。苦圣谛即五取蕴,亦即名色法;苦集圣谛即名色法之因,亦即缘起。观业处必须在此基础上,透彻地观照诸行法(有为法),包括过去、现在、未来、内、外等究竟名法、色法及其因的无常、苦、无我三相,次第地成就各种观智,乃至断除烦恼,亲证寂灭涅槃。
特色
整个禅修体系紧扣巴利经论,教理与实践紧密结合,严谨系统,环环相扣,次第清晰,目标明确。巴利经论既是实践的指南,又是检验禅修的标准。在禅修过程当中,证得何种禅定、达到哪一阶段,乃至证悟何种果位,禅修者自己清楚。对于掌握一定经论基础的禅修者来说,在禅修过程中会有得心应手的感觉。但对于经论基础较差的人来说也不用气馁,只要认真依照业处导师的指导,修到某个阶段而有了实修体验之后,再来学习“阿毗达摩”和其他经论,其时已经是“胸有成竹”的了。
建筑格局
法住禅林坐落于中国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勐邦盆地。勐邦盆地地形独特,形似一颗心脏,亦似一粒种子,寓意南传佛教在中华大地的发展与希望。法住禅林所依的龙象山,形如卧象,又似盘龙,寓意培育法门龙象之圣地。
龙象山的西南面为美丽的天心湖(勐邦水库),湖水清澈明净,碧波如镜。由于四面环山,形成独特的小气候区域,因此被称为“气候转弯的地方”。法住禅林山环水绕,环境优美,气候宜人,保有部分原始森林,是人类宜居之地。在此居住与禅修,恍若人间仙境,又似世外桃源。
法住禅林占林地面积3.3万亩,依依龙象山顶上有着1300年历史的塔观勐(Dhat Gong Meng)遗迹重建的大白塔为中心,根据周边的地形,错落有致地建造禅堂、斋堂、办公楼,以及男、女众住区。第二期建成后的规模预计将可容纳约300名禅修者长期安住修行,也可年均接纳上千人次前来体验禅修。
交通信息
交通路线指南:
从昆明长水国际机场乘飞机到达西双版纳嘎洒国际机场(或从昆明汽车南站直接坐长途汽车到勐海县)→景洪长途汽车站乘坐或在路口拦往勐海的班车→勐海汽车站→乘坐前往勐遮镇的班车(10 分钟一班)→勐遮车站乘坐三轮摩托车(约 40元,行李少可坐一般摩托,约 30 元)→法住禅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