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万航渡路街道

万航渡路街道位于上海市静安区区境西北部。东起胶州路,西至长宁路江苏路,南临新闸路万航渡路武定西路,北靠长宁支路康定路。面积0.81平方公里。1992年有居民16722户,人口49797人,设25个居民委员会。街道办事处设在万航渡路686号。

历史沿革

20世纪20年代,太平里简屋在境内北部兴建。民国19年(1930年)以后,沿极司非而路(今万航渡路)建起山乐村、梅村等新式里弄房屋和中行别业公寓,东部的金司徒庙街(今万春街)及康家桥,南部的金家巷是人烟稀少的村落。日本帝国主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大批难民拥入,纷纷搭建棚户栖身。人口密集的棚户简屋覆盖面为全区最大的街道之一。忻康里设有烟窟土行,还有“新纪”、“大新”2家大赌台。地区内抢、偷、扒、拿时有发生。20世纪20年代起,民族资本家在民国35年,上海华东模范中学胶州路迁到康定路永和村18—20号。同年4月,校内建立学生中共支部。在开展反内战、要和平的斗争中,被誉为“民主堡垒”。民国37年11月,建立中共金家巷支部,从关心、团结、教育群众着手,培养发展革命力量,迎接上海战役。解放后,在棚户简屋地区设置给水站,改造弹街路,以后又集资安装自来水。六七十年代,在南曹家宅拆除一批简屋,建成国华里3层新工房,金家巷西弄建成2幢3层、11幢5层新工房。1985年起,在高家宅、荣庆里等处拆除大批危房简屋,兴建多幢高层住宅,有20层以上住宅11幢,多层13幢,建筑面积达20.89余万平方米。形成高荣、万航、金家巷3个新住宅小区。

社会

1958年,以金司徒店街居民委员会为试点,组织妇女劳动力建立里弄生产、服务事业,办起各类生产组、居民食堂、托儿所、服务站。参加人数为4269人,占有劳动能力居民的54.6%。1978年,为安置返沪知识青年就业,又一次集资兴办一批集体企业。改革开放以来,街道利用地处曹家渡街道地理优势,拾遗补缺,方便群众,发展第三产业。1992年,街道经济营业额(产值)2853万元,利润200万元。80年代,办起敬老院、老年活动中心、老年学校、老年浴室、医疗咨询、简易托儿所等社区服务事业。1986年,创建在职职工夜间巡逻队,刑案案发数是全区最低的街道之一。1985~1992年,街道连续被评为市计划生育先进单位。1992年被评为市三级卫生街道。境内文化、教育、体育设施,有市纺织职工大学棉纺织印染分校、区职工业余中等专业学校、静安职业学校、中学2所、幼儿园4所、华光剧场、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上海爱乐乐团、区工人游泳池和街道文化中心、图书馆等。极司非而路76号(今万航渡路435号静安区职业学校)原是国民政府安徽省政府主席、军事参议院院长陈调元的公馆,抗日战争时成为汪伪中国国民党特务委员会特工总部(即“七十六号”特工总部)所在地。其右侧弄堂华村20余幢2层楼的小洋房,亦为汪伪所强占,成为一批中级以上汉奸的住宅。金司徒庙道观,建于明末清初,占地1.63亩,主持严姓,令废。现为万春街63弄1号万航街道文化中心。 

参考资料

河南工人日报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