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二色波罗蜜

二色波罗蜜(学名:Artocarpus styracifolius Pierre)是桑科波罗蜜属植物。花雌雄同株,花序单生叶腋,雄花序椭圆形,长6-12毫米,直径4-7毫米,密被灰白色短柔毛。聚花果球形,直径约4厘米,黄色,干时红褐色,被毛;总梗长18-25毫米,被柔毛;核果球形。花期秋初,果期秋末冬初。

分布于中国和中南半岛的北部(越南老挝)。常生长于海拔200-1180(-1500)米森林中。

木材较软,可作家具材料用材。果酸甜,可作果酱。树皮傣族用来染牙齿。

形态特征

乔木,高达20米;树皮暗灰色,粗糙;小枝幼时密被白色短柔毛。叶互生排为2列,皮纸质,长圆形或倒卵状披针形,有时椭圆形,长4-8厘米,宽2.5-3厘米,先端渐尖为尾状,基部楔形,略下延至叶柄,全缘,(幼枝的叶常分裂或在上部有浅锯齿),表面深绿色,疏生短毛,背面被苍白色粉末状毛,脉上更密,侧脉4-7对,表面平,背面不突起,网脉明显;叶柄长8-14毫米,被毛;托叶钻形,脱落。

花雌雄同株,花序单生叶腋,雄花序椭圆形,长6-12毫米,直径4-7毫米,密被灰白色短柔毛,花序轴长约1.5厘米,被毛,头状腺毛细胞1-(1-6),苞片盾形或圆形;总花梗长6-12毫米,雌花花被片外面被柔毛,先端2-3裂,长圆形,雄蕊1,花丝纤细,花药球形。聚花果球形,直径约4厘米,黄色,干时红褐色,被毛,表面着生很多弯曲、圆柱形长达5毫米的圆形突起;总梗长18-25毫米,被柔毛;核果球形。花期秋初,果期秋末冬初。

生长环境

常生长于海拔200-1180(-1500)米森林中。普遍生长于海南省热带常绿季雨林和山地雨林中,大陆亚热带常绿季雨林中常见。适生于年平均气温18-24℃,最低月平均气温14-18℃,年降水量1600-1900毫米,土壤为砖红壤性黄红色土,砖红壤性黄色土。喜光树种。幼年稍耐荫,壮年期则需光照充足,在疏荫环境下株数较多,其大树常为上层立木。

分布范围

分布于中国和中南半岛的北部(越南、老挝)。在中国分布于广东、海南(东方市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乐东黎族自治县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万宁市及陵水等地)、广西壮族自治区(龙津、大瑶山贵州省湖南省(通道、洞口和江华瑶族自治县)和云南省屏边苗族自治县、河口、西畴县麻栗坡县马关县)。

繁殖方法

采种

二色波罗蜜从花到果实成熟期时间较长,一般果实少而陆续成熟,种子量少。采种时注意选择健壮高大母树,种子数量会更集中,发芽率高。果实采收后在水中或装在袋里擦去果肉,洗净后即得种子。种子千粒重约200-245克。种子处理干净后,最好立即播种,播种前种子浸泡8小时左右,若需要贮藏,必须保湿贮藏,贮藏时间不宜过长,否则会影响发芽率。

播种

播种用条播或撤播。条播沟距15厘米,沟深2-3厘米,播后覆土以不见种子为度,因新鲜种子播种后发芽极不整齐,时间长。一般采用湿沙催芽处理2个月(待有种子露白)后再播种,为使苗木健壮,要加强苗圃地管理,适当进行分床与间苗相结合。1年生苗可出园造林。

栽培技术

栽植

造林地应选择缓坡地区,以山坡中下部、沟谷、河流两岸为好,土壤贫瘠、阳光不足立地条件不宜种植。造林地采用穴垦造林,造林前挖好植穴,并将挖出的表土与心土分别放置在植穴两侧,栽时先将表土填入穴中,心土留下作为覆盖土。立地条件好的幼林生长较快,树冠扩展,需要合理确定栽植密度;株行距一般采用2米×2.5米或2米×2米。

抚育

定植当年雨季末期抚育1次.包括扩穴、松土,并砍除过高的灌木。对生长不旺的幼林适当施肥。第2-5年后每年抚育2次,主要清除杂灌、松土。除草松土须在近苗10-30厘米处,并将禾本科杂草堆埋根际。可起保持土壤湿润与作为绿肥功效。

病虫防治

地老虎绿鳞象甲成虫等危害叶及嫩梢。防治可用80%敌敌畏1500-2000倍液及40%氧化乐果乳油1000-1500倍液喷洒,第1次喷洒后隔7天再喷洒1次。

主要价值

果酸甜,可作果酱。树皮傣族用来染牙齿。木材散孔材。材质较轻,纹理略通直,结构均匀而细,心材色鲜淡、美观,但边材较易受虫蛀和受色菌侵染,变形而不耐腐,属下等木材。可作家具、门窗、柜、箱板等用材。

参考资料

河南工人日报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