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头钩嘴(学名:钩嘴鹛属 ochraceiceps)是林鹛科钩嘴鹛属的一种中型鸟类。主要分布于缅甸、孟加拉国、老挝、中国大陆、越南、印度和泰国。
形态特征
上体褐或橄榄褐色,两翅覆羽与背相同,飞羽暗褐色,外羽缘棕褐色,尾暗褐色末端微具褐色横斑;额、头顶至后颈辉棕色或棕黄色,眉纹白色,其下有一宽阔的黑色贯眼纹,自鼻孔后缘、眼先、贯眼向后直伸至颈侧。颏、喉、胸、腹等下体纯白色,两胁杂有淡棕色,尾下覆羽橄榄棕色。
虹膜赭红色至粉黄色,嘴生活时橙红色,标本为橙黄色,脚橄榄褐色至黄褐色。
大小量度:体重♂33~44克,♀33~40克;体长♂220~253毫米,♀201~226毫米;嘴峰♂33~37毫米,♀32~34毫米;翅♂78~92毫米,♀84.5~92毫米;尾♂105~118毫米,♀102~110毫米;跗♂29~32毫米。(注:♂雄性;♀雌性)
分布范围
棕头钩嘴鹛原生种分布地:孟加拉、中国、印度、缅甸、老挝、泰国、越南。在中国主要分布于云南省西部盈江县、芒市、沧源佤族自治县、永德县、西盟佤族自治县和南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栖息环境
棕头钩嘴鹛主要栖息于海拔1000~2000米的山地常绿阔叶林和林缘疏林灌丛中。常单独或成对活动,多数时间都在林下灌丛和地上活动,不时发出“霍、霍”的叫声,频繁地在落叶层中或草丛中觅食。
生活习性
棕头钩嘴鹛的叫声深沉似流水般的单音或双音tu-lip及带回声的的双音节声hoop-hoop。告警时发出似责骂的金属嘟音,较灰头钩嘴鹛声音粗哑。主要以昆虫和昆虫幼虫为食,也吃植物果实和种子。
繁殖
棕头钩嘴鹛的繁殖期为3~7月。通常营巢于地上或灌丛中,隐蔽甚好。巢呈球形,主要由枯草茎、叶和竹叶构成。每窝产卵3~4枚。
保护现状
棕头钩嘴鹛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The IUCN 红色 List):无危物种(LC),2012年评估。全球种群未量化,但被描述为稀有物种,仅局部地区较常见。在中国不仅分布区域狭窄,种群数量亦很稀少,属稀有鸟类,应注意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