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廷璐(公元1675年~公元1745年9月17日),字宝臣,号药斋,安徽桐城人,清朝官员,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之子,保和殿大学士、军机大臣张廷玉之弟。
张廷璐出身官宦之家,康熙五十七年(公元1718年)中殿试一甲第二名(榜眼),授翰林院编修、入值南书房,不久迁侍讲学士。雍正元年(公元1723),张廷璐以詹事府中允之职,赴福建省主持乡试。次年九月,张廷璐出任河南省学政,后因封丘县知县违制度,当地生员罢试之事而落职,后经朝廷查明真相,官复原职。之后,张廷璐又担任了翰林院侍讲、詹事府詹事、国子监祭酒等职。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张廷璐出任江苏学政,他在任期间选拔人才公正,致力于改革学政。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张廷璐担任浙江省乡试主考官,次年升为礼部侍郎,未就任,不久改任江苏省学政。爱新觉罗·弘历即位后,以江苏学政紧要为由,命张廷璐再留任三年。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张廷璐三次担任江苏学政期满回京,才赴礼部实任礼部侍郎。此后,张廷璐多次因病请求告老还乡,均未得到乾隆帝同意。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张廷璐主持江西省乡试,再次请辞,得到乾隆帝的同意,准以告老还乡。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八月二十二日,张廷璐去世,享年七十一岁。
张廷璐在诗文方面也有研究,著有《咏花轩诗集》。张廷璐前后居官近三十年,在任以管理教育为主,扶持后进之辈,被时人誉为“三朝旧臣,后进楷模”,并且在正文体、选拔真才等方面,卓有成效。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清康熙十四年(公元1675年),张廷璐出生在一个官宦之家,家世显赫,属名门之后。他的父亲张英在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进士,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廷璐兄弟三人,其兄张廷玉官至保和殿大学士、军机大臣。张廷璐从小就与同龄人不同,幼承其家学,刚开始到学堂读书的时候,就像成年人一样沉稳安静。少年时期,张廷璐嗜学不倦,十四五岁时就被众人熟知。
参加科考
康熙四十一年(公元1702年),张廷璐在江南乡试中副榜;康熙五十二年(公元1713年)江南乡试中举。康熙五十七年(公元1718年),张廷璐参加会试第五十五名,被当时的考官汤大辂举荐给主考官,殿试取得第一甲第二名(榜眼),钦授翰林院编修,入值南书房,后迁侍讲学士。康熙六十年(公元1721年),张廷璐御试汉书,获一等第一名,奉旨教习辛丑科进士。次年,张廷璐奉命入直南书房,特授额外中允。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张廷璐以詹事府中允之职,赴福建省主持乡试。由于当地士子对他评价甚高,张廷璐一回京就立即被任命为河南学政,主管一省教育科举。
因事落职
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九月,张廷璐在督办河南省学政时,封丘县知县因黄河北岸大堤工程紧急,要求添雇人力,令士子一律缴纳完钱粮才能应试,否则就要去当差修河堤,影响当地生员考试。这一做法引发该县生员的不满和控告。张廷璐正好赴东京汴梁主持考试,对士子的诉求采取了同情态度,并加以受理查讯。但激动的士子们并不满意,开始罢考,又协众阻止考试,还有一部分人将考试用印、试卷抢走。张廷璐不得不严加申斥,革除为首几个生员的资质,终于维持好考场纪律,令考生们陆续进场考试。但地方官员已将罢考事件上报朝廷,张廷璐被撤职。
官复原职
不久,朝廷查明真相,张廷璐恢复原职。同年十月,张廷璐赴京,担任翰林院侍讲一职。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二月,张廷璐升国子监祭酒;不久后,又迁詹事府詹事,并兼翰林院侍讲学士、国子监祭酒、顺天乡试正考官等职。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三月,张廷璐担任会试同考官,之后,又继任殿试读卷官、詹事府詹事兼翰林院侍读学士等职。
出任江苏
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九月,张廷璐出任江苏学政。张廷璐在江苏学政(江苏学政署位于江阴)任内,工作勤勉,选拔人才公正,且致力于改革学政的利弊。并且张廷璐非常廉洁,靠学政的俸禄收入,难以维系日常开支,有时入不敷出,靠其兄张廷玉接济。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六月,张廷璐赴浙江省担任乡试正考官。同年十月,张廷璐在江苏省学政任满,两江总督章佳·尹继善以张廷璐“为人谨厚,鉴别公明”为缘由,专门奏请让他留任。于是,张廷璐奉旨再留三年。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六月,张廷璐升礼部右侍郎;九月,转任左侍郎。在任侍郎期间,他修章立制,事务繁忙。同年九月,朝廷给张廷玉放假归乡,和其兄张廷玉奉旨谕祭祀文端公(张英)于本籍贤良祠,事竣回任。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八月,雍正帝病逝,爱新觉罗·弘历即位,以江苏学政紧要为由命张廷璐再留任三年,并肯定张廷璐在江苏督学、选拔人才的政绩,还特赐先帝雍正皇帝遗留法物玛瑙素珠1挂、荷包3个给张廷璐,以示奖赏。张廷璐在江苏省学政任上,主政长达九年,选拔许多优秀人才,其中包括清代著名诗人沈德潜。
因病乞休
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张廷璐三任期满回京,其早在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就被升任礼部侍郎,由于留任江苏,直到此时才赴部实任。在他离开江阴后,江阴人蔡寅斗等人在江阴城内广福禅寺的西边,建立“桐城书院”,以此感激他培育士子的教泽。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张廷璐因病奏请告老退休,未得到爱新觉罗·弘历允许,奉旨照旧供职。次年(公元1741年)六月,张廷璐被派往江西省,担任乡试正考官,选拔了熊为霖等人才。乾隆七年(公元1742年)二月,张廷璐担任会试知贡举官。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秋,张廷璐随驾赴沈阳市(今沈阳)祭祖陵,长途跋涉数千里而还,疲顿不堪,于十二月以年迈多病请求告老还乡。而乾隆帝降旨以张廷璐尚不甚老,礼部事务亦简为由,命其暂且供职。次年三月,正值三年一度的京察(明清定期考核京官的制度,每三年举行一次),张廷璐再次陈诉衰病,恳请辞去官职,告老还乡,并举荐内阁学士李清植接任自己的官职。这次奏请终于得到了爱新觉罗·弘历的同意,准以告老还乡,此时张廷璐已入古稀之年。
晚年去世
乾隆十年八月二十二日(公元1745年9月17日),张廷璐去世,享年七十一岁。张廷璐去世时,时任大学士兼军机大臣的兄长张廷玉,告假三日,且设灵位于家中,率家族成员祭奠,其同僚和朋友们都前往吊唁。
人物著作
张廷璐在诗文方面也有研究,他的诗歌格调清丽,意境闲旷,著有《咏花轩诗集》。
影响与评价
张廷璐前后居官近三十年,在任以管理教育为主,所到之处,激扬士气,扶持后进之辈,被时人誉为“三朝旧臣,后进楷模”。他在江苏学政任上,对待下属以礼相接,对待生员谦和耐心,从未发过脾气。张廷璐对新办的学校,在经费上给予支持;在正文体、选拔人才等方面,卓有成效;在学政任上所培养的人才,足以成为国家未来数十年的栋梁之才。
清朝大臣、张廷璐兄长张廷玉评价:弟生平品质和能力完备,内心坚定,不被外界的事物所左右,宠辱不惊。宽而有制,与人相处和睦,不随波逐流,为人正直,当有人与他交流时,常常会被他的品质所折服,从而内心感到愧疚。与人交往,忠诚坦易,善气迎人。
清朝学者姚范评价张廷璐:品质纯正、性情敦厚,平时为人不居高自傲,并且坚守原则、立场坚定。与人交往平和仁厚,不虚伪遮掩。身居高位,年届七十,于人世可谓尊贵长寿,而士大夫仍然为他未能达到更高的职位以及未能活得更久而感到遗憾。
清末民初政治人物徐世昌评张廷璐的诗:“诗多清丽,与文和(张廷玉)体格相近,意境闲旷,绝句尤胜。”
人物关系
后世纪念
张廷璐塑像位于江苏省江阴市的江苏学政衙署遗址公园内,江苏学政衙署遗址公园于2003年1月28日初步竣工,扩改建的江苏学政衙署从原来的3.05万平方米扩大到7.2万平方米。公园内的张廷璐塑像穿着为典型的清代官服,脖子上有一串珠子,总共108颗,顶带及子是一位一至三品的正宗装束。
影视形象
1999年出品的电视剧《雍正王朝》中,演员尼格木图饰演张廷璐,剧中的张廷璐同历史人物真实形象大相径庭。第22集中描述了“爱新觉罗·胤禩举荐张廷玉的弟弟张廷璐出任主考”的剧情;第25集描述了“李绂将考题被泄露的事告诉张廷璐,并要马上奏明皇上,换题重考,张廷璐十分慌张,要李隐瞒此事,而李绂执意要停考,张廷璐恼羞成怒,表示要递奏拆参李绂”的相关剧情。
参考资料学政衙署遗址公园(中山公园).江苏学政文化旅游区官方网站.2024-05-19
雍正王朝.央视网.2024-05-22
雍正王朝(1999).豆瓣电影.2024-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