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帽合机场

帽合机场,民国18年(1929年) ,广东省政府拟开辟粤汉(广州-武汉)航线,计划先飞柳州。经两广省政府协商,同年3月中旬开始征用柳州市河南帽合标营前一带土地,雇用附近农民修筑帽合机场。4月份竣工,并首次降落广东航空处的“中山号”飞机。后因两广政府失和没有通航。

正文

民国21年10月,广西航空管理处从南宁市迁到柳州帽合机场,建筑房屋和机库。民国23年4月,成立第四集团军航空学校,帽合机场成为广西空军的主要训练基地。“七. 七”事变后,中央航空委员会接收帽合机场,由桥航校使用,并于同年11月,征调柳江区民工12280人扩修机场,次年5月完成,用工款国币283929元,机场扩至长1.2公里,宽1公里。民国30年至32年,中国国民党军队和美国空军志愿队先后进驻机场,并两次征调柳江县民工2.4万人扩修机场。民国33年11月9日,日军侵占机场,次年夏撤退时破坏机场,仅地雷就埋设了250多处。抗战胜利后,广西省政府即抢修机场,于当年9月13日恢复使用,军民共用。至1949年11月柳州解放,机场虽数经扩修,场地仍然窄小。

1950年3月,又被国民党飞机轰炸,无法使用。

1950年4月,广西壮族自治区航空站建立,着手修复机场。1951年6月,设计与施工同时进行。7月初设计完毕,12月中旬工程竣工。机场修复后,总面积扩大到600多公顷,其中飞行区面积100公顷。跑道长2160米,宽60米,厚0.5米。

1952年下半年,开始修建营房、停机坪,并将跑道改为沥青道面。1956年起,空军飞行部队进驻机场,陆续改建、扩建场道和营房设施。其间,1959-1963年,民航借用机场部分设施建立第四航空学校,修建部分房屋,并据训练需要,改善部分场道设施。

1983年,自治区人民政府给民航广西局转来自治区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关于开航柳州市的提案。民航广西局与柳州市人民政府调查研究,认为柳州市航空中客车公司货源充足,利用空军机场能保证飞行安全,可以开航。

1985年6月18日至21日,经现场踏勘,军民互相协调,选定民航建站用地上报。同年8月21日,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复同意。据此, 11月2日,空军某部与柳州市人民政府、民航广西局签订《民航使用空军柳州机场协议书》,主要内容:空军同意民航使用柳州机场,机场产权属空军。根据国务院、中央军委“军民航设施分开建设,自成体系”的批复精神,确定民航站位于跑道西侧,以跑道边向西260米,中间联络道中心线向北150米起算,长450米,宽300米,占地面积13.5公顷;根据场道承载能力,只允许起降安-24及以下各型飞机。柳州航站土建工程由柳州市政府投资建设。1985年11月动工,经过百日奋战,完成主要工程项目有:停机坪5000平方米,滑行道6240平方米,候机楼1368平方米,其它房屋4365平方米。总投资212万元(不含设备) 。1986年2月下旬,土建工程全部竣工。1986年3月14日正式通航。由于速度过快,质量受到影响,交付使用后,候机室、到达厅天棚出现严重漏水。1988年起大修,到1991年全部修复。

参考资料

河南工人日报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