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海燕”》是潘嘉俊1972年创作的布面油彩,现收藏于广东美术馆。
该画是“文革”美术中流传极广、影响很大的一幅优秀作品,1972年入选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和全军美展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人民日报》、《人民画报》、《解放军报》、《解放军画报》等多家报刊刊载,并先后在阿尔巴尼亚、罗马尼亚、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等东欧国家展出;国家邮电部于1973年3月8日发行《中国妇女》纪念邮票一套三枚,《我是“海燕”》被选作其中一枚的图稿。
创作背景
《我是“海燕”》是一副油画,是著名画家潘嘉俊先生的代表作之一,现由中国美术馆收藏.潘嘉俊的油画《我是海燕”》创作于1971年秋至1972年春,当时他还是个23岁的战士,从未进过美术院校。 这年9月,他跟随中国人民解放军广州军区“海上军需服务队”到万山要塞体验生活。见到海岛上的线路维护兵为保证战备线路畅通无阻,不畏艰险辛劳工作的情景,很受感动,就画了张创作草图,画面是礁石上两个维护兵正在狂风恶浪中抢修电缆。但草图没能在美术学习班通过。大家认为,“修电缆”这个工作场面过于专业,群众看不懂。顺着“电话线路”,潘嘉俊又重新构思,改成一个女兵在暴雨中攀电杆接线路;横构图改成竖构图。并将视平线压低,以突出人物“凌空”的感觉。 潘嘉俊借来话务兵用的工具,一遍遍写生。为表现湿衣服的质感,将自己的衣服淋湿了,拍下照片作参考。画面上的女兵,是他根据自己多年的写生和所搜集到的一些图片资料创作的.创作时没用模特.《我是“海燕”》出名后,中国中央电视台拍专题新闻、八一电影制片厂拍却要有潘嘉俊对着模特写生的镜头。部队赶紧从军区通讯总站调来七八位女兵,开车送到广州广州市流花湖公园。她们摆好姿势,潘嘉俊则作写生状,让摄影机来拍摄…… 因了《我是“海燕”》,正值韶华的潘嘉俊收到了不少女战士的来信。这些信都是经军区美术组转交的。信一多,美术组紧张了;怕出“事”,于是就把这类信悄悄扣下了……来信中有没有情书?日前,记者专门就这事问潘嘉俊。潘嘉俊笑着说:“当时我只是一个战士,一心就想画画,别的什么都不想。谈恋爱还是五六年以后的事!”
该作品创作于1971年秋至1972年春。当时,作者潘嘉俊还是个从未受过专业美术训练的年轻战士,1971年被调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广州军区美术学习班培训。同年9月,他来到边防海岛体验生活,开始以通讯线路的维护兵为题材进行创作。最初的草图画的是礁石上两个维护兵正在狂风恶浪中抢修电缆,但这个构思没能在美术学习班通过。大家认为,“修电缆”这个情节和场面过于专业,群众看不懂。听取了大家的意见后,顺着“电话线路”这个构思,改成一个女兵在暴风雨中攀在电杆上抢修线路;横构图也改成竖构图,并将视平线压低,以突出人物“凌空”的感觉。在创作过程中,潘嘉俊借来话务兵用的工具进行写生;在雨中把自己的衣服淋湿、拍照片作参考。画面上的女兵形象,则是他根据自己多年的写生和所搜集到的一些图片资料创作的。
作品鉴赏
这件作品的创作过程和艺术成就,都很典型地反映了“文革”美术创作的时代特征:深入基层生活以收集素材,集思广益以提炼主题,突出和讴歌主要英雄的典型形象。画面上这位在暴风雨中检修通讯线路的女解放军战士,犹如勇敢搏击风雨的海燕;作品的题目《我是“海燕”》更是这一作品画题中的亮点——它既是话务兵的联络暗号,又有女战士是暴风雨中的海燕的寓意。
重要展览
2020年7月1日,该作品在中国美术馆“崇高的信仰——中国美术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9周年美术作品展”中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