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塔,佛陀在《咙日龙登》中授记:此地是迦叶古佛的道场,诸佛菩萨以愿于此成就,清净琉璃宝塔作为供养,但只有登地的菩萨才能看见。因缘成熟时将有转轮王在此建塔。
基本介绍
发展历史
据史书记载,印度阿育王亲自到云南建东宝尊圣塔,使一切信众得睹宝塔,后被毁。唐朝时期南昭王重建,后又毁于战火。明朝时期,丽江木氏土司重建,亦毁于动乱,清代又重修,后于“文革”动乱中被毁。
丽江市、大理白族自治州一带广泛传说,东宝尊圣塔屹立在宝山上,则风调雨顺,六畜兴旺,五谷丰登,文化昌隆,达官贵人辈出,人民安居乐业;宝塔被毁的岁月,则自然害灾频繁,人间祸乱不断。东宝尊圣塔旧址附近的村民都知道,毁塔的人没有一个好下场,子子孙孙,残病多灾,拿塔砖回家的,其家也多有不顺。
近几年来,丽江百姓要求重建东宝尊圣塔的呼声越来越高。在丽江县人大和政协会议上,代表和委员多次递上了恢复东宝尊圣塔的提案。
为了满足广大百姓的需求,恢复佛教文化的传统,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佛教协会理事、第十七世东宝·白玛塔清不畏重重困难,毅然发心修复东宝尊圣塔,末法时代树一面擎天法幢,让佛光照耀这个多民族的地方,使东宝尊圣塔的功德普被整个南瞻部洲,愿世界和平,国泰民安!当今藏密白教教主第十七世大宝法王噶玛巴和第十二世大司徒法王也十分重视此宝塔之建造。东宝仲巴仁波切要把修塔做功德的机会留给更多的有缘人,“愿每个见闻的人都发清静心,共同来建设这座殊胜的宝塔。有钱捐钱,有物捐物,什么也没有就发一个好的心愿,做一个祈祷,只要发心纯正,无论供养多少,皆会获得究竟的利益,其功德如同滴水流入大海,永不干涸,辗转增胜。”
愿天下善心人士,参与此殊胜事业,随喜捐赠供养,福泽有缘,功德无量!
东宝尊圣塔高37米,基层直径47米,位于离丽江古城2公里处,大理白族自治州至丽江高速公路旁的蛇山上,将是丽江市的标志性建筑。
据说此塔的规模比北海公园内的海什塔还要宏大。现在主体建筑基本完成,据施工者说,到2008年才能全部完工,前方的空地内还要建108个佛塔,形成规模宏大的塔林。
白塔是丽江市多元化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关东元白塔建于何年,据无考证。和心友先生在《东园白塔》一文中认为:清雍正帝二年,丽江改土归流时,传有破坏东元塔的故事,所以清代雍正以前建有一旧塔是比较可靠的。而在游记中只字不提,徐霞客从东员过去,难道是没有看到白塔?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徐霞客进入丽江市时尚未建有此塔。笔者在东元中岗村调查时,听说在重修东元白塔时,在旧址挖到一块功德碑,字迹还比较清楚。等我到山上看到此碑时,象被人擦过一样,在碑的下部和侧面,隐约能看些字出来。这是一块功德碑,记载有捐资人的姓名,还有这样的几个字:“光绪三十一年二月八日立修塔工匠人剑川县武生张宝善”。据考,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四川人李盛卿在丽江市任知府。他学识和为政都很突出,又能写一笔好字,听说丽江曾建有一个白塔,立于蛇山的北端,于是他倡导重修白塔。当时白塔的规模有:呈四方形,有13层,高30公分,每边有6公尺的塔座。第一层上游人可以走动。选用白色的石料,用四根巨大的柱子撑起,代表两男两女,四角直刺云天。塔顶竖铜镀金宝顶,四角伸出四个惊雀铜铃,稍有风吹,远近村庄都能听到铃声。李盛卿亲手题写四个大字:“诚款培风”,意思是用诚心敬献的钱来培养良好的风气。据传,李盛卿曾经带领僧兵到今天德钦县奔子栏东竹林寺镇压教义不同的喇嘛。该寺派人求和,并进献了一笔不菲的赔金,李知府用这笔钱修建了白塔。因此,白塔又被称为“诚款培风塔”。
文革之初,白塔被毁。据和世鑫老人回忆,解放后,有关白塔和三生桥的四块碑拿到生产队,其中一块在搬运时断裂;一块已成洗衣石,字迹已被洗去;另外两块不知去向了,到现在就只有前文所提及的重修碑记了。
关于白塔,民间还有许多传说。云南石屏人万咸燕是丽江市改土归流后的首任丽江府儒学教授,留居丽江长达十七年之久,所见所闻,汇成《雪山外史》,成为后来撰写“丽江府志”时必读和主要引用的史料。深受风水学说影响的他认为,“葬龙种,生龙脉”。为有效地控制丽江木氏的卷土重来,防患于未然,他在考察“龙脉”的基础上,开始有针对性地破坏“龙脉”。他认为,蛇山头上建起白塔,犹如高龙,蛇山为龙身,龙脉延伸。他以蛇不合生角为名,毁坏了白塔。后来就有了光绪三十一年重修白塔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