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基,又称种生基,并非为安葬死人而建的坟墓,而是活着的人用来祈福的类似坟墓的洞穴。
它主要用于祈五福,即长寿、富贵、康宁、好德、善终。在古代,生基还有寿藏、生坟、寿坟、寿穴、寿域和寿基等称呼。其起源于道教,尤其是正一道家。老子在《道德经》中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黄帝内经·素问》也载:“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古代道教认为人有“三魂七魄”,好的风水宝地蕴藏着天地灵气,能“持地灵以传子孙”。道家的这种做法逐渐扩散到民间。古代很多堪舆家(阴阳家)本身就是道士,他们在主人遭遇灾厄、沉疴不起或诸事不顺时,常劝说主人择风水吉地修建生基,为生者祈福、添寿添丁或消灾解厄。民间传说,汉高祖皇帝谋士张良曾于徐州子房山自建生基,修炼于此,终修得正道,福荫后世,其第八世孙即张道陵。汉末太常卿赵岐自建生基,于内画季札、子产、晏婴、叔向及自画像,并在生基内洒上红沙,放置自己的衣服和头发,活了九十多岁,无疾而终。类似的传说助长了民间修建生基之风。
修建生基的风俗由来已久,各朝代都有,极盛于宋、元、明三个朝代。现今一些偏僻农村仍有此遗俗。20 世纪 90 年代,泸州市古蔺县修活人坟(即生基)之风盛行。
生基,意为“生命的基础”,生长化收藏是其物质基础。在远古时期,是用于祈福的设施,多用于感恩,也可自种生基。因最后一福乃“善终”,故祈福之人死后亦可安葬于此(但绝不等同于墓地),福延子孙。生基寄托着人们对幸福的向往和祈祷。
根据考古发现和文字记载,生基在中国至少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在演变过程中形成了相对独立的体系,称为“生基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后来为道教、佛教所吸收,成为宗教文化的一部分。如今在港台及东南亚国家,部分地区有以生基作为生日礼物赠送的习俗。在大陆,重庆、四川等地较为多见。
然而,需要明确的是,生基文化虽有其历史和传统背景,但在现代社会,我们应以科学、理性的态度看待,避免陷入盲目迷信,同时也要尊重其作为传统文化一部分所具有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生基的种类
根据其生基大小规模,分为三类:
第一:可以单独立一个牌位,叫做“生位”,一般为自己的恩人所立;
第二:选择一个风水好的地方建一个窟室,多称为“生基”,一般为自己的父母亲人等所立;
第三:修建一个独立的建筑,叫做“生祠”,一般是人民为廉洁奉公的官员所立。(西汉栾布为燕国的国相,燕齐之间为其立社庙,号“栾公社”;石庆为齐国的国相,齐人为立石相祠。此为立生祠之始)。
其共同点,都是为在世的、让自己感恩的人而设立,不同的只是规模的大小而已。不管是“生位”、“生基”、“生祠”,一般统称为“生基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依据
文学作品中对生基文化的演绎
《封神演义》第二十四回,渭水文王聘子牙,中载:子牙曰:“你既为吾弟子,我不得不救你。如今你速回到家,在你床前,随你多长,挖一坑堑,深四尺。你至黄昏时候,睡在坑内;叫你母亲于你头前点一盏灯,脚后点一盏灯。或米也可,或饭也可,抓两把撒在你身上,放上些乱草。睡过一夜起来,只管去做生意,再无事了” 。
《犹及编》明 杨名:“其每至厅事,必揖而后入者,盖为翁生位,而以父母事之者也。”
《隋唐英雄传》第十一回:“面前一个牌位,上写六个金字,乃是‘恩公琼五生位’。”
《醒世姻缘传》第十六回:“ 梁 胡 二人随即与 晁夫人 立了个生位,………,早晚烧香祝赞,叫他福寿双全。”
历史沿革
“生基”始于上古时代,古今中外都存在生基文化,比如古代的帝王将相、王公贵族都是在自己生前的时候修建陵寝。老子曾在《道德经》中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一语道破天机。“人禀天地之气以如性,受父母之遗体以如形”。
周朝
代表人物,姜尚、庚桑子、栾布、石庆
生基,有明确文字记载的在《战国策》中,称祏。周朝开国丞相姜尚救武吉之命,就是用的生基之法,厌星之术。《庄子》记载:庚桑子所居,人皆尸祝之,盖已开其端。《史记》记载:燕齐之间皆为栾布立社,号曰栾公社。
秦朝
代表人物:巴清、嬴政
巴清,重庆市人,支持秦始皇在骊山选择水滨银蛇风水宝地建陵,秦皇追求长生,建陵并非用于埋葬自己,而是巴清所献的长生之术。根据统计全国以“生基”二字,命名的地名跨越十一个省份,而重庆一市则有二百六十八个以“生基”命名的地名,学界认为“生基”有可能起源于重庆。
汉朝
代表人物:张良、任延、赵岐
汉高祖皇帝谋士张良曾于徐州子房山自建生基,修练于此,终修得正道,福荫后世,其第八世孙即张道陵。汉末太常卿赵岐,自建生基,于内画季札、子产、晏婴、叔向及自画像,并在生基内洒上红沙,放置自己的衣服和头发,活了九十多岁,无疾而终。
唐朝
代表人物:秦琼、姚崇、杨筠松、曾文迪、狄仁杰
唐太宗李世民的母亲窦氏曾为秦琼立生祠,称报德祠。另三朝宰相“姚崇自筑寿藏于万安山”,以为生基的记载。紫金光禄大夫国师杨筠松在虔州杨公坝生基,曾文迪的生基在江西万戟,均得长寿。宰相狄仁杰生基一处在彭泽,一处在魏州。
宋朝
代表人物:王重阳、李谷
宋代有王重阳造“活死人墓”(即生基)居其石龛之内,采地灵以参大道,增长福慧,最终创立全真教,被后世尊为“三教祖师”。宰相李谷的生祠,据载“淮阳民数千诣阙,民为之立生祠”
明朝
代表人物:赵邦清、张凤彩、魏忠贤、俞大猷
根据记载,明代时滕县清官赵邦清,建生基,“黄童白叟,罗而拜之”。知东阿县事,张凤彩生基在平阴县东阿镇,明末的秉笔太监魏忠贤,权倾朝野,谄媚者畏惧其气焰者,为他立生基、生祠遍于各地。抗倭名将俞大猷生祠,在察布查尔大渠。
清朝
代表人物:朱之琏、郝玉麟、卢焯
朱之琏,明太祖十三子代简王朱桂之后,
清朝时为世袭一等候,敕封为亳州知府。其建生祠于亳州,亦称朱公书院,后升任安庆知府。郝玉麟、卢焯在闽省建立生祠。由于满汉文化差异,雍正元年九月二十九日,雍正帝下令严禁,然禁而未绝,台湾、香港、越南未受影响。
民国
代表人物:梁士诒
民国的国务总理梁士诒,位于中国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白坭镇岗头村海天坊,为佛山市三水区的一个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又名海天书屋。在清末中国经济迅速衰退,种生基者,逐渐减少,但还保存于广大农村。生基文化,也已对西方国家文化产生了一些影响,如美国夏威夷的太玄观、加拿大多伦多的蓬莱仙阁、澳大利亚艾士菲黄大仙祠等均有生基。
巴蜀生基名录
成都文殊院极乐堂
重庆华严寺极乐堂
内江古般若寺极乐堂
内江玉皇观太乙宫
资中永庆寺西方堂
泸州云峰寺极乐堂
德阳罗真观极乐堂
遂宁灵泉寺普同塔
大竹净土寺万寿宫
安县飞鸣禅院极乐堂
绵阳玉皇观祈福宫
乐山紫霄宫
飞仙阁新津老君山植福宫
邛崃盘陀寺极乐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