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轶庶,摄影记者,锦州市人,1973年生,在甘肃省长大,现居广州市。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为《南方周末》摄影记者。其摄影作品多次在各大网站展出,比较著名的有南方周末公益影展王轶庶专辑,作品集《归程》等,并有新浪摄影专栏等特别栏目。
正文
作品
影展
2009 旧金山现代美术馆《现在的摄影》
2009 美国亚特兰大摄影节
2006 纽约MoCA美术馆
2005 美国旧金山摄影博览会
2005 广州国际摄影双年展
2005 平遥国际摄影节,个展《吊诡大地》
2004 武夷山市国际摄影节
2003 广州市"中国人本"摄影展
2003 平遥国际摄影大展
2002 美国旧金山五人摄影展
(San Francisco City Hall)
文献
2002 一组作品在美国《B&W》杂志发表
2005 《中国摄影》杂志 访谈
收藏
2004 广东美术馆
2005 广东美术馆
2007 旧金山现代美术馆(旧金山现代艺术博物馆)
王轶庶新浪专栏开首语:娱乐,安全的体验。
“对娱乐的解释,我认同凤凰卫视娱乐串串烧主持梁冬先生下的定义:DOUBLE_QUOTATI ON娱乐是安全的体验",跳楼是自杀,拴跟绳子就是蹦极,就是娱乐。这是一个欲望扑面而来的年代,娱乐更是个名利场。五光十色,声声入耳,外面打打杀杀,室内歌舞升平,娱乐意味着安全,放松,下降,消解。
这时候,一些画面会闯进来,碰巧被我记录下来。南方都市报给了我这个机会,让我可以全身心的把眼睛注视这些场合。放在这里的,便是从那些声色中溅出来的一些碎片。我喜欢那些有意味的场景,有人喜欢凝视明星们的脸,我更爱看他们身处的环境。适度的距离让我知道彼此都在做什么。”
事件
简介
2011年6月8日,一场关于豆腐脑甜咸之争引爆网络。豆腐脑是甜的,还是咸的?这个看似无厘头的话题却引发十余万网友的热议。而王轶庶正是豆腐脑事件的始作俑者。
详情
一通牢骚引发讨论
家在北方的王轶庶,到广州市工作后已经七八年没吃到过“简单的”红枣粽子了。今年端午,他忍不住在微博上发了一通牢骚:“粽子里只放糯米和红枣很难吗?”在与朋友的聊天中,王轶庶从粽子跳到了豆腐脑上。他说“我刚到广州的时候,看见他们往豆腐脑里面放糖,崩溃啊,那还能吃吗?”对方听说,北方的豆腐脑放盐,表情比他还悲催,“北方的吃法,南方人不能接受,南方人的吃法,北方人也实在难以下咽。”
6月8日,@桥东里在自己的微博里写道:“在豆腐脑咸甜事上,最见南北差异……彼此见对方都想吐……你觉得豆腐脑应该是咸还是甜?”此条微博一出,一场关于豆腐脑甜咸的口水战大幕拉起。
截至6月17日,该微博已被转发36663次,评论量达10135条,关于豆腐脑的话题量达152268个。博友互称“甜党”、“咸党”,有呼吁“双边会谈”的,也有声称“拒绝妥协”的。南方多食甜,北方多食咸,关于哪个是正宗吃法,大多网友都“大度”地表示,只要自己吃得开心,没有必要争论。也有博友表现出了不屑。博友李健写到: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有什么好争的。泡泡留言:晕倒!!!这个事情还有争论的必要啊?都太闲了吧?
资深人士评论
网络舆论研究人士、资深媒体评论员蒲红果认为,这场豆腐脑之争充分体现了网络时代的特点。
一是网民娱乐化心态的表现。豆腐脑甜咸,事情小得甚至近乎无聊,但是它却成了热议话题。从本质上看,这是一起娱乐事件。尽管有明显的南北文化差异之争,但是所争的绝非甜咸,而是娱乐化的社会情绪。
二是网络时代沟通无障碍的体现。中国正进入以微博客为代表的即时网络阶段。微博客信息传播的即时性、高效性、便捷性为一个微小问题成为热议话题提供了低成本高效率的条件。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