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幸来

潘幸来,1981年获得农学硕士学位,现任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副研究员,担任粮作室主任。此外他还获得了多次省级以上的科技奖项,并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

人物经历

潘幸来于1981年取得农学硕士学位后,加入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成为副研究员并负责粮作室的工作。在他的研究生涯中潘幸来提出了一系列创新性的理论和技术方法。他确立了小麦育种的目标集合,即“抗早矮大多广强”,并设计了一套独特的杂交组合策略。他的研究表明小麦光合作用产生的物质可以运输到深层根部,这些根部有两个生长高峰时期,对小麦产量具有重要影响。为了改善土壤条件潘幸来借鉴了苜蓿根系的特点,开发出了“步走式钻犁营养柱耕作法”。

主要成就

潘幸来的科研工作不仅限于理论探索,还包括实际的应用。他成功地鉴定了黄土高原土壤中的多种VAM菌种,并研发了八个计算机辅助决策模型。在小麦品种选育方面,他参与或主持了多个项目的实施,其中包括“晋麦21号”和“运丰早号”等优良品种的培育。他的研究成果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共获得了六项省级及以上级别的科技奖励。同时潘幸来还积极参与学术交流,发表了21篇学术论文,并将国外的重要农业科学著作《世界农业类型学》翻译成中文,为中国农业科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