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太仓毛笔

太仓毛笔是源自洛阳市孟津县的一种民间工艺品,其制作工艺始于清代乾隆,历史悠久。这种毛笔以其特点和品质,甚至曾被清廷吏部选用为办公用笔。

历史沿革

太仓毛笔的制作工艺起源于清朝乾隆年间,至清末民初达到了鼎盛期。当时,太仓村有多达数十家毛笔制作工坊,其中潘友文、潘云升、潘太生等家族的毛笔。这些家庭作坊的产品不仅在当地销售,还远销至陕西省山西省甘肃省内蒙古自治区等地。太仓毛笔因其笔锋锐利、饱满圆润、吸墨性强等特点而在北方地区广受。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太仓毛笔的制作技艺面临失传的风险。尽管如此,潘占堆等匠人们仍然坚持传承这一古老的手艺。

特色

太仓毛笔的制作过程极为繁琐,包括72道工序,其中择料、齐毛、结头、择笔等环节对技艺的要求极高。潘占堆使用的山羊毛来自湖南省,夏季采集的羊毛质地最佳。他的制作方法被称为“水活”,即在制作过程中频繁用水。每支毛笔完成制作后,还需进行试水,确保笔锋浑圆且转动自如。最后,会在笔杆上刻上制作者的名字以及笔材种类,如“狼毫”、“羊毫”、“兼毫”等。潘占堆还能制作出最大尺寸的“抓笔”,适合书写大字和小楷

传承与发展

太仓毛笔的制作技艺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由于生产方式的转变和经济效益的考虑,年轻一代对学习这项手艺的兴趣不高。潘占堆是太仓毛笔制作技艺的唯一继承人,他致力于将这门技艺传承下去。2009年8月7日,“太仓毛笔制作工艺”被列入孟津县第一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年年底,潘占堆个人出资将其申报为洛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并计划继续向上级申报。这些努力为太仓毛笔的未来带来了希望。

社会影响

太仓毛笔的制作技艺不仅是当地的文化遗产,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河南省人民政府已经认识到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并制定了相关的保护措施。预计在未来五年内,将公布更多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并加强对濒危项目的抢救性保护。

参考资料

孟津隐藏在院落里的市级非遗--太仓毛笔.搜狐网.2024-11-04

太仓毛笔:选料精良工艺优 “南湖北潘”声名扬(走近洛阳非物质文化遗产24).洛阳网新闻中心.2024-11-04

一支好的毛笔是怎么制作出来的?图解太仓毛笔制作全过程 .个人图书馆.2024-11-04

河南工人日报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