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秦光

秦光(1917年12月17日-2019年4月9日),原名秦昌银,中国湖北省红安县人。是长征老红军,开国上校,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曾任河北储备物资管理局局长、党组书记。

他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先后参加了第三、四、五次反“围剿”、万里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战争,参加过著名的“苏村阻击战”“反铁壁合围”等重要战斗战役。1959年转业后,秦光河南省民航局第一任局长、党组书记,河北省储备物资管理局第一任局长、党组书记,邯邢基地505指挥部核心组成员,河北储备局顾问。离休后,任河北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委员,被聘为石家庄市17所中小学校校外辅导员。数十年间先后出版了《天台奇松》《银松传奇》《红色历程》等中国工农红军回忆录。

秦光因参加过著名的“”“反铁壁合围”等战役,被誉为“不死的战士”、战斗英雄、“活烈士”。1955年他被授予中国人解放军军衔,获“八一”“独立自由”解放勋章等多枚奖章。此外,他因战功,先后被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4代国家领导人亲自接见。

秦光生前是河北省唯一幸存的全程走完过长征的老红军,同时,他也是抗日战争中著名的“苏村阻击战”最后一位幸存者和见证者。2019年4月9日,秦光因病逝世,享年102岁,骨灰安放于华北军区烈士陵园

人物生平

秦光,原名秦昌银,出生于中国湖北省红安县丰岗乡栗林秦村一个贫苦佃农家庭,少年时期,他参加反土壕劣绅的斗争。

从军生涯

血战庾家河

1930年冬,秦光参加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红安独立师,期间担任战士、青年干事、指导员。1931年,秦光加入共青团,1932年任红二十五军宣传员、旗手,参加了长征。1934年12月10日,在粉碎了国民党陕军的围追堵截之后,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来到洛南县庾家河,国民党主力六十二师尾追而来,秦光所在的223团5连奉命警戒,当他们发现敌情之后,立即进入阵地阻击敌人。阻击中,敌军不断向红旗所在阵地进攻,秦光一边插好红旗,使其在阵地中飘扬,一边用步枪还击敌军,这次攻防战整整打了一天。此役过后,秦光获得了“炸不倒的红旗”的光荣称号,“小旗兵”的称号在红25军中流传。1935年长征到陕北地区后,任红一方面军十五军团七十三师宣传员。1936年转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

苏村阻击战

1937年“七七”事变后,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秦光旋任八路军第115师宣传分队队长。1938年任翼鲁边挺进纵队政治部宣传队长、青年干事、指导员。1940年任鲁西军区青年股长,副教导员。1941年初,日本华北派遣军司令官畑俊六对鲁西军民发动空前规模的大扫荡,妄图一举摧毁鲁西抗日根据地,消灭主力部队和党政军首脑机关。秦光时任鲁西军区特三营(军区警卫营)副教导员,参加了苏村阻击战。阻击战当日,在完成冀鲁豫首脑机关护送掩护任务后,秦光等战士们陷入敌军包围,几次突围未成功后,战至黄昏,秦光带领剩下的部分伤员退守一座房屋。最后,126名指战员壮烈牺牲,身负重伤的副教导员秦昌银等十余人生还。此次战役,从双方交战的人数来看,参加苏村阻击战的日军前后共有1000多人,而八路军只有特三营的营部及第九和第十两个作战连队,在撤下新兵和伤员后,共计参战的只有130多人,双方兵力对比达到了10:1。此次战役后被评价为抗战期间鲁西最惨烈战役之一。

反铁壁合围

1943年3月,时任支队政委的秦光率队转移到冠县张柳召村,遭到敌人的“铁壁合围”。因为担心集中突围容易遭敌人火炮的杀伤,秦光率二中队分散突围,在距离敌人一百米远时,遭到顽强阻击。在秦光的掩护下,部队冲出包围圈,秦光腰部中弹。解放后虽经数家大医院会诊,均无法取出。1947年任东北民主联军总后勤部油库主任。1948年任东北财政部物资局铁西办事处处长。1950年任东北地区空军干部部任免处处长;参加了志愿军空军,亲临抗美援朝战争前线历经艰险;1953年任空军第四师干部部副部长、部长;1956年任空军机务学校副校长。

转业之后

1959年2月,秦光转业地方,任河南省民航局局长兼党委书记。河南地处黄河中下游流城,两岸黄泛区是蝗虫的重灾区。河南民航局成立不久,面对蝗灾,秦光紧急电请上级派飞机前来支援。在秦光在任的5年中,河南民航局共完成5000多万亩农、林灭蝗灭虫任务,有力地支援了农林业生产的发展,同时保证了干线的调度指挥,旅客的安全接送、飞机维修和航线的安全。他因出色地完成任务而获得民航总局的一致好评,并作为典型经验被推广。

1959年任民航河南省管理局局长,党组书记;1964年,秦光任河北省储备局局长兼党组书记,他积极贯彻国家局关于“整顿物资、打三个硬仗”的会议精神,并且督查落实到位。对于个别干部进行适时调整、补充,保证了机关工作的有效运行,改进了工作作风,提高了工作效率。1969年任邯邢基地指挥部副指挥;1973年任河北储备局顾问。

离休之后

1983年,秦光离休。他继续把教育下一代作为自己的职责和生活的第一需要。为了给青少年出一部好书,他走访不计其数的部门和出版社,遭到许多善意的拒绝,甚至有人将稿子压了一年多后丢失。但这些都没有使秦光灰心,他一次又一次的向社会各界呼吁,并吁请组织帮助出版,得到省领导和报社及文联等部门的支持。儿童作家葛庆彬同志将原稿修改润色,拿出初稿《大别山的孩子》。时值出书热,一些不健康书刊充斥市场。许多出版单位考虑经济效益,不肯出版这种革命性很强的儿童读物。几经周折,秦光的老战友夏德义同志,将书稿交给安徽少儿出版社。经过几易其稿,改名为《天台奇松》。但要出版,订数达不到3000册不能开机。秦光便自己跑订单,跑筹款。1987年10月,《天台奇松》终于出版并一炮打响,销售情况非常好。

1989年,秦光担任了河北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委员。拖着伤病的身体,他继续跑遍14个省的21个市、县,寻找过去的30多位老战友,核对次战斗的时间、地点、发生事件等。经过多年努力,他将自己在战争中的经历和所见所闻整理成《银松传奇》和《天台传奇》。2000年6月,秦光荣获“全国关心下一代优秀工作者”荣誉称号和金牌奖。

2019年4月9日,秦光在河北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因病逝世,享年102岁。

功绩荣誉

1934年12月,庾家河战役后,秦光获得了“炸不倒的红旗”的光荣称号。

1941年,因参加过著名的“苏村阻击战”战役,被誉以“不死的战士”、战斗英雄、“活烈士”的光荣称号。

1955年被授予中国人解放军上校军衔,获“八一”“独立自由”解放勋章,获奖章多枚。

2000年6月,秦光荣获“全国关心下一代优秀工作者”荣誉称号和金牌奖。

人物评价

据秦光女儿秦爱华介绍,因为参加中国工农红军较早,秦光生前是河北省唯一幸存的全程走完过长征的老红军。同时,秦光也是抗日战争中著名的“苏村阻击战”最后一位幸存者和见证者。

随军记者夏川的《血战苏村》报告诗里形容秦光,人虽消瘦,但意志坚定,投给战友鼓励和自信的眼神。

在《老红军秦光的故事》中提到,秦光是个爱动、闲不住的人。是个不怕屈辱,敢于面对任何困难的人。

轶事典故

见到毛主席,乐开花的故事

1935年9月,秦光所在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与26军、27军整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五军团。为配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作战,红15军团在攻克了西安市至延安公路中段的咽喉重镇榆林桥后,迅速向中央红军靠拢,挺进富县。在富县,遇上当地地主反动武装顽强抵抗,军团长徐海东下令并鼓励大家,打下张村驿镇,就带士兵们去见毛主席。一听能见到毛主席,秦光挎着胳膊就蹦了起来,向连长请战。在机关枪的掩护下,秦光和战友们将团匪一网打尽。胜利后,毛主席、周恩来向15军团的全体同志们问好,并一一接见。当介绍到秦光时,毛主席问秦光的年纪,秦光回答十七岁,毛主席鼓励秦光还年轻,要革命到底,多消灭敌人,多为人民做好事,秦光很受鼓舞,回答毛主席表示自己一定会革命到底,为穷人打天下。

活跃在冀鲁豫平原上的文艺宣传队伍

1940-1941期间,西军区、冀鲁豫军区的斗争形势日益发展,部队壮大了,地方政权也普遍建立起来了,经济情况也有了一定的基础,因此,根据工作需要,党政军民各系统都重视了剧社的建设,整个边区的文艺团体都有所加强。肖华司令员率领挺进纵队从鲁边到达鲁西,与杨勇同志所带的鲁西独立旅合编为一一五师三四三旅,下辖黄河支队与运河支队共五个团,这时旅、支队团均有宣传队。旅宣传队即挺进剧社,原来在冀鲁边时叫东进纵队挺进宣传队,队长是秦光(后为张秉寿)。

相关作品

参考资料

102岁老红军秦光在石家庄逝世.河北新闻网.2023-11-17

老兵不朽 | 百岁老红军秦光在石家庄逝世.河北人社.2023-11-15

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开国上校百岁老红军秦光同志逝世.湖北红安革命纪念地管理中心 .2023-11-17

天台奇松.独秀.2023-11-22

银松传奇.独秀.2023-11-22

河南工人日报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