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效避孕药,主要为口服复方制剂,是利用雌激素或雌激素和孕激素的合并使用的作用,抑制排卵或使受精卵难以着床而达到避孕目的。
短效口服避孕药适用于避孕,分为单相片、双相片和三相片,主要成分均为雌激素和孕激素,以28天为一个完整周期进行服用。中国市面上的短效口服避孕药以单相片为主,包括屈螺炔雌醇片、去氧孕烯炔雌醇片和炔雌醇环丙孕酮片等。服用后形成人工月经周期,阻止孕卵着床。不良反应有类早孕反应、突破性出血、头痛、疲乏、面部色素沉着等。
短效避孕药避孕效果好,避孕成功率达99.5%。
医学用途
适应证
避孕。
用法与用量
单相短效口服避孕药
单相短效口服避孕药口服避孕片1号、2号、0号,于月经第5日开始,一日服1片(或1格),连服22日,停药后3~7日内行经;于行经的第5日再服下一周期的药。产后或流产后在月经来潮后再服。
三相口服避孕药
三相口服避孕药的应用方法于月经第3日开始服第一相棕色片,一日1片,共6日,第11日起服第二相白色片,一日1片,共5日,第16日起服第三相黄色色片,一日1片,共10日。以后各服药周期均于停药第8日按上述顺序重复服用。
其他
妈富隆、敏定偶、达英-35、美欣乐、优思明、优思悦(Yaz)等,自月经来潮后第一天开始服用,一日1片,连续服21天。
制剂与规格
单相片
三代复方短效口服避孕药
左炔诺孕酮炔雌醇(三相)片(特居乐)
药理机制
避孕药中雌激素的作用机制
乙炔雌二醇(炔雌醇)是口服避孕药中最常见的雌激素成分,活性是雌二醇的10-39倍。主要作用包括:抑制FSH,从而抑制卵巢的活性和卵泡发育;维持内膜的完整性,防止突破性出血;刺激肝脏合成性激素结合球蛋白(SHBG),有抗雌激素作用,可升高高密度脂蛋白(HDL)、三酸甘油脂(TG)。
避孕药中孕激素的作用机制
在避孕药中抑制排卵的主要是孕激素。现代避孕药中的孕激素大多是由19-去甲基睾酮类衍生而来,具有与孕激素受体选择性高、结合力强、雄激素作用小的特点。主要作用包括:抑制LH及FSH,协同雌激素对HPO轴的抑制,抑制排卵;还有转变(保护)内膜作用;降低输卵管收缩频率和振幅,从而抑制受精卵的输送;使宫颈黏液分泌量少且高度黏稠,防止精子穿透。
药代动力学
糖代谢
长期服用甾体激素避孕药,部分使用者出现糖耐量降低,而空腹血糖正常、尿糖阴性,临床上无糖尿病征象。对糖代谢的影响可能与孕激素活性有关,孕激素能减少胰岛素受体数而增加组织对胰岛素的抵抗。
脂代谢
长期服用甾体激素避孕药,可使部分妇女血清中三酸甘油脂、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HDL)变化。雌激素使低密度脂蛋白(LDL)降低、HDL升高;不同的孕激素对HDL的影响不同。高密度脂蛋白增高可防止动脉硬化,对心脏、血管具有保护作用。而低密度脂蛋白增高可促使动脉硬化,对心脏、血管不利。
蛋白代谢
长期服用甾体激素避孕药,少数妇女可出现血中总蛋白和清蛋白降低,球蛋白增高等。但这些变化无临床征象,停药后可恢复正常。
风险与禁忌
不良反应
以上参考:
禁忌症
乳腺癌、生殖器官癌、肝功能异常或近期有肝病或黄疸史、深静脉血栓、脑血管意外、高血压、心血管病、糖尿病、高脂血症、抑郁症患者及40岁以上妇女;哺乳者禁用。
注意事项
以上参考:
药物相互作用
影响避孕效果的药物
以上参考:
与避孕药合并应用,药效受影响的药物降压药物
以上参考:
风险提示
长期服用甾体激素避孕药与血栓性疾病
雌激素可使凝血因子增高,使用较大剂量雌激素,有增加血栓性疾病的危险。一般认为雌激素每日的安全剂量在50μg以下。国产短效避孕药每片雌激素含量均在30~35μg。国内经过多年观察和大量多中心研究表明,我国妇女长期服用甾体激素避孕药,并不增加血栓性疾病的发病率。
历史
1933年,Corner和Allen首先从怀孕母猪的卵巢黄体中分离出一种激素,并命名为“progestin”(孕激素)。
1935年在伦敦举行的一次花园聚会中,英国药理学家Henry Dale说服共同参加会议的Allen等科学家,最终将其名称定为“progesterone”(黄体酮)。
1940年,被誉为“避孕药化学之父”的著名美国有机化学家Russell E. Marker从一种野生植物(富含薯皂)中合成了黄体酮,化学合成法使黄体酮的成本大大降低。
随后,美国生物学家Gregory Pincus、美籍华人生殖生物学家张明觉(M.C.Chang)和美国妇科医生John Rock共同做了大量的进一步研究,证实了黄体酮可有效抑制妇女排卵。但是,天然的黄体酮口服生物利用度较低,且有突破性出血的不良反应,不能直接用用于避孕。为此,美国化学家Carl Djerassi合成了第一个口服有效的孕激素类药物——炔诺酮。
随后,化学家Frank Colton合成了炔诺酮的异构体——异炔诺酮。炔诺酮,特别是异炔诺酮的发现完美的解决了天然黄体酮在避孕方面的弊端。让人意外的是,单独使用异炔诺酮,抑制排卵的效果反而降低,并且突破性出血副作用增加。
进一步研究发现,在异炔诺酮中混入1.5%的美雌醇(一种雌激素),不仅可以提高女性排卵的抑制率,还可以大大降低突破性出血的发生率,并且可以更好地控制月经周期。经过Pincus及其团队的不断测试,最终确定避孕组合中应含有异炔诺酮9.85mg、美雌醇0.15mg,这种复方避孕药立即由Searle公司申请了Enovid-10专利。1960年,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正式批准将Enovid-10用作避孕药,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COC得以问世。
复方口服避孕药自20世纪60年代上市以来,最显著的发展是雌激素的减量和孕激素的更新换代。现代复方口服避孕药中雌激素的含量已经降到30μg或以下,而且19-去甲基睾酮类孕激素已经发展到了第三代。复方短效口服避孕药的种类从原来的几种发展到现在的十几种,从第一代发展到第三代。
使用情况
2012年由密歇根大学的经济学家玛莎·贝莉等人,围绕着“分析避孕药对女性工资的影响”做了调查研究。这项研究的统计样本是1943~1954年出生的4300名女性。通过分析她们18~20岁之间服用避孕药的情况,以及其之后的薪水收入。
研究发现,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的口服避孕药一度拉动女性工资增长了50%,越早服用避孕药的女性日后能获得越高的工资。到了1980~1990年,服用避孕药的女性比未服用避孕药的女性平均工资高出了8%。
拜耳集团作为世界知名的医药集团积极推动着短效避孕药的普及,它是第一家将避孕药引入澳大利亚的企业,不久后又将POP(一种低剂量的口服避孕药)引入西德,随后又开始向中低收入国家进军。截至2019年,拜耳医药已向中低收入国家约4000万妇女提供避孕药具。
截至2020年,全世界有超过9000万女性正在使用短效避孕药。经过了几十年的积累,短效避孕药已经向功能化、常态化和安全化的方向发展。
专利
Searle公司申请了Enovid-10专利,即复方避孕药避孕组合中含有异炔诺酮9.85mg、美雌醇0.15mg。
参考资料
【爱的处方】赵宁教授:复方短效避孕药,改变人类生育史的里程碑. 中国医学论坛报.2023-11-01
短效避孕药诞生60年,女性从掌控生育到掌握人生.界面新闻.2023-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