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潞州区

潞州区,位于山西省东南部,长治市中南部,漳河之滨的长治盆地。因北周设“潞州”而得名。潞州区自秦设上党郡、北周设“潞州”、明朝时设“潞安府”,是历代州府所在地,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有近3000年,相传炎帝曾在老顶山尝百草、制耒(lěi sì),兴稼穑(jià sè)、教农耕。2018年11月建区,全区总面积356平方公里。截至2022年,常住人口约90万,辖13街道、3镇、1个旅游发展中心,是全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潞州区是东山西水交相辉映的宜居之城。地处“黄金人居带”,无霜期180天,年均降雨量600毫米,年均气温9.7℃,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属于温带半湿润气候,有“无扇之城”的美誉。主城区东部有40平方公里的老顶山,西部有长治市湿地和漳泽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被誉为“长治之肾”和“太行山明珠”。潞州区名胜古迹众多,有壁头新石器时代遗址、交漳夏商周时代遗址、湛上玄帝阁明代寺庙等古遗址类文物共39处。有从宋至清古建筑类古迹180处,如上党门、城隍庙崇教寺、静乐宫、滴谷寺、九龙宫、二贤庄等。距今420多年历史的观音堂,更是被誉为中国悬塑艺术之冠。

潞州区交通便利、通九州,太长、长邯高速和208、309等国道全境通达,郑太高速铁路太焦铁路等纵贯南北,长治王村机场坐落境内,可直飞北京、上海市广州市等十八个大城市。潞州区产业齐全、要素集聚,境内4大国有煤矿、3大电力企业与首钢长钢等共同构筑了完整的传统工业体系。潞州区拥有“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全国优秀旅游城市”等多项“国字号”桂冠。

历史沿革

商朝时属商王朝分封的黎侯地,古称黎国。西周时,《尚书》载:“西伯既勘黎”,黎归周所有。春秋,赤狄人夺黎候地,立潞子婴儿国。周定王五十三年(前594年)晋入潞子国,其地归晋。

战国姬骄二十六年(前375年),韩、魏、赵三分晋,为韩所辖。

秦始皇十一年(前236年),秦将王翦上党郡。其地属秦,置上党郡。

汉承秦制,属上党郡。隶属太原市

东汉建安十一年(206年),曹操袁绍后出邺城遗址,登太行山,夺壶关城(今长治市附近),其地归魏。

晋为上党郡辖,隶并州。

南北朝时,先为刘渊所有,史称前赵;后为石勒占领,史称后赵。均为上党郡。

北周宣政元年(578年),分上党郡置潞州,潞州之名由此始。其地属潞州。

杨坚开皇三年(583年)改郡为州;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复改州为郡,郡治移至今长治市内。

唐为潞州,隶河东道

崇宁三年(1104年)改潞州为隆德,不久即改为隆德府。

元为潞州,隶晋宁路、河东山西道政廉访司,属“中书省”。

明为潞州,直隶山西承宣布政使司

明嘉靖八年二月(1529年)升潞州为潞安府,附郭置长治县,其地属长治县。长治名自此始。

清为潞安府长治县,属山西省

中华民国为长治县,属冀宁道。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为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太行区

1945年长治解放,1946年1月正式建市,地属长治市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地属长治专区。

1950年3月1日改长治为工矿区,地属工矿区。

1952年,复改为长治市,隶属长治专署。同年9月成立城郊区公所。

1954年7月,长治市将城郊区划为城郊与市内两个区。

1956年,城郊区和市内区合并为市郊区。

1957年,长治市撤销两区建制。

1958年,长治县与潞城县合并为潞安县,后来分开,并入长治市。

1959年,改长治专区为晋东南专区,城区仍属长治市

1960年,长治县政府迁至下南街路西大院,当时叫长治县革命委员会。

1971年11月15日,上党区政府从下南街搬迁到今韩店镇驻地办公,今已成为上党区。

1975年,长治市复为省辖市,同时成立城、郊两区。

1976年2月1日,城区正式建为县级区。

2018年6月19日,国务院关于同意山西省调整长治市部分行政区划的批复(国函〔2018〕87号),撤销城区、郊区,合并设立长治市潞州区,以原城区和原郊区的行政区域为潞州区的行政区域,潞州区人民政府驻太行东街街道太行东街66号。

2018年9月30日,山西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通过,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山西省城区和郊区,合并设立长治市潞州区,以原城区和郊区的行政区域为新设潞州区的行政区域。同年11月23日,长治市潞州区正式挂牌成立。

2023年2月,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组织部与潞州区委组织部、区人社局签订了三方人才合作框架协议。

行政区划

长治市潞州区下辖12个街道、5个镇、1个乡、1个管理委员会和1个旅游开发管理中心,共150个行政村、4个菜场,77个社区。

2021年3月,撤销西白兔乡,设立西白兔镇。撤销故县街道,分别并入西白兔镇、黄碾镇。原故县街道的漳村矿、七四四五、电化3个社区划归西白兔镇。八一、长钢、王庄矿、石圪节、王庄村5个社区划归黄碾镇。撤销长北街道,并入马厂镇。撤销堠北庄镇,设立北庄街道。撤销老顶山镇,设立老顶山街道。撤销大辛庄镇,设立大辛庄街道。 

截至2021年,长治市潞州区下辖13个街道、3个镇、1个旅游开发中心,130个行政村、4个菜场、84个社区。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长治市潞州区位于山西省东南部,距山西省会太原公路里程229公里,距首都北京623公里,从北部顺时针方向依次与襄垣县潞城区平顺县壶关县上党区长子县屯留区接壤,总面积380.6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潞州区地处太行山之巅、漳河之滨的长治盆地东部边缘,东依太行山,西临浊漳河,石子河、黑水河穿流区境。

气候特征

潞州区属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日照时数2593.6小时,年均气温9.1摄氏度,年均温差29.6℃,年平均降水量550-650毫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宜人,辖区内绿化覆盖率达44%,空气质量达国家二级以上标准达到285天/年。

自然资源

潞州区自然资源丰富,“东山西水”自然景观布局。东部有方圆60公里的老顶山,是长治市的绿色屏障和“天然氧吧”。西面有华北最大的长治湿地,被誉为“长治之肾”。比西湖还大4倍的漳泽水库,是山西省第三大人工湖泊风景区,被誉为“太行山明珠”。

生态环境优越,地处太行之巅、漳河之滨的“长治盆地”东部边缘,居于世界公认宜居黄金地带的北纬36度—37度之间,属于温带半湿润气候,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海拔米,年均日照时间2600小时,年均气温9摄氏度,年均降水量620毫米,冠绝华北,水系密布。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有“清凉之都”“绿色之城”之美誉。

人口民族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数据显示:长治市城区常住人口为483628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共增加122120人),其中,男性239887人,女性243741人,男女性别比为98.42:100。户籍人口为448176人,少数民族人口比重为4.31%,非农业户口人口比重为88.05%。

2019年潞州区人口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年末全区常住人口总数816216人,同比增长0.5%。其中男女比100.2(以女性人口为100计算),全区城镇常住人口738263人,乡村常住人口77953人,城镇化率90.45%。全年全区出生人口8240人,出生率10.12‰;死亡人口3853人,死亡率4.73‰;人口自然增长率5.39‰。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全国人口普查条例》规定和《长治市潞州区人民政府关于认真做好我区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的通知》(潞州政发〔2020〕4号)要求,我区进行了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全区各级普查机构和普查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在广大普查对象的积极配合下,圆满完成了人口普查主要任务。现将我区常住人口的基本情况公布如下:

一、常住人口

全区常住人口为895280人,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764841人相比,十年间增加了130439人,增长17.05%,年平均增长率1.59%。

二、户别人口

全区共有家庭户296324户,集体户18517户,家庭户人口为820738人,集体户人口为74542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77人,比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23人减少0.46人。

三、性别构成

全区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440715人,占49.23%;女性人口为454565人,占50.77%。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96.95,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0.87相比下降了3.92。

四、年龄构成

全区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147429人,占16.47%;15-59岁人口为603187人,占67.37%;60岁及以上人口为144664人,占16.1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96371人,占10.76%。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增加了1.52个百分点,15-59岁人口的比重下降了7.33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增加了5.81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增加了4.35个百分点。

五、受教育程度人口

全区常住人口中,拥有大学(指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为219068人;拥有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94748人;拥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为283767人;拥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30048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

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每10万人中拥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17315人上升为24469人;拥有高中文化程度的由23027人下降为21753人;拥有初中文化程度的由37389人下降为31696人;拥有小学文化程度的由15606人下降为14526人。

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全区常住人口中,15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由10.77年提高至11.47年。

全区常住人口中,文盲人口(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为6068人,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文盲人口减少了2014人,文盲率由1.06%下降为0.68%,下降了0.38个百分点。

六、城乡人口

全区常住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770362人,占86.05%;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124918人,占13.95%。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增加117237人,乡村人口增加13202人,城镇人口比重上升了0.66个百分点。

经济

潞州区先进制造业、金融业、商贸物流业、教育文化产业等现代服务业发展优势明显,增加值占比长治市领先。煤炭、钢铁、电力等工业体系基本形成,境内有中国建立的第一个“红色钢铁厂”首钢首钢长治钢铁有限公司公司,四大国有煤矿和三大电力企业以及一大批民营企业。双创发展规模壮大,培育了东山国际双创基地、长轴1945双创基地、唯美诺双创科技园等一批双创典型。2017年被山西省政府认定为“省级双创示范基地”。

2020年全区生产总值完成472.6亿元,比上年增长4.6%。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2.0亿元,下降0.2%;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160.7亿元,增长7.5%;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309.9亿元,增长3.3%。三次产业比例为0.42:34.00:65.58。

2021年,潞州区生产总值完成565.7亿元,比上年增长8.0%。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3.2亿元,增长8.7%;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220.7亿元,增长6.8%;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341.8亿元,增长8.5%。三次产业比例为0.57:39.00:60.43。

交通

潞州区位于中原经济区的金三角顶端,是晋东南的客运枢纽,境内公路、铁路、航空网络纵横,通衢九州,已形成以公路为主,铁路、航空为辅的立体交通网络。太长、长邯、长晋高速、207、208、荣成—兰州公路以及6条省道纵贯全区。长治市北、长治两个火车站和正在建设中的太焦高铁站及长治王村机场皆座落于境内,太焦铁路邯长铁路京广铁路陇海铁路两线相连。长治王村机场是直达北京、上海市广州市成都市天津市重庆市、武汉、太原市等十八个大城市的山西省第二大空港。

文化

潞州区是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后羿射日、神农尝草“四大神话”传说之乡,是“潞商”文化的发祥地,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一块战略要地,是刘伯承工厂、抗日五专属旧址、抗大一分校、八路军总部、中共中央北方局等著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获得荣誉

2024年11月19日,潞州区入选“2024中国中部地区综合竞争力百强区”,排名第65位。

参考资料

长治市潞州区2023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长治市潞州区人民政府 .2024-07-31

民族宗教.长治市潞州区人民政府.2024-07-31

潞州区.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3-22

潞州概况.长治市潞州区人民政府.2024-03-22

长治市潞州区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长治市潞州区人民政府.2024-02-26

潞州区与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签订人才合作协议.今日头条.2023-02-17

长治晒出“户口本”“七人普”主要数据.今日头条.2021-06-10

(长治市)潞州区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红黑统计公报库.红黑统计公报库.2022-01-27

长治市潞州区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长治市潞州区人民政府.2022-07-12

《中国县域发展监测报告2024》在京发布.央广网.2025-02-08

河南工人日报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