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瘤为牙源性颌骨肿瘤,深埋于颌骨内,由一个或多个牙胚组织异常发育增生而形成。牙瘤中也含有牙釉质,牙本质与骨质。常见为数个或多至数百个大小不等,形状不同,发育不全牙齿组成一团,有时有被膜包围整个牙瘤,但主要是由牙齿硬组织所构成,每个小牙齿还可有牙髓和牙周膜的组织成分。
牙瘤的生长十分缓慢,潜藏在颌骨内长期不被发现,也无任何自觉症状。牙瘤所在部位,颌骨可以有轻度隆起,多生长在某些牙齿的根尖部,如压迫神经,可以引起神经痛。有时可穿过骨膜及粘膜而长出,也可因此而继发感染而有炎性表现。因拔牙或X线照片时偶然发现。
分型
混合性牙瘤
发育中的瘤体包膜软组织中含有细胞富集区,可形成牙本质和牙釉质,无牙样形态;成熟瘤体包膜由疏松的结缔组织和居于其间的束状,岛状牙源性上皮构成。
组合性牙瘤
相比混合性牙瘤,其结构相对简单。肉眼下,成熟的的瘤体外包绕一层极薄的纤维囊膜,内有数量不等的牙样结构,多数情况下凭此即可作出诊断。瘤体内由许多牙样结构组成,在每个牙样结构中牙釉质,牙本质,牙骨质和牙髓的相对排列与正常牙齿中相同.镜下可见发育中的ocp含有数个异形牙胚,散在其间的条索状,岛状牙源性上皮,大多数釉基质已经脱矿但是仍然可辨的牙釉质等组织成分。
病因
牙胚发育期间的感染、创伤均可导致牙瘤发生。牙胚发育早期相关基因表达或调控异常导致的周围骨小梁不能正常吸收重建从而抑制牙胚的正常发育等。
流行病学
牙瘤发生于任何年龄,多常见于儿童和青年人。
病理生理
牙瘤生长缓慢,早期无自觉症状。当生长到较大时才引起颌骨膨胀、面部变形。多数在常规X线检查颌骨时被发现常伴有乳牙滞留或有阻生牙牙齿移位。X线特征性改变是病变区呈牙组织似的强阻射影像,其周边有一清晰透射线与正常组织分界易与颌骨内其他肿瘤影像区别。
临床表现
牙瘤为发生于牙龈上的肿瘤,分软硬两种。
色赤触之易出血者多软,常发于妇女,妊娠期牙龈显著增大似肉芽肿样者又称妊娠性牙龈瘤;色白者多硬,常发于老人。
前牙龈为牙瘤的易发部位。早期在前牙或其他牙龈唇颊腭侧出现- -豆大肿物,无疼痛不适,很少出血。肿瘤可数月,甚至数年缓慢生长,压之不痛,稍活动,界清楚,周围多有龋病或牙宣。
牙瘤若发生于青少年或妊娠期妇女时,则瘤软而色赤,触之易渗血,界清有蒂,质软如息肉样。
检查诊断
牙瘤多见于青年人。生长缓慢,早期无自觉症状。牙瘤发生部位可有骨质膨胀;可因肿瘤压迫神经出现神经疼痛;也可因拔牙或继发感染时才发现牙瘤存在。牙瘤患者常有缺牙现象。
X线摄片可见颌骨膨胀,有很多大小形状不一、类似发育不全的牙齿影像,或透射度似牙组织的一团影像,与正常骨组织之间有清晰阴影,此为牙瘤的被膜。牙瘤与囊肿同时存在者,则为囊性牙瘤。
X线检查颌骨时被发现常伴有乳牙滞留或有阻生牙牙齿移位。X线特征性改变是病变区呈牙组织似的强阻射影像,其周边有一清晰透射线与正常组织分界易与颌骨内其他肿瘤影像区别。
治疗
治疗原则
无论是复合性还是组合性牙瘤,均需手术切除。一般将肿瘤表面骨质去除后,刮除牙瘤并清理其被膜。
治疗手段
对于牙瘤根方埋伏牙因牙根短、弯曲、横位阻生或邻牙牙根阻挡而无法牵引,埋伏牙均伴发含牙囊肿,可采用正畸牵引等方式而将埋伏牙拔除。
预后
患者接受治疗后基本病变无复发,大部分患者牙齿恢复到理想位置,小部分患者需要再次进行正畸治疗。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