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花,药材,源于楝科植物楝(Melia azedarach L.)和川楝(M.toosendan Sieb.Et Zucc.)的花朵。楝科植物楝分布范围包括北至河北省,南至广西壮族自治区和云南省,西至四川省等地。而川楝则分布于甘肃省、河南省、湖北、湖南省、广西、四川、贵州省、云南等地。
苦楝花具有清热祛湿、杀虫脒和止痒的功效。它常常被用于治疗热性汗疹和头部癣病。采摘的时间通常在每年的4-5月,并可以通过晾晒或阴干来保存。这种药材在中医中被广泛应用,用途十分广泛。
基源植物
楝
落叶乔木植物,高度可达10余米。树皮呈灰褐色,纵裂。分枝广展,小枝有叶痕。叶子为2-3回奇数羽状复叶,长20-40厘米;小叶对生,形状从卵形、椭圆形到披针形,边缘有钝锯齿,叶子幼时有星状毛,后来两面均无毛,侧脉每边有12-16条,广展,向上斜举。
花序为圆锥形,约与叶等长,花无毛或幼时被鳞片状短柔毛,花芳香。花萼有5深裂裂片,外面被微柔毛;花瓣淡紫色,倒卵状匙形,长约1厘米,两面均被微柔毛,通常外面较密;雄蕊管紫色,长约7-8毫米,有纵细脉,管口有钻形、2-3齿裂的狭裂片10枚,花药10枚,着生于裂片内侧,且与裂片互生,长椭圆形,顶端微凸尖;子房近球形,有5-6室,无毛,每室有2颗胚珠,花柱细长,柱头头状,顶端具5齿,不伸出雄蕊管。
该植物的果实为核果,形状为球形至椭圆形,长1-2厘米,宽8-15毫米,内果皮木质,有4-5个室,每室有1颗种子。该植物花期为4-5月,果期为10-12月。
川楝
乔木植物,高度可达10余米。幼枝上密被褐色星状鳞片,老枝上无鳞片,暗红色,具有皮孔,叶痕明显。叶子为2回羽状复叶,长35-45厘米,每羽片有4-5对小叶,小叶对生,具短柄或近无柄,膜质,椭圆状披针形,长4—10厘米,宽2—4.5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楔形或近圆形,两面无毛,边缘全缘或有不明显的钝齿蟳,侧脉有12-14对。
花序为圆锥形,聚生于小枝顶部之叶腋内,长约为叶的1/2,密被灰褐色星状鳞片。花具梗,较密集;花萼片长椭圆形至披针形,长约3毫米,两面被柔毛,外面较密;花瓣淡紫色,匙形,长约9-13毫米,外面有疏被柔毛;雄蕊管圆柱状,紫色,无毛而有细脉,顶端有3裂的齿10枚,花药长椭圆形,无毛,长约1.5毫米,略突出于管外;花盘近杯状;子房近球形,无毛,有6-8个室,花柱近圆柱状,无毛,柱头不明显地6齿裂,包藏于雄蕊管内。
该植物的果实为大型核果,椭圆状球形,长约3厘米,宽约2.5厘米,果皮薄,熟后淡黄色;核稍坚硬,有6-8个室。花期在3-4月,果期在10-11月。
入药部位
楝科植物楝(Melia azedarach L.)或者川楝(M.toosendan Sieb.Et Zucc.)的花。
性味功效
苦楝花作为药材,味道是苦的,它的性质是寒凉。
苦楝花有清热祛湿的功效,可以杀虫脒,止痒。主要用于治疗热性汗疹和头部癣病。
采集
苦楝花需要在每年的4-5月采收。
炮制
采摘后将花晾晒或者阴凉处自然风干,也可以用烘干的方式进行干燥即可。
用法
苦楝花的用法很简单,用量要适量即可。可以将它研磨成末然后撒在需要治疗的部位上,或者调制成膏状直接涂抹在皮肤上。
产地
楝科植物通常生长于旷野或路旁,同时也常被栽培于房屋前后。它们生长的海拔范围为500米至2100米,主要分布在杂木林、疏林以及平坝、丘陵地带的湿润地区。人们常在村庄附近或公路边种植这类植物。楝科植物的分布范围相对广泛,从中国的河北省一直延伸到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省,西至四川省等地区。在中国的甘肃省、河南省、湖北、湖南省、广西、四川、贵州省、云南等省份都可以找到它们的踪影。
市场信息
楝科植物作为绿化行业中备受欢迎的树种,具有广泛的用途和价值。从园林绿化、经济利用到药用方面,苦楝树都展现出了其独特的实质性。楝科植物以其优美的姿态和独特的清香木色彩,成为了园林景观的一颗明珠。其木材也有极高的经济价值,木质坚硬耐用,适用于家具、工艺品、装饰材料等领域的加工。楝科植物在中药领域也有重要地位,根、叶、花等部位都被用于药用,楝科植物富含多种生物活性成分,具有抗菌、抗炎药、解毒等药用属性。楝科植物也是2016年最吃香的种植树木。
参考资料楝Melia azedarach Linn..植物通.2023-08-07
川楝Melia toosendan Sieb. et Zucc..植物通.2023-08-07
苗木信息:江苏2016年苦楝树的市场价竟然如此之低.长景园林.2023-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