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血酶(Thrombin)为促凝血药,适用于结扎止血困难的小血管、毛细血管以及实质性脏器出血的止血;外伤、手术、口腔、耳、鼻、喉、泌尿、烧伤、骨科、神经外科、眼科、妇产科以及消化道等部位出血的止血。
该药有低热、过敏反应、支气管痉挛等不良反应,严重者应立即停药、对症治疗。凝血酶严禁注射,否则可导致老年静脉血栓症、局部坏死而危及生命;避免与酸、碱、重金属盐类混用;溶液状态的凝血酶迅速失活,故应现用现配。
该药为白色或类白色的冻干块状物或粉末,系从猪、牛血提取精制而成的无菌制剂,需密封,4℃~10℃保存。每1mL中含有500单位的0.9%氯化钠可微显浑浊。主要成分为凝血酶原(凝血因子Ⅱ),含赋形剂甘氨酸。相关生物制品有人凝血酶原复合物等。凝血酶为医保甲类,人凝血酶原复合物为医保乙类。
医学用途
适应证
适用于结扎止血困难的小血管、毛细血管以及实质性脏器出血的止血;外伤、手术、口腔、耳、鼻、喉、泌尿、烧伤、骨科、神经外科、眼科、妇产科以及消化道等部位出血的止血。
用法用量
制剂与规格
凝血酶冻干粉:500单位(每1mg凝血酶的活力),1000单位,2000单位,4000单位,8000单位。
药理机制
该药为凝血机制中的关键酶,直接作用于血液凝固过程的最后一步,促使血浆中的可溶性纤维蛋白原转变为不溶的纤维蛋白,达到止血目的。该药还能促进上皮细胞的有丝分裂,加速创伤愈合,是一种速效的局部止血药。
药代动力学
凝血酶在体内的主要形式是凝血酶原(因子II),由肝脏产生。正常人血浆中凝血酶原的浓度约为5-10 mg / dL。凝血酶原是一种糖蛋白,含糖量约为12%。
凝血酶原在体内被活化的因子X切割,释放活化肽并将凝血酶切割成轻链和重链,产生催化活性的α-凝血酶。 α-凝血酶由轻链(A链)(MW〜6,000)和重链(B链)(〜31,000)组成。这两条链通过一个二硫键连接。人凝血酶的B链由肽部分(MW 29,485)和三个天冬胺位点上具有N连接糖基化的碳水化合物部分(2334)组成。牛凝血酶含有1.7 %氨基葡萄糖,1.8%唾液酸,0.61%半乳糖和0.95%甘露糖。凝血酶还含有γ-羧基谷氨酰胺残基。这些修饰的谷氨酰残基是微粒体酶,维生素k依赖性羧化酶羧化的结果。γ-羧基谷氨酰残基对于负电荷磷脂表面的钙依赖性相互作用是必需的,对于凝血酶原向凝血酶的转化也是必不可少的。在体内,凝血酶原在磷脂膜的表面活化,所述磷脂膜结合氨基末端凝血酶原以及Va和Xa因子。活化起始缓慢,因为因子V本身是由最初的少量凝血酶激活。
在特定的储存条件下,α-凝血酶的自溶消化导致形成缺乏纤维蛋白溶解活性的β-纤维蛋白和γ-凝血酶,但保留一些除纤维蛋白原以外的抗肽底物和蛋白底物合成活性。
风险与禁忌
不良反应
凝血酶偶尔可致过敏反应需及时停药;外科止血中应用该药曾有致低热反应、支气管痉挛的报道。
药物相互作用
特殊人群用药
禁忌症
对该药有过敏史者禁用。
注意事项
历史
19世纪末期,凝血酶被苏格兰的生理学家发现并命名。1951年,凝血酶被纯化出来。20世纪中期,凝血酶开始应用于临床。美英日等国从牛血浆中分离出凝血酶应用于临床。
1950年,该药由USP(14)收载,BP(1951)年增补,日本药局方1951年收载。随着凝血酶研究的深入,USP(21)、BP(1980)和JP(10)均继续收载。中国药典1995年版起收载了凝血酶,2005年版起品名修订为凝血酶冻干粉。2009年8月17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配备使用部分)》发布,凝血酶作为促凝血药,剂型为外用冻干粉。
临床数据
使用情况
化学信息
参考资料
专利
参考资料
国家医疗保障.凝血酶.2023-08-03
凝血酶因子IIa.Merck KGaA.2023-08-18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令.中国政府网.2023-08-19
人凝血酶原复合物临床试验总结报告.北京天坛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2023-08-31
泽璟制药-U(688266):重组人凝血酶三期成功 蛋白管线进入收获期.新浪财经.2023-08-31
国内手术止血药市场浅析.新浪看点.2023-08-31
凝血酶.Merck.2023-08-31
Prothrombin.UniProt.2023-08-19
专利通.一种纯化凝血酶的磁性亲和微球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2023-08-06
Drug Trials Snapshot: Zontivity (vorapaxar).FDA.2023-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