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青铜剑

青铜剑是中国古代由铜锡合金制作而成的一种兵器,既可用于防身和战争,也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青铜剑起源于商代,初期青铜剑制作也比较粗糙,其形状多呈狭长的柳叶状,前端尖锐两边有刃,体式极为短小,且并无管筒。至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剑的发展到了鼎盛,造型多为中脊为柱棱形的柱脊剑,这一时期铸造出了许多名剑如干将、莫邪、龙泉等。到了汉代冶铁技术提高,使得性能更为优良的钢铁兵器替代了青铜兵器,青铜剑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北方地区陆续出土了一批商周时期的青铜剑,其中在中国内蒙古自治区伊金霍洛旗朱开沟遗址出土的“鄂尔多斯市直柄匕首式青铜短剑”,被认定为中国迄今所知年代最早的青铜剑。后在三星堆遗址遗址、成都市十二桥商代建筑遗址等遗址中均发现有青铜剑。1965年12月出土于江陵县望山一号楚墓的春秋晚期越王勾践剑被誉为“天下第一剑”,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这些青铜剑被认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青铜剑的演进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文明的发展轨迹。

历史沿革

历史溯源

从《史记·黄帝本纪》中“帝采首山之铜铸剑,以天文古字铭之。”以及战国时期《管子·地数篇》“昔葛天卢之山发而出金,蚩尤受而制之,以为剑。”的史料记载来看在上古时期,皇帝和蚩尤所处的中国已经开始铸造青铜剑。但从考古资料来看,发现最早的青铜剑年代为商代,是20世纪50年代,于中国内蒙古自治区伊金霍洛旗朱开沟遗址出土的"鄂尔多斯市直柄匕首式青铜短剑"。其剑身近似柳叶形,直柄双面刃,中间有两道凹槽,柄首略呈环状,剑体通长25.4厘米。

发展初期

青铜剑最早是以短剑或短匕的形式出现的,在商代中期以后,匕是作为餐刀来使用,匕有贝形、尖叶形、弧刃凹槽形、箕形等。初期青铜剑制作比较粗糙,其形状多呈狭长的柳叶状,前端尖锐两边有刃,体式极为短小,且并无管筒。在西周时期青铜剑从中国北方向中原地带普及,虽也均为短剑,不超过40厘米,制造技术较商代没有太大的改进,但剑的形制变多,如长三角形腊扁茎式,柳叶形扁茎式;装饰更较为奢华,如甘肃灵台白草坡西周早期贵族墓葬中出土的青铜短剑通长24.3厘米,剑身如竹叶,有脊,饰纹和斜角雷纹状血槽,剑附有铜鞘罩,镂孔,并饰有牛、蛇和缠藤植物等,但是由于西周时期的战争以车战为主,多使用戈、矛、戟等长柄武器,青铜剑的发展受到一定制约。

鼎盛兴盛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步兵成为战争的主力,剑作为近战的兵器受到重视,加之前期的发展了解和铸造技术的积累青铜剑的铸造水平大为提高,其造型多为中脊为柱棱形的柱脊剑,普遍比西周早期的青铜剑略长,实用功能有所加强。春秋晚期,青铜剑的制作达到成熟,在吴越地区涌现出一批铸剑大师,如欧冶子干将莫邪等。吴越青铜剑铸造技术对于之后的楚剑形制和铸造工艺都有着很大影响。

春秋晚期至战国青铜剑发展到达鼎盛,伴随奴隶制度的瓦解,青铜剑由贵族向官吏和平民开始普及,贵族随身佩带的短剑也逐渐消失,而开始流行长剑。屈原《离骚》写有“带长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巍。”诗中的长铗指的就是长剑。战国时期的楚国有专门的铸剑坊,青铜剑的普及率非常高,已发掘的楚国墓葬中,成年男子无论贵族还是平民的随葬物中大多有青铜剑。楚国学习吸收了吴国的铸剑技术,楚式剑与越式剑一脉相承。

《周礼·考工记》中记载:“攻金之工六”,即有6种和青铜生产制作有关的工匠,分别为:筑氏,制削刀;冶氏,制箭镞、戈、戟;氏,铸钟;栗氏,制量器;段氏,制器(多指农具);桃氏,铸剑。这时期的青铜剑大部分都是直剑,多为单脊,有两种类型分别为圆茎有格和扁茎无铜制格,剑身横截面为菱形,剑的长度一般都在40至60厘米。

发展末期

战国后期,随着铁剑的兴起,青铜剑逐渐走向了衰落。秦朝时,青铜剑的长度超80厘米,如在兵马俑坑一号坑中出土的17把完整的青铜剑,最短的为81厘米,最长的为94.8厘米。到了汉代为应对北方游牧民族入侵,骑兵成为军队的主力;这个时期的剑长度不断增长,剑锋的夹角也逐渐加大,刃部也由弧曲转变成平直,这些变化均表明剑开始由先前以刺为主的功用向砍劈为主的功能而转变,青铜剑已不适合骑兵作战。并且随着冶铁技术的提高,性能更好的钢铁兵器替代了青铜兵器,青铜剑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形制

青铜剑主要由剑身和剑茎两部分组成。剑茎就是剑的手柄,剑柄和剑身之间有一块凸起来的护板,叫做“格”。剑茎分为两层,内层较细,于剑身为一整体,在内茎之外又包了一层茎,一般只能看到外茎。

常见类型

已出土的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剑根据地域可以划分为五个类型,具有不同的特点。

制作工艺

制作流程

中国古代的青铜剑绝大部分是采用范式铸造方法制作的。基本工艺流程可以分为塑模、翻范、合范、浇注、打磨和整修五个步骤。在《荀子·强国篇》也有记载:“刑范正,金锡美,工冶巧,火齐得,剖刑而莫邪已。然而不剥脱,不砥厉,则不可以断绳……”

塑模

塑模即用适当的泥土,用水和好后塑造出铜剑的基本形状,然后在泥剑上刻划出青铜剑所设计和需要的纹饰轮廓。在修整刻画后的泥剑除了材料不同外,基本就是设计的样子,青铜剑外形简单,因此模型的制作相对容易。

翻范和合范

翻范是制作剑模具型腔的程序,利用塑模完成。需在模子表面涂上细质泥土,将模子紧紧包裹起来,通过拍打按压,使模子的形状和模子上的花纹、文字等都印在泥片上。合范是在泥范翻好后,待其阴干后将它切割成若干块从模上取下后烧成陶器,组合后得到外范,接着将原来的泥模从外表刮去一层制成剑的内表面用作做内范,最后将内、外范合成一体,其中内、外范的间距就是要铸的青铜剑的厚度。在使用范式铸造方法青铜剑时,模范可分为石范、陶(泥)范。

石范

石范是选用合适的石材,经过雕凿打磨,制作出石范。石范主要用于铸造简单且器型小的工具和武器,使用范围有限。

陶(泥)范

中国青铜时代的青铜器铸造应用最广的是陶范铸造,青铜剑陶范的制作所用材料主要为原生土、草屑、木屑等。加入草屑、木屑等有植物质的目的是为了增加透气性,使外范具有了良好的充型能力。陶范的性能直接决定了青铜器的铸造水平,因此外范的泥料制备须极为精细,在兼顾可塑性和湿度的同时还要有较好强度,这样在翻范时才不易变形。在模型表面均匀用泥料覆盖,凝固后卸下泥块即为外范,内范则是将模型削去一层成为内芯,青铜剑的铭文就在内范上。由模翻范后将上下范合并固定好进行阴干、焙烧,就可以得到浇铸用的未陶化的陶范。

浇铸成型

铸剑所用青铜调配好后进行合金熔炼,将铜、锡等原料熔为一体,同时去除原料中的杂质,使合金精纯。将熔化的青铜液体浇注到内、外范之间,等到青铜液凝固,将内、外范打碎,就得到了所铸青铜剑粗品。在浇铸时可分为整铸法、分铸铸接法、复合剑铸造法3种方法。

整铸法

整铸法即用两块闭合范一次浇注成成完整器形,是中国古代出现最早的铸造工艺,商周多数器物以此法铸成,优点是工序简单,生产效率高,但只适合铸造形制和功能简单的青铜剑。

分铸铸接法

分铸铸接法即将整个器物分为数件,分别浇注,最后拼接成一个整体的铸造方法。采用此法铸造青铜剑时通常先铸成完整剑身,然后将剑身置于铸造剑格、剑茎、剑箍、剑首的陶范内,分别铸接格、茎、箍及首,这种铸造工艺在春秋和战国时期普遍使用。

复合剑铸造法

复合剑铸造方法剑身需两两次浇注完成。分别铸造韧性好的剑脊和硬度高的剑刃,然后利用榫卯结构和铸接法将剑脊和剑刃结合在一起。春秋晚期越王勾践剑即用此法铸造。采用此法制作的剑也称双色剑,是由于铸剑时采用的原料青铜含有锡,而低锡含量的青铜颜色偏白,高锡含量的青铜颜色偏黄。

打磨和整修

浇注之后得到的青铜剑,通常表面、纹饰比较粗糙被称为粗品或粗坯,可以通过锤击、锯截、凿和刮削等手段,去除残留的浇口、表面硬皮、飞边和毛刺等附着物,再经过磨砺和抛光,青铜剑就制作完成了。

剑首工艺

大部分同心圆剑都采用三段式铸成,出现在东周时期,同心圆是由多圈高同心度、高凸起、薄壁状凸棱组成的。其制造方法是用轮制法制出同心圆陶范,然后焙烧陶范,最后浇铸青铜液,这种工艺由青铜铸造工艺和陶器的陶范铸造工艺结合而成。此类剑的代表有“越王勾践”剑,此剑的同心圆圈数达到11圈。

花纹工艺

青铜剑上的菱形花纹制作的方式有两种,即阴槽铸造法和手绘法。阴槽铸造法是在剑身上铸出菱形纹饰的凹槽,经加工平整后,再在凹槽中嵌入焊锡一类的低熔点合金,再将纹饰打磨出来。手绘法是菱形纹饰剑出现了先铸好以后,再用化学方式手工绘制成纹饰的工艺。与阴槽铸造法相比手绘法,可以降低成本和工艺难度。

代表作品

文献记载中的名剑

《越绝传》记载越国的铸剑名师欧冶子为越王铸造青铜剑,其中有五把宝剑最为有名。三把大型宝剑名为湛卢、纯钧、胜邪。两把小型宝剑名为鱼肠和巨阙

湛卢与鱼肠

越国国君允常命铸剑大师欧冶子为其铸剑,欧冶子奉命后,发现松溪的湛卢山矿藏丰富,适宜剑,于是欧治子结舍于此,用时三年铸成了宝剑,越王将宝剑取名为“湛卢”,据说这是一把仁道之剑,意思就是得湛卢者能治得了天下、也是霸道的王者之剑。关于鱼肠剑《越绝书·外传·记宝剑》记载:“阖闾以鱼肠之剑刺吴王僚。”关于鱼肠剑名的由来有2种说法,其一是认为因为剑身上的花纹犹如鱼肠,其二则认为是由于它小巧得能够藏身于鱼腹之中。

巨阙和纯钧

巨阙据传说十分锋利,号“天下至尊”,其他宝剑不敢与之争锋。纯钧,又称“纯钩”,被称为“尊贵无双之剑”,传说欧冶子为铸这把剑“千年赤堇山山破而出锡,万载若耶江江水干涸而出铜”。在铸剑时引得天地异变,在铸得这把剑之后就死了,这把剑除了收藏者越王勾践之外,还有一个相剑大师薛烛曾经见过它,越国灭亡以后就没有人再见过了。

胜邪

传说欧冶子铸剑之时即认为剑中透着恶气,每铸一寸,便更恶一分,故名“胜邪”;后为吴王阖闾所用,阖闾用它主持祭祀,这把剑邪气凛然,吴国灭亡后,胜邪剑就此下落不明。

存世青铜名剑

越王勾践青铜剑

春秋晚期越王勾践剑,剑长55.6厘米,宽5厘米,剑首外翻,呈圆盘形,内铸11道精细的同心圆,剑身布满黑色菱形花纹,剑格的正面镶嵌蓝色琉璃,反面镶嵌绿松石,造型高贵而典雅。剑身正面靠近剑格处有两行鸟篆铭文,内容是“越王鸠浅自作用剑”,经专家考证,鸠浅就是勾践,表明剑的主人是越王勾践。越王勾践剑制作精美,历经两千五百余年,仍然纹饰清晰精美,寒光闪闪,被誉为“天下第一剑”。

吴王夫差青铜剑

吴王夫差剑,通长59.1厘米,剑身宽5厘米,剑首圆盘形,剑茎圆柱形,中有两道凸箍,剑格装饰有兽面纹,绿松石镶嵌,剑身细长,饰菱形暗花纹,剑身中脊和刃缘明显,近格处有铸铭:“攻(吴)王夫差自作其元用。”截至2023年2月,吴王夫差剑共发现9柄,形制、铭文大体相同,出土地点不一。

考古发掘

商周青铜剑

20世纪50年代,于中国内蒙古自治区伊金霍洛旗朱开沟遗址出土的"鄂尔多斯市直柄匕首式青铜短剑",被认定为中国迄今所知年代最早的青铜剑。1986年先后在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的商末周初地层中、三星堆一号祭祀坑的殷墟一期地层内各出土1件柳叶形青铜剑,1985—1989年在成都市十二桥商代建筑遗址发掘中,在第12层出土1件青铜剑,1990年在成都市十二桥新一村晚商地层内又出土1件柳叶形青铜剑。

春秋战国青铜剑

1965年12月出土于江陵县望山一号楚墓的“春秋晚期越王勾践剑”,为越王勾践的佩剑;1974年在安徽省庐江县境内开挖水渠时,距地表1米多处,挖出了“春秋吴王光剑”这把大约2500年前的宝剑,其为为春秋时期吴国君至光所用;1976年出土于辉县市的“吴王夫差剑”,为君王级别的剑,截至2023年2月此剑共发现9柄,形制、铭文大体相同,出土地点不一。以上出土的都是属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剑。

保护与馆藏

价值与影响

历史方面

青铜剑不仅是力量的象征,而且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代表着权力和地位。如东周以前,对于佩剑有严格的限制,《贾子》中记载:“古者天子二十而冠,带剑;诸侯三十而冠,带剑;大夫四十而冠,带剑,隶人不得冠,庶人有事带剑,无事不得带剑。”春秋时期,佩剑仍仅限于奴隶主贵族阶层。春秋战国之交,百家争鸣,社会思想异常活跃,人们逐渐摆脱了封建礼制的束缚,佩带宝剑开始成为一种非常流行的风气,并且佩带的宝剑是否华贵更能体现他的地位。但是佩剑已不为上层贵族阶级所独享,无论是王宫贵族、文人侠士还是平民商人都以佩剑作为一种荣誉。青铜剑的演进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文明的发展轨迹,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通过对青铜剑的研究我们可知先秦时代战争中由于剑长度较短,主要作为防身武器,后续剑型的演变,也显示着青铜剑的用途变化,其次对其制作工艺的研究不仅能够揭示当时的生产技术和水平,而且还可为现今艺术铸造的生产服务。

文化方面

青铜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在春秋战国时期是政治学术大融合的重要时期,各家理论思想赋予了青铜剑精神内涵,这个时期,青铜剑与人们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不仅发挥着物质方面的功用,还成为当时人们美好精神品质的象征。春秋战国时期佩剑的风气十分盛行,朱云飞等人认为青铜剑作为佩饰一开始可能是起源于北方草原游牧部落,因为他们生活在草原,习惯逐水草而居,那时青铜剑短小且携带方便,既能防身又能当作生活用的器具,所以成为随身佩带之物。而佩剑真正作为礼仪佩饰,可能是源于吴越地区的贵族对于宝剑的喜爱和推崇,进而把它作为炫耀身份的象征。因此铜剑作为佩饰,也是在实用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而来。剑这种器物凝聚着中国古老而又丰富的传统文化信息,蕴含着高尚的道德标准和崇高的人生理想,反映着中华古老民祖的人生哲理与精神。

艺术方面

青铜剑是古代青铜兵器的一种,其精良的制作工艺、独具特色的形制以及精美的纹饰使中国古代青铜兵器走在世界前列。从器型上来看,冶炼改变了铜这种金属的自然形态,剑身的设计多简洁流畅,呈流线型,各个部位的比例符合人体的结构原理。另外,从装饰方面看,剑身、剑格和剑首之上常见的云纹、雷纹、草木纹等纹样多协调统一,凸显出了不同的装饰效果和艺术气质。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剑的审美性具有其独特的不同于其它工艺门类的时代性特征,不仅在满足实用性的同时还注重要求审美的客观存在,由于它的审美的属性,这时期不但作为贵族阶级身份标志的一种象征,也作为个人道德品质的一种象征,它在传统的兵器中有着非常特殊的地位和作用。青铜剑在美学与实用性结合,对于我们现代而言也具有很好的启示意义。此外,在春秋战国时期因剑术理论得到了充实发展,已经开始运用阴阳、五行学说来阐释剑法的规律,后来剑与舞蹈的结合不仅影响了后代的剑术套路,也直接推动了剑术表演技艺的发展。

参考资料

..2023-08-10

..2023-10-26

..2023-10-26

越王勾践剑.湖北省博物馆.2023-08-10

​这件鄂尔多斯青铜器,堪称“中华第一剑”.澎湃新闻.2023-10-26

何以成剑:青铜剑的铸造.澎湃新闻.2023-10-26

..2023-11-07

..2023-11-07

春秋铸剑名师欧冶子的名剑作品中有五把都是为越王铸造.新华网.2023-10-26

吴王夫差剑.中国社会科学网.2023-10-26

长江流域青铜展:吴王的剑与鉴〡观展.经济观察报.2023-10-26

战国越王者旨於睗剑.浙江省博物馆.2023-08-08

春秋时期双面刻漫理纹青铜剑.收藏快报.2023-10-26

金牌讲解③杭博青铜兵器藏品 带你穿越春秋战国.浙江新闻.2023-10-26

浅谈中国古代青铜剑及剑文化.沧州新闻网.2023-11-07

..2023-11-07

河南工人日报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