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浩,字浩然,自号洪谷子。生卒年不详,沁河(今山西省)人,一说河内(今河南沁阳)人,是中国五代十国时期后梁最具影响的山水画家,被中国学术界、艺术界公认为“北方山水画鼻祖”,是山水画水墨理论的倡导者和实践者。
有学者认为荆浩生卒年代当在约公元855-935年之间。荆浩出生于晚唐时期的太行山南麓,黄河北岸,沁水河附近。适逢社会动荡,为躲避战乱,他退而不仕,隐居于太行山洪谷洞。洪谷位于开封市北部约一百多公里远的林县(唐朝的林虑县)。其西部大约七十多公里正是太行山,他一方面耕作劳动,一方面观赏体验大自然中的美丽景色,常画松树山水。除了与邺城遗址青莲寺有联系之外,与外界的交往很少。
荆浩绘画作品以《匡庐图》最为著名,该图开中国山水画大山大水绘画风格之先河。荆浩的绘画理论著作题名《笔法记》,又称《山水受笔法》。书中倡导在山水画创作中笔墨并重,明确提出并阐释了山水画创作中的“六要”原则,并提出“二病”、“四势"等理论,具有开创意义。鉴于其在山水画创作实践与理论上的卓越贡献,荆浩被后世誉为北方山水画派之鼻祖。后人又将他与此后著名画家关仝、董源、巨然并称“荆关董巨”四大家。同时,他还是北宋时期著名画家李成、范宽等的远师近祖。史称荆浩的绘画“百代标程",是中国绘画史上一座不可逾越的丰碑。但是,由于史料记载十分有限,荆浩这一伟大画家与理论家的身世、经历与艺术创作仍然疑雾重重,包括其生卒年代与籍贯问题在内,都是当今学术界争论的焦点。
2012年河南省济源市举办了首届荆浩国际学术论坛暨“荆浩杯”中国画双年展。2015年5月8日,“荆浩杯”中国画邀请展在荆浩故里济源市开幕,来自美国、俄罗斯、德国以及全国各地的百余名专家、学者、书画爱好者参加了开幕式。同日,第二届荆浩国际学术论坛在济源市开幕。2019年4月29日,首届“太行洪谷・荆浩故里”高峰论坛在沁水县融媒体中心演播厅举办,20余位书画家以及学者共同研讨五代十国时期书画家荆浩在中国美术史上的地位。
人物生平
荆浩的生卒年代有异说。综合各种史料记载,学者贾涛认为,荆浩生卒年代当在约公元855-935年之间,其基本依据为北宋时期记录荆浩生平的三种史料文献,即刘道醇的《五代名画补遗》、郭若虚的《图画见闻志》、宋徽宗时期官的《宣和画谱》,另有新旧唐书、新旧五代史等。
荆浩出生于晚唐的太行山南麓,黄河北岸。在《五代名画补遗》中得知,荆浩早年谙习儒家经典和历史文化,学识渊博,还可能做过唐末或后梁的官吏。荆浩以“业儒”的身份参与寺观壁画创作,荆浩在后梁时期,因为“多故”,辞去官职,“退藏不仕”,那时他可能已五十岁左右了。《五代名画补遗》记载:“浩著《山水诀》一卷,为友人投进之,至今藏之书府。”荆浩所著《山水诀》一书,后称《笔法记》,最早由北宋中期成书的《崇文书目》收录欧阳修主编的《新唐书》中亦有记载。这里有两种可能,一种是荆浩写成该书后深知其历史价值与学术价值,故一直秘藏不露,并于生前嘱托友人日后伺机呈递皇室。因五代十国动乱,政局不稳,朝代频繁更替,其友人看时机未到,遂秘藏不投,直至北宋建朝、局势稳定之后,方才亲自替荆浩呈报内府,完成荆浩夙愿。内府得此书后视为珍宝,秘藏于内。另一种可能是荆浩的友人在五代时期即按作者嘱托献于皇室,或后唐、或后晋、或后周,之后随朝代更迭又归人北宋内府,欧阳修在编《新唐书》时收入其中。
为了躲避战乱,隐居于太行山洪谷。洪谷位于开封市北部约一百多公里远的林州市(唐朝的林虑县),其西部大约七十多公里正是太行山,他一方面耕作劳动,一方面观赏体验大自然中的美丽景色,常画松树山水。除了与邺城遗址青莲寺有联系之外,与外界的交往很少。此外,不远之外洛阳市是十三朝古都,其经济兴盛,文化艺术繁荣,为荆浩在未来艺术道路上的发展提供了便利。荆浩归隐之后虽然并未再入仕途,但并非没有功名思想,只是时局混乱不定,没有选择余地。他的《笔法记》托友人进献宫廷,同样有希望“名垂青史”之意。隐居前后他多与僧人往来,曾因人介绍赴后梁都城相国寺画水陆壁画一铺,远近闻名。据《五代名画补遗》记载:“(荆浩)亦尝于京师双林寺画宝落伽山观自在菩萨一壁。”说明荆浩去过东京开封,具体年代与详情已未可知。荆浩门生中以关全最知名,但关全跟随荆浩学习的时间不详。
主要作品
创作特点
荆浩将山水作为绘画主题,摆脱了对传统文化的依赖,构图取景与自然实体截然不同,用展开的模拟图像映出自然的情景意象,体现主旨精神。在《匡庐图》中,山河之间虚实结合,相辅相成,整体布局非常巧妙。荆浩不仅把山峰的雄伟气势展现在了画纸上,而且还运用特殊的审美视角与高超的绘画手法,将山水之间看不见的灵气与山峰的雄伟气势体现出来,开启了一种新的绘画格局。
荆浩对绘画的热爱和勤奋,以大自然为师,并继承唐朝山水画家的创作经验,勇于实践。历代的山水画大家都是从传统绘画程式入手的,同样荆浩也是取法唐人之所长,其在技法上吸收王维、张璪、吴道子、项容等人之所长,又加以创新开辟出一条崭新的道路,把北方山水由雄峻变为高古雄浑。他的山水画晕染与墨的运用恰到好处,勾用笔挺拔有力,表现出一种高山林立的雄伟气势。
艺术思想
荆浩所著的《笔法记》是一篇在艺术史与绘画史上都难能可贵的理论巨作,其中蕴含的哲学观点为后世董源、关仝等人的绘画创作提供了充足的理论支撑。其提出的“图真”这一山水画命题,作为一个审美范畴在中国绘画美学史上得以首次阐发。《笔法记》一开始就记述作者在神征山上为古松“图真”,接着又假托从石鼓岩臾授笔法,以问答形式围绕“图真”发挥见解,最后以“能忘笔墨而有真景”为“图画之轨辄”作结。可见“图真”是本文最基本最主要的观点。它发挥了荆浩对于绘画与现实关系的看法。“图真论”的提出,与山水画创作关系密切,同前代画论的发展亦有一定联系。荆浩是晚唐至五代十国的画家,在他之前,由于山水画家“合造化之功”能力的提高,山水画已经完成了“始于吴”的“山水之变”,古朴稚拙、带有装饰风味的山水画逐渐退居次要地位,“怪石崩滩,若可扣酌”一类具有写实风格的山水画开始得到发展。伴随着笔墨技能的演进,水墨山水树石也随之兴起。山水画如何“外师造化,中得心源”。造化,在古代画论中指客观存在的自然万物。从狭义上使用,是大自然的意思,从广义上使用,泛指万事万物。古代画家关于绘画与造化关系的论述,实际上反映了他们对绘画与现实关系的看法。
图真论
荆浩在总结前人的绘画理论的基础上,他创作了假托神言,阐发画理且被后人称为秘阁的《笔法记》,构建了水墨山水画的理论体系。《笔法记》中最基本最主要观点是“图真”论。他把“传神”、“气韵生动”这些人物画的理论观点与自己山水实践相结合,进而发展为“图真”学说。其指出艺术形象有“真”与“似”之分,所谓的“真”,就是物象所特有的本质特征。他认为“真”与“似”两者之间即有联系的地方而又有不同,且第一次明确把“真”与“似”区别开来。他认为作画就是要“图真”即当画家面对大自然中的客观物象进行描绘时,不仅仅只是追求物象外表的“形似”,而是注重画家对物象内心的感受,更加强调实质感的境界。他认为“似”即光有其外形而没有其神,“真”即形神皆具,气韵生动。他在思想上的由儒而入道的变化,使其对“真”的理解也必然会带有庄子的一些印记。庄子谈到:“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故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因此,“真”和真诚、纯洁、精神,自然有一种内在的关系。
六要论
荆浩认为“六要”技法至关重要,是达到“图真”的基础。南梁谢赫在其前人的基础上提出人物画品评标准“六法”,荆浩认为“六法”任然有一些不足的地方,其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实践提出山水画的“六要”技法,即气、韵、思、景、笔、墨。对当时和后世的绘画艺术起到了极为重要的指导作用。荆浩在其画论中把“气韵”独立开来,使其更加具体、明确。其认为“气韵”这个概念有两层含义,第一,指的是在山水画中如何运用笔墨来表现气韵,第二,就是指山水画整体的气韵问题。他在“六要”中谈到的气和韵也就是第一层所讲到的在画中如何运用笔墨来表现。对于“气”的理解,他认为“气着,心随笔运,取象不惑”,也就是说画家作画要把气惯于心,运用于手腕,把画家内心对客观物象的感受表现于画面当中,而不至于被物象的外表所迷惑,这样才能气势贯通,一气呵成。对于“韵”,荆浩解释为“隐迹立形,备仪不俗”。
笔之“四势”
荆浩《笔法记》提出,笔有“四势”,画有“二病”。“四势”是针对用笔而提出的绘画要诀。有笔之“四势”的要求:“凡笔有四势,谓筋、肉、骨、气。笔绝而(不)断谓之筋,起伏成实谓之肉,生死刚正谓之骨,迹画不败谓之气。”有对笔自身的审美要求。何为“势”?《说文解字·力部(新附)》解释说:“势,盛力权也。”,可见,“势”最初是指一种强大的力,这种力带有一定的运动方向或运动趋势。
荆浩所言“筋、肉、骨、气”都是指笔力而言,是绘画时通过不同运笔方式表现出来的笔力特征,也是指绘画时点画线条通过笔力表现出来的运动趋向。“筋”的本意是指“肌腱或骨头上的韧带”,所谓“笔绝而不断”,是指绘画时有些线条断开但笔意仍然存在。这种笔力其实是一种运动趋向,看似线条断而不连,但笔意贯通,笔力强劲,这种“筋”力具有很强的张力,是绘画线条中最具韧劲的力量。至于笔势之“骨”,荆浩解释为“生死刚正”。骨力是绘画线条中最为根本之力,作山石树木等不同形态时,点画线条中必须有“骨力”才能支撑这些形态,诸如山石之坚刚,松柏之坚韧,都需有“骨力”的线条去表现。荆浩以为笔势之“气”是指“迹画不败”,并将“气”置于“生死刚正”的“骨”之后,是表明“气”的有无与“骨”紧密相关。如果对“骨力”理解不对,画出僵死的线条,意味着“迹画”败死,那笔势之“气”就不复存在。所以,荆浩进而指出用墨板涩会失去其体,用色微弱会败其正气,用笔不佳,筋和肉是体现不出来的。
画之“二病”
荆浩将“画之二病”称为有形之病与无形之病。若按有形之病,这只是画上的一部分毛病,但作为无形之病,虽然有笔墨,但如同死物一般。从荆浩对绘画中有形之病的阐述可知,所谓画中所作花木不合时宜,房屋太小而人物太大,或者树木高于大山,或者所绘桥梁没有接通两岸等等之类,都是不理解自然之理,画出了不合常理的景物。这类作画的弊病,是常人都能发觉的,是画面中能找到的明显弊端。一旦画面中出现了这样的弊病,当然没法在同一画面中加以修改。但如果作画者明白了这些弊端,在以后的作画中是可以改掉的,毕竟这些弊端是一目了然的,是作画时存在于形式表面的弊病。
如何医治画中“二病”?荆浩提出“须明物象之源”,知“山水之象”,然后采用恰当的笔法,最后达到“忘笔墨而得真景”的艺术境界,文中认为,不同树木都有各自的本性,松有别于柏,、桐、椿、栎、榆、柳、桑、槐等树木的形质也各自不同。对于不同的树木及其在山水之间的不同位置,都要仔细观察,对其形质特征了如指掌,这样作画时才能正形而传神。至于山水之象,更是气势相生,不能任意乱画,要明白峰、峦、岭、、崖、谷、溪、涧等不同山水的形态特征。《笔法记》提出不同的名称分指不同的山水之象,不明白这些名称及其所指而任意涂抹,就是不通画理。不懂山水之象,所画作品肯定弊端百出,成败坏之状。即便是画流水、云雾这类物象不定之景,也要先明白流水云雾的自然之理,然后动笔。画时才不会犯“有形之病”,也可为医治“无形之病”奠定基础。明白了物象,才能真正理解画作的气韵,胸中具备高雅的审美情趣,再加精湛的笔墨技法,方能创作出格高韵胜的旷世杰作。
重要争议
山西师范大学袁有根在《关于荆浩生卒年代的推测——兼与张文君、田同旭、马增鸿诸先生商》一文中,依据山西沁水境内荆浩太行洪谷周边的民间传说,参阅古代文献记载而推测:“荆浩应该生于唐文宗大和七年(公元833年)。”并认为:“一些史料说荆浩是后梁画家,没有说过他是后唐画家、后晋画家。这就是说,荆浩的卒年不会超出后梁灭亡的那一年,即公元923年,享年91岁。荆浩不一定恰恰和后粱同终,以他享年近85岁而论,他的卒年就是公元917年,即西梁末帝贞明三年。”
江苏省马增鸿在《北方山水画派》认为,荆浩太行洪谷位于济源市境内。他根据唐朝济源有裴休的记载,认为是裴休推荐同乡荆浩人双林院作画,因以推测荆浩生年:“可将他的生年推断为850至856年前后。”即李忱大中四年至大中十年前后。马增鸿又据古代的记载,尤其是荆浩《笔法论》所记,推测荆浩卒年:“他去世约在后唐时期(923—936年)。”
光绪版《沁水县志》,发现中国古代沁水有个著名画家荆浩。但发现古人对荆浩太行洪谷到底位于何处的记载,并不统一。有说位于山西沁水,或说位于济源市或林州市。当代学者对荆浩太行洪谷到底位于何处的说法也不统一。
后世纪念
荆浩墓
济源现存有荆浩墓,在河南省济源市市区东五公里处的五龙口镇谷堆头村,荆浩墓冢高3米,周长15米,墓前有济源市人民政府1992年10月重修时所立之碑,上刻“中国水墨山水画大宗师荆浩之墓”。碑阴铭文为当代美术理论家陈抟席所撰。
纪念活动
2012年河南省济源市举办了首届荆浩国际学术论坛暨“荆浩杯”中国画双年展。
2015年5月8日,“荆浩杯”中国画邀请展在荆浩故里济源市开幕,来自美国、俄罗斯、德国以及全国各地的百余名专家、学者、书画爱好者参加了开幕式。同日,第二届荆浩国际学术论坛在济源市开幕。
2019年4月29日,首届“太行洪谷・荆浩故里”高峰论坛在沁水县融媒体中心演播厅举办。20余位书画家以及学者欢聚一堂,共同研讨五代十国时期书画家荆浩在中国美术史上的历史地位。
影响与评价
人物影响
荆浩是中国五代时期后梁最具影响的山水画家,是中国学术界、艺术界公认的北方山水画鼻祖,是山水画水墨理论的倡导者、实践者,是中国古代的“山水画圣”,著有《笔法记》,存世画作《匡庐图》。荆浩作为北方山水画创作宗师,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至今在海内外艺术界仍享有崇高声誉。荆浩为五代水墨山水画家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在中国美术史上荆浩与关仝并称为“荆关”。后人又将他与此后著名画家关仝.董源、巨然并称“荆关董巨”四大家。同时,他还是北宋时期著名画家李成、范宽等的远师近祖。史称荆浩的绘画“百代标程",是中国绘画史上一座不可逾越的丰碑。
人物评价
北宋赵恒时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卷2《纪艺上》列荆浩为“唐末二十七人”之末,荆浩之后,始列“五代十国九十一人”,并记:“荆浩,河内人。博雅好古,善画⋯水。自撰《山水诀》一卷,为友人表进,秘在省阁。常自称洪谷子。”
元代书画鉴赏家汤垕《画鉴》将荆浩列为唐朝画家,并称:“世论荆浩山水为唐末之冠。”
赵祯时刘道醇《五代名画补遗·山水门第二》记:“荆浩,字浩然,河南沁水人。业儒,博通经史,善属文。偶五季多故,遂退藏不仕,乃隐于太行山之洪谷,自号洪谷子,尝画山水树石以自适。”
《宣和画谱》卷10《山水叙论》记:“至唐有李恩训、卢鸿一、王维、张璨辈,五代十国有荆浩、关仝,是皆不独画造其妙,而人品甚高。”《山水叙论》之后《山水一》目录,亦列荆浩为唐代山水画家10名之末,荆浩之后,始列五代。唐:李思训、李昭道、卢鸿一、王维、王洽、项容、张询、毕宏、张璨、荆浩。五代:关仝、杜楷。
《图画见闻志》《画鉴》列荆浩为晚唐画家,《五代名画补遗》列荆浩为五代画家,《宣和画谱》既列荆浩为唐末画家,又列荆浩为五代画家。再有清代董诰等所编《全唐文》卷900在收录荆浩《画山水赋》时又记:“荆浩:浩字浩然,沁水县人。北汉时隐太行洪谷,自号洪谷子。”
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第六章“荆浩《笔法记》的再认识”中这样评价荆浩《笔法记》:由庄子所呈现出的艺术精神,由对象之深入,超绝,以至颜色的冥合,这才算达到了完成之域。荆浩意识到了这里,而其艺术创作,又足以副之,所以他是北宋山水画的直接开山的伟大人物。也是他是唐朝以颜色为中心的绘画革命的完成者。
奇闻轶事
在历史文献上提及荆浩的生平介绍中,有留存与大愚禅师诗画情缘的故事。大愚禅师生卒年为849年至923年,他们活动地域相同,大愚禅师另有一首:“六幅故牢建,知君恣笔踪;不求千涧水,止要两株松。树下留盘石,天边纵远峰;近岩幽湿处,惟籍墨烟浓。”评价荆浩画作的诗句。荆浩为大愚禅师作画,并有题诗云:“恣意纵横埽,峰峦次第成;笔尖寒树瘦,墨淡野叶子烟轻。崖石喷泉窄,山根到水平;禅房时一展,兼称可(苦)空情。”
参考资料“荆浩杯”中国画邀请展在荆浩故里济源市开幕.河南省人民政府.2024-02-21
首届“太行洪谷・荆浩故里”高峰论坛在我县举办.沁水县人民政府.2024-02-21
书画文化篇.济源市人民政府.2024-02-23
第二届荆浩国际学术论坛暨中国画邀请展开幕.中国新闻网.2024-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