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属蜜蜂科蜜蜂属东方蜜蜂下的一个亚种。简称“中蜂”,常被称为“土蜂科”。工蜂体长10~13毫米,高山区腹部的背、腹板偏黑,低纬度和低山、平原区偏黄,全身披灰色短绒毛;蜂王体长14~19毫米,有黑色和棕红色两种,全身覆盖黑色和深黄色混合短绒毛;雄蜂体长11~14毫米,黑色或黑棕色,全身披灰色短绒毛。
中华蜜蜂主要分布在中国乌鞘岭以东的陇南南部河谷亚热带湿润区、陇南北部暖温带湿润区、陇中南部温带半湿润区、陇中北部温带半干早区,活动于北纬 20~30度的热带和亚热带的农田、菜地、旱地和森林中,常在树洞、阳坡土洞、坟窟、谷仓墙洞中营造蜂窝。群体中通常只有一只蜂王。蜂王专营生殖产卵,雄蜂专司交配,工蜂专司筑巢、采集饲料、喂育幼虫及蜂王、清洁巢室和调节巢温等。中华蜜蜂生长周期要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
中华蜜蜂是中国特有蜜蜂种质资源,也是中国养蜂生产的主要蜂种之一。中华蜜蜂对保护中国本土开花植物物种和生物多样性,以及维持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起着重要的作用。蜂蜜是中华蜜蜂的主要产品,除直接食用外,还可以应用在制醋、渍果、烹调、饮料及糕点方面。2006年,中华蜜蜂被列入中国《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
演化
1983年,在今山东省临朐县山旺村发现距今2300万年的中新蜜蜂(Apis mioeenica Hong,1983)化石。其与近代中华蜜蜂的各种形态特征较为接近,尤其是后翅中脉分叉上完全一致,可认为是中华蜜蜂的祖先。
1984年,考古学家在山东省莱阳县北泊子发现北泊子古蜜蜂属化石(Palaeapis beibociencis Hong,1984),证实演化至今的中华蜜蜂已有7000多万年的进化史。
命名与分类
“蜜”字最早出现在大约3300年前商代遗存的甲骨文中;“蜂”字最早出现在西周(约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771年),在东周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56年)“蜜蜂”二字开始组合成双音节词并沿用至今。
1793年,法国人Fabricius将从中国福建沿海采集的蜜蜂属标本定名为Apis cerana。其后,他又将从印度采集的蜜蜂标本定名为Apis indica。1865年,法国人Smith将从云南省采集的蜜蜂标本定名为Apis sinensis。后证实这三种标本属于同一蜂种,依最早的定名为准,东方蜜蜂的拉丁学名被确定为Apis cerana Fabricius 1793。由于生态地理环境的差异较大,东方蜜蜂形成了复杂的亚种分化,中华蜜蜂为其中的一个亚种。
形态特征
中华蜜蜂的群体中有三种类型的个体:蜂王、工蜂、雄蜂。其共同特征:体表密生绒毛,身体分头、胸、腹三个部分。头部是感觉和取食中心。着生有一对触角,一对复眼,三个单眼和一组口器。触觉上密布感觉器,复眼由许多小眼组成。口器包括一对能咀嚼花粉等食物的上颚,一组能吸食花蜜等流质食物的喙。胸部是运动中心,着生三对足,两对翅。腹部是消化和生殖中心,由一组环节构成,可以伸缩和弯曲。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中华蜜蜂是中国特有蜜蜂种质资源,中华蜜蜂的分布,北线至黑龙江省的小兴安岭,西北至甘肃省武威、青海省乐都和海南藏族自治州,新疆深山也发现有少量分布。截止2018年,主要分布在浙江省、福建省、江西省、湖北、湖南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南省、重庆市、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陕西省等山区。
栖息环境
中华蜜蜂活动于北纬 20~30度的热带和亚热带的农田、菜地、旱地和森林中,常在树洞、阳坡土洞、坟窟、谷仓墙洞中营造蜂窝。生存环境安静、光线暗、保温好。
生活习性
节律行为
中华蜜蜂的日常访花规律常以双峰格局为主,蜂群的出巢采集活动高峰在蜂群的出巢采集活动高峰。
当冬季外界气温低于7°C时,蜂群会在蜂箱内结团,进入半蛰伏状态,外观上好象一个球体,称“冬团”。当蜂场气温升到25℃以上时,蜂巢门口会出现一批头向巢门内扇动翅膀的工蜂,把风由外向内吹入。温度越高,扇风个体数越多。
觅食行为
中华蜜蜂的食物来源于植物花朵分泌的花蜜和散出的花粉,蜜源植物在中国约136中,包括林木类(如桉树、刺槐)、果树类(如柑橘、苹果)、作物类(如荞麦、油菜)、花草类(如紫云英、长柔毛野豌豆)、药材类(如丹参、夏枯草)、灌木类(如荆条、野皂荚)等。
中华蜜蜂不同发育期摄取的食物也不同。小美国白灯蛾及蜂王由羽化4日龄后的工蜂分泌蜂王浆进行哺育,工蜂和雄蜂的大幼虫期由工蜂饲喂蜜和粉的混合物。幼、青年蜂需要泌浆饲喂;壮、老年蜂和越冬蜂以蜜为主;雄蜂能主动蜂蜜,但不吃粉,繁殖期时可由工蜂主动饲喂。蜂王也能主动食蜜,但寿命大为缩短。
访花行为
当工蜂在野外找到花源时,工蜂在巢脾上跳圆形舞及“8”字形的摆尾舞。当蜜源较近,且不需要表明方向时,工蜂就跳圆舞,即在同一位置转圈,一次向左,一次向右,并重复进行,一段时间后,又转移到另一位置,重复这个动作。当蜜源较远时,工蜂就跳摆尾舞,即一边摇摆着腹部,一边绕着圈子。工蜂的摆尾舞在圈轴上跑的次数表示蜜源的距离,而且能以太阳为准指出蜜源的方向。
中华蜜蜂采蜜时,用吻吸取花蕊中的蜜汁,然后蜜囊内。归巢后,便将花蜜分给一至数只内勤蜂。一只采集蜂每次可载花蜜30~40毫克。中华蜜蜂采粉时,借用口器、足和身上的绒毛黏附花粉,然后用三对足刷集全身所黏附的花粉,堆积成团,集中在后足胫节外侧的花粉筐里。归巢后,就把花粉团卸在育虫圈周围的空巢房或未装满的花粉房中。一只采集蜂每次载花粉11~14毫克。采集蜂有的只采集花粉,有的只采集花密,有的则两者兼顾。
社群行为
蜂群通常是由三种形态和职能不同的蜜蜂组成,包括一只蜂王、几千至几万只工蜂和少数雄蜂。这三种蜜蜂称为“三型蜂”,它们共同生活在一个蜂群里,有不同的分工。蜂王专营生殖产卵,雄蜂专司交配,工蜂专司筑巢、采集饲料、喂育幼虫及蜂王、清洁巢室和调节巢温等。
当中华蜜蜂群失去蜂王之后,工蜂会在一天内把巢脾下部的工蜂小幼虫房改造成新王台。改造王台数目多,体型小。当第一只蜂王出台后,其余王台就会被破坏。经几个月产卵后,群内会出现更替王台。更替王台培育体格健壮的处女王。交尾成功后,新蜂王与老蜂王并存一段时期,以后老蜂王死亡。如果处女王交尾时又丢失,群内又没有幼虫,无法再建造王台时,工蜂便会躁动不安,容易主动攻击靠近蜂群的人和畜。2~3天后开始出现工蜂产卵的现象。卵未受精,只能孵化成体型小的雄蜂。
攻击和防御行为
正常生活的蜂群不主动攻击外来物,但如果在巢门前快速摆手或用棍棒打击守卫蜂,就会引起守卫蜂攻击和刺。当侵入者离开巢门,距离越远,前去攻击的工蜂就越少。不正常生活的蜂群,如无王群、受病虫害严重危害的蜂群,工蜂常会主动攻击养蜂员或其他外来物。
巢门守卫蜂一般是15~25日龄的青年蜂。守卫蜂在巢门对所有进入蜂巢的蜂都用触角“检查”。若有异常气味,会立刻释放蜂毒的气味,引导其它守卫蜂聚集,以恐吓或围杀侵犯者。
交流行为
蜂群可以使用信息素来传达信息,如蜂王通过信息素使工蜂获得蜂王存在的信息,工蜂间可以用信息素识别本群的工蜂和蜂王。工蜂可用触角与其他蜂个体进行食物交流。工蜂个体在不同场合下可发出不同的频率(Hz)声波,有敌袭时发出“沙沙”的波动声,在正常生活的群内使用较低频率和分贝(dB)的稳缓的声音,当蜂群长期失王后发生沙哑的声音。
迁徙行为
当蜂群栖息场所受到敌害威胁,或者周围的蜜粉源条件缺乏时,常弃巢迁飞。当蜂场中有一群蜂发生飞逃时,常引起其他蜂群一起飞逃。各群的工蜂在蜂场附近的树杈上结成大型蜂团,蜂王都聚集在大蜂团中,容易发生发生围王的现象,导致多数蜂王被围而死亡。
群体免疫行为
中蜂群体免疫行为主要是抵御疾病的一种途径,包括:理毛行为、清洁行为和移走行为。其中,理毛行为和清洁行为主要用于抗螨。中华蜜蜂个体可以进行自我理毛,也可以相互理毛。而清洁行为是指中华蜜蜂能够检测到有螨寄生的巢房,然后打开巢房盖,让螨逃走或移走受螨侵染的蛹。另外,中华蜜蜂发现病死美国白灯蛾或巢内有其他异物时,工蜂就会将其搬运移走。
生长繁殖
筑巢
中华蜜蜂蜂群的繁殖、生活依赖于蜂巢,一般选择在隐蔽的地方筑巢,巢脾与地面垂直。蜂巢整体略呈球状结构,球心是产卵育虫区,外围是蜂粮和蜂蜜组成的食物圈。越冬时,工蜂将脾下缘咬成“凹”形。
在气温25℃以上,巢内稳定在35℃左右,外界蜜源较丰富时,10~20日龄的工蜂会出现泌蜡造脾的行为。造脾通常在晚上进行。巢脾排列:子脾(卵、幼虫、封盖子)居中,蜜粉脾位于两侧。青幼年蜂分布于子脾,壮、成、老年蜂在外侧蜜粉脾上。
巢脾两面都有巢房,一般在一张脾面上有三种巢房(工蜂房、雄蜂房、过渡性巢房),分蜂季节还会出现王台。工蜂房略小于雄蜂房,居脾面中心,占大部分脾面,供蜂王产受精卵,培育工蜂或贮存蜂蜜等;雄蜂房分布于巢脾下面的两侧,供蜂王产未受精卵。自然王台专门培育蜂王,开始时呈碗状台,口向下,封盖后形似乳头状。过渡性巢房又称赘脾、副脾。在工蜂房和雄蜂房之间以及连接巢框处,有一些不规则的、过渡型巢房,用于加固巢脾,也可储存蜂蜜。
单个巢房呈六角形筒状,每个巢房壁的六个面都分别与相邻的六个巢房共用,相邻三个巢房壁的边连接在一起,使各巢房间没有空隙。房底是由三块棱形面合成,每个棱形底面与另一面三个巢房底的三分之一所共用。
求偶交配
蜂王羽化后的第4天,处女王便开始试飞,第5天后飞向空中交配。雄蜂10日龄后性器官成熟,最佳交配日龄是10~25日龄。中华蜜蜂处女王与雄蜂的婚飞活动一般在晴暖无风或微风天气的下午进行。交配采用背腹交的方式,整个过程2~3秒。交配归巢的蜂王腹末带有淡红色的絮状物,即交配标志。雄蜂的交配是一次性的,与处女王交 配后的雄蜂不久就死亡。处女王一次婚飞可连续和多只雄蜂交配,并可重复婚飞。当遇到恶劣天气时,中蜂的交配时间可推迟到第15~20天,但不会影响后期的产子。
产卵
处女王蜂交配后3~6天内产卵。一般先在巢脾中央开产,然后像水波浪一样向四周扩展,形成一个椭圆形“产卵圈”。每日产卵量受外界蜜粉源条件、气候、工蜂数量、巢内空房数、群内状况等多种因素影响。一般中蜂王最佳产卵量平均每天900~1000粒。产卵后,终生不再交配,精子贮存在受精囊内,供一生产卵时受精。
生长
中华蜜蜂生长周期要经过卵、美国白灯蛾、蛹、成虫四个阶段。
中华蜜蜂发育历期受气候条件的影响而产生1~2天范围的波动。经过3天卵期,饲喂工蜂将卵倒入吐出的蜂王浆,卵壳破裂,幼虫孵化出来。刚孵化的幼虫,平卧房底,弯曲呈"C"形,由于工蜂饲喂。幼虫生长迅速,3天后显著增大。经历约5天幼虫期后吐丝作茧,开始向蛹期过渡。蛹期,也称封盖期,当房盖封闭近半时,弯曲的幼虫逐步向房口伸展,封盖近球形时伸直。幼蜂羽化后,啮破房盖,爬出巢房,开始成蜂期生活。
自然分蜂
自然分蜂是蜂群的主要繁殖活动,多数地区发生在春夏之间,在云南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以及福建省东南部等地,在秋季还会发生第二次分蜂。引起分蜂的因素很多,如食物过剩、巢房拥挤、蜂王物质不足等。通常是多个因素共同作用。在分蜂过程中,新蜂王羽化前,老蜂王会带领一部分工蜂飞离原巢。新蜂王则继续进行交配,形成一个完整的蜂群。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截止2018年,中华蜜蜂呈现遗传资源分布区域缩小、种群数量下降、遗传资源基本单元减少和遗传多样性降低等趋势。中国有的省内中华蜜蜂面临绝种消迹的危险,如黑龙江省和青海省的中华蜜蜂野生种群基本消失。
致危因素
人口密度增加,长期频繁的活动和直接干预,对植物不合理利用、滥伐森林、盲目垦殖、 滥施农药化肥污染环境等导致中华蜜蜂栖息环境的变化;中华蜜蜂分蜂性强,中国大多数平原,丘陵、低山 地区,植物种类少,蜜源单一,在秋季容易因食物缺乏而衰弱,难以越冬;种间竞争,如意大利蜂(Apis mellifera)经常因对食物的掠夺而与中华蜜蜂厮杀,而且意大利蜂和中华蜜蜂蜂王释放的性激素相似,易招引中华蜜蜂雄蜂前来交配。
保护措施
2018年,临沂市成功创建中国国家级沂蒙山中华蜜蜂保护区。其中,核心区重点在保护中华蜜蜂遗传资源和种质资源,缓冲区在以野生自然中蜂群为主的前提下可以有当地中华蜜蜂养殖,适养区为中华蜜蜂遗传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隔离区是为了更有效隔离西方蜜蜂或外地种群中华蜜蜂进入。
2019年5月10日,辽宁省丹东市宽甸满族自治县开始实施《长白山型中华蜜蜂品种资源保护条例》,在保护区内的主要交通路口、重要地段,设立了10处“长白山型中华蜜蜂品种资源保护标识牌”。
保护级别
2006年,中华蜜蜂被列入中国《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
人工饲养
饲养历史
在西方蜜蜂引进中国以前,中国各地饲养的蜜蜂均为中华蜜蜂。人工饲养中华蜜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秦朝(公元前306年)以前,那时主要进行野外的中华蜜蜂生产活动。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养蜂和传授养蜂技术的人是东汉时期的姜歧,《高士传》记载:“以畜蜂豕(猪)为事,教授者满天下,营业者三百人,民从而居者数千家"。
从19世纪末开始,西方蜜蜂以及养殖技术引入中国,中华蜜蜂进入活框饲养、传统饲养相结合的时代。20世纪50~60年代,中华蜜蜂饲养在新技术运用下得到快速发展。20世纪70年代初,中华蜜蜂囊状美国白灯蛾病爆发,使中国中华蜜蜂业受到严重打击,蜂群数急剧下降。20世纪80年代,由于山区开发,蜜源植物资源受到严重破坏,加剧了中华蜜蜂数量的减少。截止2002年,中国人工饲养的中华蜜蜂为200多万群。
饲养优势
中华蜜蜂作为中国特有的蜜蜂品种,具有嗅觉灵敏、采集力强、善于利用零星蜜源植物、抗逆抗病能力强等突出的优点,适合在中国的山林地区饲养,而且所需劳动强度不大,饲养成本低,适合中老年人、妇女、残疾人等人群饲养。
饲养技术
养殖场地需要考虑交通、蜜源位置、气候、蜜源植物分布情况等因素,需要选择干燥清洁且向阳背风的区域,不可设立在铁路、工矿、畜牧养殖场、水库等区域附近。蜂箱宜选择小蜂箱,便于湿度和温度的调节,而且有利于中华蜜蜂分段修剪巢脾。
蜂群过箱要满足温度适宜和蜜源丰富两个条件,时间宜在春季(午后过箱)或夏秋交替(傍晚过箱)。过箱时注意操作手法规范,过箱后重点关注蜂王状态。
饲养管理
在中华蜜蜂生长期,做好糖饲料的管理,以蜂蜜为主,白糖作为应急饲料。在繁殖阶段,补充足量的花粉。
及时控制工蜂的“分蜂情绪”,每年可更换1~2次蜂王;采用双王群双箱饲养,将育王常态化,避免出现失王情况;在春、秋季繁殖期期间重视保温工作,保证充足的饲料,做好人工分蜂饲养管理。
疾病防治
疾病防治遵循“防重于治”的原则,保持养殖环境卫生清洁,及时清理旧巢脾,培养抗病性能强的蜂王,坚持饲养强群,喂优质饲料等。
威胁中华蜜蜂的主要病症是囊状幼虫病和欧洲幼虫腐臭病。其中,中蜂囊状幼虫病病原是蜜蜂属囊状幼虫病毒(Sacbrood virus,SBV),在春季和秋季感染率较高,传播快、危害大,严重时能导致蜂群覆灭。没有特效医治药物,主要以预防为主。欧洲幼虫腐臭病主要发生在春繁期,秋季可能会复发,主要感染蜂王、工蜂和雄蜂幼虫,几乎不会感染成虫。1~2日龄的幼虫最容易被感染。感染后可用中药治疗,也可用西药抗生素治疗,但长期使用会导致抗药性和药物残留。
主要价值
生态价值
中华蜜蜂在几千年时间中与植物长期协同进化,已适应为中国本土生长的绝大多数被子植物门进行传粉。中华蜜蜂具有耐低温、嗅觉灵敏、善采零星蜜源的特点,是低气温开花的物种(如茶科、五茄科、紫苏科)和零星开花植物(如低灌木和草本植物)传粉的主要媒介。因此,中华蜜蜂对保护中国本土开花植物物种和生物多样性,以及维持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起着重要的作用。
经济价值
中华蜜蜂是中国的本土蜂种,也是中国养蜂生产的主要蜂种之一。蜂蜜是中华蜜蜂的主要产品,除直接食用外,还可以应用在制醋、渍果、烹调、饮料及糕点方面,如蜜苦酒(醋的运用)、蜜煎渍果。
药用价值
中华蜜蜂药用部位为采集的花粉与枣花蜂蜜。味甘,性平。归脾、胃、肺、大肠经。功能主治:脾胃虚弱,体倦少食,腹疼痛或泻痢腹痛;肺燥咳嗽,痰少或干咳;肠燥津枯,大便秘结;疮疡热毒。
其他价值
古代用蜂蜜涂在皮肤上作为化妆品使用,用以保护皮肤。蜂蜡制成蜡烛供照明使用,以及用作纺织品蜡染技术的原料等。在苗、瑶等少数民族的纺织技术中流行蜡染技术,是一种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艺术。
相关文化
早期文字记载
商城遗址甲骨文中有膝状的触角和腹末的刺作标志,为蜂字原形。距今3000多年的诗经(诗经周颂,小毖,西周)中“莫矛并蜂,自求辛螫”表明当初民间已普遍具备猎取野生蜂群的知识。公元276至324年,晋朝人郭璞著蜜蜂属赋,首次描述了蜜蜂是一种社会性昆虫。
传统文化
在中国发展历程中,出现过不少与蜂有关的文化,如汉语成语“蜂拥而至”“蜂合豕突”、明清时期的画作(明·姜泓的《蜜蜂风仙图》、吴友如的《花草蜜蜂图》)。另外,还有不少以中华蜜蜂活动为题材的诗词,有唐朝罗隐的《蜂》、宋代苏轼的《收蜂蜜》、宋代扬万里的《蜂儿》,以及清代栖霞、郝懿行的《蜂衙小记》。其中,宋代苏轼的《收蜂蜜》中“空中蜂队如车轮,中有王子蜂中尊,分蜂减口未有处,野老解与蜂语言”描写了中华蜜蜂的分蜂行为;宋代扬万里的《蜂儿》中“燕衔芹根泥,蜂缀花上蕊。带雨两股飞,所取日能几”描写了中华蜜蜂的访花行为。
参考资料
Apis cerana subsp. cerana Fabrieius,1865.Species 2000.2023-06-13
首批名录公布!它们,都是辽宁的宝贝.中国农业信息网.2023-06-20
充分发挥诉前建议的预防价值.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检察院.2023-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