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历史是历史学的一门重要分支学科,综合考察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和各国的历史,并运用相关科研成果,研究和阐明人类历史的演变,揭示演变的规律和趋向的学科。
古代时,中外历史学家便将他们当时已知的世界作为记述历史的范围,但由于世界历史在当时还未形成一门专门的学科,因而历史学家一般不会将所写历史称为世界历史。地理大发现后,世界开始联系成为一个整体,西方近代资产阶级历史学家开始逐渐克服前人的局限,把世界历史著述推向一个新的阶段。但由于当时西方殖民大国在近代世界的支配地位逐渐确立,西方历史学中存在大量以欧洲尤其是西欧作为世界历史中心的“西方中心论”。20世纪后,由于资本主义发展出现了挫折,一些西方历史学家开始着眼于欧洲历史以外的历史,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西方中心论,但仍存在一些局限。中国的世界历史研究出现较晚,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后,一些开明的中国士大夫开始“开眼看世界”,辛亥革命以后,中国建立了效法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教育制度,外国史列入学校教学,但由于史料的局限,这一时期中国的世界历史研究较为停滞。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的世界史学科逐步建立起来,在世界历史学术研究方面也取得了较大的成就。
世界历史的研究方向包括:历史学理论与外国史学史、世界上古中古史、世界近现代史 、世界地区与国别史、世界通史与专门史等,在中外世界历史研究中,有过“华夷史观”“欧洲中心论”、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整体世界史观”、全球史观等史学思想及流派,并出现了大量优秀的世界历史研究学者,推动了世界历史学科的发展。
定义
世界历史是历史学的一门重要分支学科,内容为对人类历史自原始、孤立、分散的人群发展为全世界成一密切联系整体的过程进行系统探讨和阐述。世界历史学科的主要任务是以世界全局的观点,综合考察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历史,运用相关学科如文化人类学、考古学的成果研究和阐明人类历史的演变,据示演变的规律和趋向。在中国的历史学科中,“世界历史”通常指除中国以外的其他国家的历史,也就是不包含中国的“世界”的历史。
学科发展
起源与发展
古代时,历史学家便将他们当时已知的世界作为记述历史的范围,但由于世界历史在当时还未形成一门专门的学科,因而历史学家一般不会将所写历史称为世界历史。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的著作《历史》,记述了波希战争,其涉及包括地中海地区、多瑙河外、两河流域、波斯,以及北方的草原地带,这基本上就是希腊人当时已知的全部世界。中国汉代的历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的《史记》记载了汉朝统治之下的中国,但其涉及的地理范围是当时中国人所知道的全部世界,按照中国古代的习惯,这个世界被称为“天下”。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世界各区域间逐渐产生了联系,人们所能知道的世界的范围日益扩大,但是史家笔下的世界仍然有着诸多局限。在西方的中世纪,历历史学家的视野往往受到宗教因素的影响,如基督教史学的世界,仅限于基督教传播所及的地区,不在此范围内的,则是应受天谴的异教土壤。与基督教世界对立的伊斯兰教世界也是如此,伊斯兰历史学家心目中的世界,实际是伊斯兰教传播所及的世界。其周围地区,不过是这个世界的化外而已。中国历代所修的正史都属中国的断代史。在撰写本国史的同时,也记叙了周边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但在华夷观念的影响下,他们著述的范围往往详于本国,薄于“蛮夷”。
近代西方
15、16世纪以后,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东西方之间和各大陆之间的闭塞状态被打破,世界开始联系成为一个整体。人们的地理知识大大丰富,对世界的认识也大为开阔。与此同时,在西欧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等运动以及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的推动下,人们逐渐从宗教思想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西方近代资产阶级历史学家开始逐渐克服前人的局限,把世界历史著述推向一个新的阶段。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历史学家A·萨贝利科所著的《恩奈阿德》,记述了从古代到16世纪的世界历史,这是具有近代意义的世界史著述的开端。18世纪的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所著的《论各民族的风俗与精神》,突破了自古以来传统历史学以局部世界为全部世界的局限,试图记录完整的世界历史。18世纪中叶,把各国历史汇编为世界史的作法开始出现,但由于当时西方殖民大国在近代世界的支配地位逐渐确立,西方史学中存在大量以欧洲尤其是西欧作为世界历史中心的“西方中心论”。
近代中国
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后,一些开明的中国士大夫开始“开眼看世界”。鸦片战争前夕,林则徐主持编译了《四洲志》,内容包括五大洲30 多个国家的地理和历史。后来魏源在《四洲志》的基础上,广泛搜集有关的史志和中外著述,写成《海国图志》。《海国图志》比较系统地介绍了世界许多国家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以及船械制造等,是当时东方国家中最为详备的列国志式的世界历史与地理巨著。但这一时期的世界历史著述并未摆脱中国传统的历史学观念,直到19世纪后期才在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历史家的著述中发生变化。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希望从外国历史寻求变法或革命的借鉴,因而尝试摆脱华夷观念影响下的中国传统史观。但他们所写的外国历史多偏重于各国的治乱兴衰,尚未能编写综合性的世界历史。
辛亥革命以后,中国建立了效法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教育制度。新式的学校日益兴起,外国史也随之列入了大学和中学的教学计划。但这一时期,中国实际只有外国史(西洋史),而无世界史。各大学历史系设课,在中国史之外,主要是西洋通史、西洋断代史和欧美国家的国别史或专题史,如英国史、美国史、法国革命史等。只有少数学校的设课超出了西洋史的范围,如燕京大学的翁独健讲过亚洲史;清华大学的周一良讲过日本史;中央大学的沈刚伯讲过印度史。由于旧中国无力购买大量的第一手史料和外国著名史学家的权威著作,导致世界历史研究的发展受到阻碍。
现代西方的世界历史研究
20世纪初期,由于资本主义发展出现了挫折,“欧洲中心论”在西方历史学中的统治地位开始动摇,一些西方历史学家开始着眼于欧洲历史以外的历史和西方文明以外的文明。英国历史学界阿诺德·汤因比(Arnold Joseph Toynbee)在其著作《历史研究》中,把世界历史看做是多种文明的生长和衰灭的历史,而非单一文明发生和扩散的历史,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欧洲中心论”的思想。但这一时期西方史学仍然存在一定缺陷,仍然存在唯心史观,基于民族偏见或文化偏见而形成的关于东方历史即将消逝或必然长期停滞的宿命观点。1945年以后,世界进入全球一体化的新阶段,对于反映这个新形势的历史学的需要也显得越来越迫切。另一方面,20世纪20年代兴起的法国年鉴学派带来了史学理论和史学方法的全面革命,其所提倡的“总体史”(total history)对于构建新的全球史或世界史起到了推动作用。在这两方面的影响下,西方历史家在世界史写作上做了各种新的尝试,出现了全球史观等史学流派。
新中国的世界历史研究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的世界史学科逐步建立起来。1952年院系调整后,中国仿行苏联的教学计划,各大学都以世界史取代了西洋史,中学也设立了世界史课程。世界史的教学与科研队伍大大充实,各种组织纷纷建立。各大专院校的历史系都有了专门的世界史教研室和主讲世界史的教师,他们平均约占全系教师总数的40%左右,少数大学的历史系还设有世界史专业。从中央到地方,都新设了专门的研究机构。中央有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以及一些以研究现状为主但也兼顾历史的研究所,如美国所、日本所、南亚所等等。地方上一些大学也设有世界史研究所或国别史、地区史、专门史的研究室。此外,还成立了14个有关世界史学科的全国性研究会,一些省市还设有专门的世界史学会。在世界历史学术研究方面,这一时期的成绩也是巨大的。世界史学科有了自己的专业学术期刊,如《世界历史》等。在世界通史著述方面,周一良、吴于廑主编的四卷本《世界通史》于1962年出版,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第一部综合性的世界历史著作。这一时期中国历史学界还出版了一大批国别史、区域史和专题史研究著作。
研究方向
史学理论与外国史学史
研究历史学理论及外国主要史学流派的形成与变化,尤其注意近代以来外国史学的发展趋势,并对世界各地区(国家)的各种理论与研究方法进行探讨。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史学理论与外国史学思潮、世界主要国家与地区史学史、外国史学流派及代表性作品、外国历史语文学等。
世界上古中古史
研究近代之前的人类发展史,特别关注多种文明和文化的形成、变化与发展,总结人类历史从早期分散到逐步聚合的过程,讨论各地区多样性进展的特点与变化。主要研究方向是:世界上古史、世界中古史。
世界近现代史
研究近代以来世界的历史,尤其关注人类社会现代化的进程,探索不同民族、国家的发展道路,揭示近代以来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发展的多样性特征。主要研究方向是: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世界当代史。
世界地区与国别史
研究世界不同地区和国家的历史,特别关注不同地区和国家历史的特点与不同发展道路,探讨人类文化的多样性,总结人类历史发展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该研究方向主要按照地区和国别进行研究,研究方向以国家和地区设立。
世界通史与专门史
旨在对世界历史进行整体性和专题性研究,前者探讨与人类整体历史相关的课题,后者对人类历史的专门领域进行研究,研究方向可以包括多种历史题材。
主要史观及理论
中国古代“华夷史观”
“华夷”论产生于中国儒家思想,是以中国中心论为特征的古代国际秩序论。中国称华夏,与“华夏”对应的是“夷狄”,是古代中国对东方各族的泛称。“华夏”“夷狄”论表现了古代中国与周边国家,古代汉族与周边民族的国际秩序关系,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古代的历史观。中国历代所修的正史都属中国的断代史。在撰写本国史的同时,也记叙了周边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但在华夷观念的影响下,他们著述的范围往往详于本国,薄于“蛮夷”。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后,一些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对中国一贯持有的“华夷论”思想进行反思,最终出现了“知夷”思想与“师夷”“制夷”论。
“欧洲中心论”
“欧洲中心论”有时也被称为“欧洲中心主义”,它不仅是一个地理意义上的用语,而且是一个文化用语,甚至还成为了一个意识形态意义上的用语。“欧洲中心论”这个词语在20世纪才被提出, 但在古希腊时期这一概念的便已经产生萌芽。古希腊和古罗马学者从政治、气候、环境等方面将古希腊罗马同其他地方区分开来。16、17世纪欧洲各派思想家则把欧洲视为历史发展的高级阶段, 经过18世纪西欧各派思想家的研究和论述, 欧洲中心论初步成型, 成为一个包括政治制度、民俗文化传统、社会经济形态等各方面特点的概念。在世界历史研究领域,西方历史学中存在大量以欧洲尤其是西欧作为世界历史中心的“西方中心论”。
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世界历史思想, 从一开始就着眼于全人类的解放事业, 从欧洲经验出发, 但并不局限于欧洲经验, 同样注重对非欧洲地区的历史发展进程的研究。马克思主义科学论证了欧洲资本主义从产生、发展到走向灭亡的历史规律, 而且拒绝了关于欧洲模式的普遍性观点, 强调指出世界不同地区实现民族解放应具有自己的不同道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历史理论是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之上的。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的主要观点有: 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是具有历史必然性的、不可逆转的潮流, 是客观物质性的、可以通过经验确定的事实, 而不是什么先验的;世界历史并没有什么特定不变的中心, 世界范围的资本主义发展和世界历史的开创不只是哪一个国家或民族自身孤立发展的结果, 而是世界体系相互作用和一系列革命运动 (包括科技革命) 的结果, 不能说成哪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壮举;人类的阶级解放和共产主义一样是与世界历史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共产主义和个人解放都是世界历史性的;由自发走向自觉是世界历史的发展趋势。
“整体世界史观”
“整体世界史观”又称“世界历史纵横发展”理论,是由中国世界历史研究学者吴于廑提出并构建,并于20世纪最后20年期间通过一系列论文系统阐述了这一思想。这一思想的主要观点有:人类历史发展为世界历史,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两个方面:纵向发展方面和横向发展方面。纵向发展,是指人类物质生产史上不同生产方式的演变和由此引起的不同社会形态的更迭,从而构成一个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纵向序列。世界历史的横向发展,是指历史由各地区间的相互闭塞到逐步开放,由彼此分散到逐步联系密切,终于发展成为整体的世界历史。
全球史观
全球史观是20世纪下半叶在美国兴起的历史学流派,目前在西方乃至世界正在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20世纪下半叶以来加速发展的全球化过程,以及在这一过程中全球文化趋同与民族本土文化认同之间日益紧张的关系,都是全球史出现的最重要的社会背景。一般认为美国学者威廉·H·麦克尼尔(William Hardy McNeill)发表《西方的兴起》一书是全球史作为一个学术领域诞生的标志,20世纪80年代全球史走向成熟。全球史以人类社会整体发展进程为叙述对象,超越西方历史学以国家为单位的叙事传统,从学术发生学的角度颠覆“欧洲中心论”,以不同人群、社会、民族、国家之间的互动为切入点,开辟了考察世界历史的新视角,建立了编世界通史的新框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理论启发性。但全球史忽视对各个社会内部发展动力的考察,表现出理论欠缺。
知名学者
中国历史学界
吴于廑
吴于廑(1913-1993年),著名历史学家,中国世界史学科的主要开创者和奠基人,祖籍休宁县,先后进入东吴大学历史系和南开经济研究所学习。1941年入读哈佛大学文理科学研究院。1944年和1946年,先后获得哈佛大学文学硕士和哲学博士学位。1947年,吴于廑回国到武汉大学任教,任历史系教授兼系主任。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武汉大学副教务长、副校长。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第二届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史学会主席团主席、中国世界上古史研究会名誉理事长、中国世界中世纪史研究会理事长、《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历史》副主编。还曾担任湖北省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中央委员及中国共产党湖北省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吴于廑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在世界古代和中世纪史、中西历史比较、西方史学史等领域多有建树,并致力于世界史理论体系的建构,提出了“整体世界史观”。20世纪六十年代初,吴于廑与北京大学周一良教授共同主编四卷本《世界通史》,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综合性的世界历史著作。
齐世荣
齐世荣(1926-2015年),著名历史学家,中国世界史学科的主要奠基者和开拓者之一。1942年考入重庆清华中学,1945年毕业并考入成都燕京大学历史系。1947年转入清华大学历史系,1949年毕业。1954年,齐世荣到首都师范大学(今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任教,历任历史系讲师、教授、博士生导师。齐世荣先后担任北京师范学院历史系主任、历史研究所所长、北京师范学院院长、首都师范大学校长等行政职务。逝世前为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中国世界现代史研究会名誉会长,教育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齐世荣专长世界现代史和现代国际关系史,《齐世荣史学文集》、《世界史探研》、《绥靖政策研究》、《20世纪的历史巨变》、《15世纪以来世界九强兴衰史》、《人类文明的演进》、《西方的没落》(译著)、《苏联历史论文选集》(3辑,译著)等以及学术论文70余篇。
外国历史学界
阿诺德·约瑟夫·汤因比
阿诺德·约瑟夫·汤因比(Arnold J. Toynbee,1889-1975),英国历史学家,出生于英国伦敦。汤因比曾在牛津大学贝利奥尔学院攻读古典文学,后成为巴利奥尔学院的古代历史教师和研究员。1925年,汤因比任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国际史研究教授,并任伦敦皇家国际事务学会的研究部主任。汤因比著有《历史研究》12册,汤因比在书中以文明形态史观贯穿,通过对近6000年来人类历史的比较研究,揭示各种文明形态及其起源、生长、衰落、解体的一般规律。
L·S·斯塔夫里阿诺斯
L·S·斯塔夫里阿诺斯(Leften Stavros Stavrianos,1913-2004年),美国当代著名历史学家,出生于温哥华,毕业于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1937年在克拉克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斯塔夫里阿诺斯先后在加拿大和美国的多所大学任教和担任研究员。逝世前为加利福尼亚州大学历史教授、西北大学的荣誉教授和行为科学高级研究中心的研究员。斯塔夫里阿诺斯的代表作为《全球通史》,他在其中采用全新的历史学观点和方法,将整个世界看作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的统一体,从全球的角度而不是从某一国家或某一地区的角度来考察世界各地区人类文明的产生和发展,并把研究重点放在对人类历史进程有重大影响的诸历史运动、历史事件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联和相互影响上,努力反映局部与整体的对抗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学术著述
中国学界
外国学界
主要学术期刊
参考资料
Primer: Defining World History.WORLD HISTORY COMMENTS.2023-12-06
Browse Methods.WORLD HISTORY COMMENTS.2023-12-06
世界史研究生培养方案.中山大学历史学系.2023-12-06
世界史.豆瓣读书.2023-12-06
世界史一级学科简介.中国世界史研究网.2023-12-06
专家学者共论中世纪史,缅怀吴于廑先生.武汉大学新闻网.2023-12-31
齐世荣先生简介.首都师范大学.2023-12-31
Arnold J. Toynbee.Britannica.2023-12-31
世界史:古代史编 上卷.豆瓣读书.2023-12-31
世界通史(6卷本).豆瓣读书.2023-12-31
世界历史地图集.豆瓣读书.2023-12-31
世界通史.豆瓣读书.2023-12-31
历史研究(上下卷).豆瓣读书.2023-12-31
全球通史.豆瓣读书.2023-12-31
世界通史.豆瓣读书.2023-12-31
世界历史.世界历史.2023-12-31
《WORLD HISTORY STUDIES》.中国世界史研究网.2023-12-31
历史研究.中国历史研究网.2023-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