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瘤(Lipoma)为正常脂肪样组织的瘤状物,好发于四肢、躯干,是体表常见的一种良性肿瘤。
多发性脂肪瘤是一种遗传性疾病,可呈现家族性,也可能与长期酗酒、肝脏疾病、内分泌异常、上呼吸道恶性肿瘤相关。
多为为扁平或分叶状,边界清楚的皮下限局性肿物,质软、可推动,表面皮肤正常。多发者瘤体常较小,常呈对称性,有家族史,可伴疼痛(痛性脂肪瘤)。
皮下脂肪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多见于中老年肥胖者,尤其生活不规律并且有酗酒习惯的人群,有些患者伴有高血脂症。家族性多发性脂肪瘤常有遗传倾向,男性多于女性。
脂肪瘤的诊断一般并无困难,影像学检查可进一步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脂肪瘤的唯一有效方法是手术切除,有包膜者切除较易,无包膜者则较难与正常组织识别,不易彻底切除。近年来采用脂吸术,可在皮肤上做小切口而去除较大脂肪瘤或局部脂肪过多症,且不留显著痕。无明显症状者或多发性脂肪瘤则可不予处理。
分类
按数目分类
按部位分类
病因
遗传因素
多发性脂肪瘤是一种遗传性疾病,可呈现家族性。
非遗传因素
病理生理学
脂肪瘤是体表常见的一种良性肿瘤,脂肪瘤常呈局限性,有一层极薄的结缔组织包膜,内中即为脂肪细胞。有时脂肪细胞被结缔组织间隔所分开,多叶状,有时可和血管瘤并发,而成为脂肪血管瘤,由正常脂肪细胞集积而成,占软组织肿瘤的80%左右。
临床表现
诊断
症状诊断
脂肪瘤的诊断一般并无困难,但需与血管瘤、淋巴管瘤、神经纤维瘤等相鉴别。
影像学检查
病理学检查
鉴别诊断
皮下纤维瘤
位于皮肤及皮下纤维组织肿瘤,瘤体不大,质硬,生长缓慢,常见有以下几类:
纤维黄色瘤
位于真皮层及皮下,多见于躯干、上臂近端。常由不明的外伤或瘙痒后小丘疹发展所致。因伴有内出血、含铁血黄素,故可见褐色素,呈咖啡色,质硬,边界不清呈浸润感,易误为恶性。直径一般在1cm以内,如增大应疑有纤维肉瘤变。
隆突性皮纤维肉瘤
多见于躯干,来源于皮肤真皮层,故表面皮肤光薄,似菲薄的瘢痕疙瘩样隆突于表面。低度恶性,具假包膜。切除后局部极易复发,多次复发恶性度增高,并可出现血道转移。故对该类肿瘤手术切除应包括足够的正常皮肤及足够的深部相应筋膜。
带状纤维瘤
位于腹壁,为腹肌外伤或产后修复性纤维瘤,常夹有增生的横纹肌纤维。虽非真性肿瘤,但无明显包膜,应完整切除。
体表高分化脂肪肉瘤(WDLPS)
肿块多为假包膜,且位置较深,当肿块生长到一定大小时,可突破假包膜,侵犯周边肌肉筋膜,手术不易把肿瘤完全切除干净,导致局部复发率较高,接近60%。出血囊性变时可见不规则的无回声区。
血管瘤
毛细血管瘤
多见于婴儿,大多数是女性。出生时或生后早期见皮肤有红点或小红斑,逐渐增大红色加深并可隆起。如增大速度比婴儿发育更快,则为真性肿瘤。瘤体境界分明,压之可稍退色,释手后恢复红色。大多数为错构瘤,1年内可停止生长或消退。
早期瘤体较小时容易治疗,施行手术切除或以液氮冷冻治疗,效果均良好。瘤体增大时仍可用手术或冷冻治疗,但易留有瘢痕。亦可32P敷贴或X线照射,使毛细血管栓塞,瘤体萎缩。个别生长范围较广的毛细血管瘤,可试用泼尼松口服治疗。
海绵状血管瘤
一般由小静脉和脂肪组织构成。多数生长在皮下组织内,也可在肌肉,少数可在骨或内脏等部位。皮下海绵状血管瘤可使局部轻微隆起。皮肤正常,或有毛细血管扩张症,或呈青紫色。肿块质地软而境界不太清,有的稍有压缩性,可有钙化结节,可触痛。肌海绵状血管瘤常使肌肥大、局部下垂,在下肢者久站或多走时有发胀感。
治疗应及早施行血管瘤切除术,以免增长过大,影响功能且增加治疗困难。术前需充分估计病变范围,必要时可行血管造影。术中要注意控制出血和尽量彻底切除血管瘤组织。辅助治疗可在局部注射血管硬化剂(如5%鱼肝油酸钠或40%尿素等)。
蔓状血管瘤
由较粗的迂曲血管构成,大多数为静脉,也可有动脉或动静脉瘘。除了发生在皮下和肌肉,还常侵人骨组织,范围较大,甚至可超过一个肢体。血管瘤外观常见蜿蜒的血管,有明显的压缩性和膨胀性。或可听到血管杂音,或可触到硬结。在下肢者皮肤可因营养障碍而变薄、着色甚至破溃出血。累及较多的肌群者影响运动能力。累及骨组织的青少年,肢体可增长、增粗。
治疗
治疗方式
治疗脂肪瘤的唯一有效方法是手术切除,有包膜者切除较易,无包膜者则较难与正常组织识别,不易彻底切除。无明显症状者或多发性脂肪瘤则可不予处理。
手术方式
预后
脂肪瘤界限清楚,生长缓慢,注意与其他体表肿瘤相鉴别,若为脂肪肉瘤应及时切除。
流行病学
皮下脂肪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多见于中老年肥胖者,尤其生活不规律并且有酗酒习惯的,有些患者伴有高血脂症,约1/3有遗传倾向(家族性多发性脂肪瘤),男性多于女性。
历史
1856年,詹姆斯·佩吉特爵士(Sir James Paget)第一个描述了脂肪瘤,这种脂肪瘤发生在斜方肌内。布法利尼在1925年最初将脂肪瘤的放射学特征描述为软组织内的射线可透区域,称为“布法利尼征(Bufalini sign)”。1926年,Moriconi将深部脂肪瘤分为肌间或肌内。
参考资料ICD-10编码工具.WHO.2023-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