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大树蛙

大树蛙(学名:树蛙属 dennysi),别名大泛树蛙,树蛙科树蛙属两栖动物。其体型较大,雄蛙平均体长约81毫米,雌蛙平均体长99毫米左右。头部扁平,眼圆形,鼓膜大而圆,鼻孔近吻端;背面绿色,散有不规则棕黄色斑点;体侧多有成行的乳白色斑点;胸、腹部及四肢腹面为灰白色。后胸部、腹部及后肢股部腹面密布较大的扁平疣。前肢粗壮,指端有吸盘,后肢较长,趾间全蹼,蹼厚而色深。

大树蛙主要分布于老挝、缅甸、越南、中国,一般生活于80~1500米山区溪流边的山区竹林、树林里或附近的稻田、灌木及草丛中。

大树蛙主要以昆虫为食,对降低森林害虫、维护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有着重要作用。2015年被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两栖纲),等级为无危(LC)。2021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中,等级为无危(LC)。

形态特征

大树蛙体略扁平,体型较大,雄蛙平均体长约81毫米,雌蛙平均体长99毫米左右。

大树蛙头部扁平,雄蛙头长宽几乎相等,雌蛙头宽大于头长。眼圆形,瞳孔呈横椭圆形;鼓膜大而圆;褶一股,短而平直;鼻孔近吻端,鼻间距小于眼间距;雄蛙吻端斜尖,雌蛙吻短高而圆,突出于下唇,吻棱棱角状;犁骨齿强壮,位于内鼻孔前方,左、右列几乎平置,相距颇宽,舌宽大,后端缺刻深。下唇及咽部前方及侧面为紫罗兰色,具单咽下内声囊,声囊孔长裂形。

其背面绿色,皮肤略粗糙,有小刺粒,其上一般散有不规则的少数棕黄色斑点,斑点的周围镶以浅色纹,个别为纯绿色且无斑点;体侧多有成行的乳白色斑点或缀连成乳白色纵纹;胸、腹部及四肢腹面为灰白色。前臂后侧及趾部后侧均有一条较宽的白色纵线纹,分别延伸至第四趾和第五趾外侧缘。后胸部、腹部及后肢股部腹面密布较大的扁平疣。前肢粗壮,指端有吸盘,其腹面有肉质垫,腹面边缘有马蹄形沟,背面可见到“Y”形形迹。指长顺序为3、4、2、1,指间膜发达,第一指吸盘略小,游离侧缘膜明显,有指基下瘤;第三、第四指间为半蹼,蹼厚而色深,有网状纹;第四指游离侧缘膜明显,有单个或成行的指基下瘤。后肢较长,前伸贴体时胫跗关节可达眼或眼前方,左、右跟部不相遇或仅相遇,胫长小于体长之半;趾端与指端类似,但吸盘较小;趾间全蹼,蹼厚而色深。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世界分布

大树蛙主要分布于老挝、缅甸、越南、中国等地。

中国分布

在中国,大树蛙主要分布于四川省贵州省、安徽、浙江省江西省湖南省福建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等地。

栖息环境

大树蛙属于树栖生态类型,主要栖息在潮湿的低地、山地森林和丘陵地区的河岸森林,常见于80~1500米山区溪流边的山区竹林、树林里或附近的稻田、灌木及草丛中,偶尔也进入住宅内。繁殖时期一般选择水田、水塘、沟渠、沼泽或静水水域上方的枝叶或靠近水域的枝叶、石壁,高度为0.1~6米左右。

生活习性

觅食行为

大树蛙主要捕食金虫、叩头虫、蟋蟀科天蛾科昆虫的美国白灯蛾辣鼻虫等多种昆虫,其中大多数是农业害虫,同时也捕食小蛇、四脚蛇等小型脊椎动物。大树蛙常用舌头捕捉猎物,其舌具有粘附性,通过惯性牵拉机制即在快速打开下颌时将动量从下颌传递到舌头,从而在伸出时拉长舌头捕食猎物。

节律行为

大树蛙白天较少活动,多栖息于树干上,一般贴在树枝、灌木丛中睡觉,傍晚后雄蛙会发出“咕噜!咕噜!”或‘咕嘟咕!”的连续清脆而洪亮的鸣叫声,晚上开始出现在树枝或田边觅食。

防御行为

大树蛙具有滑翔能力,在发现有捕食者时,会从树枝上直接滑翔到地面灌木丛或临近水池中以躲避敌害,在繁殖季节,雄蛙会对靠近的其他雄蛙发出“咕咕”声警告。

生长繁殖

繁殖行为

大树蛙繁殖时间随纬度增加而推迟,持续时间随气温升高而缩短,产卵一般为4~5月。

大树蛙繁殖时期,雄性个体会通过鸣叫吸引雌蛙进行求偶。大树蛙间存在生殖竞争行为,在繁殖时,非抱对雄蛙有抢夺抱对雌蛙的行为,抱对雄蛙会对距离较近的非抱对雄蛙发出“咕咕”声警告,距离较近时会竖起前肢用其下颌向对方发动冲撞攻击,遭到抢夺时,抱对雄蛙、雌蛙会蹬踢反抗。配对时雄蛙前肢抱握在雄蛙腋部,后肢屈折,泄殖孔互相靠近。抱对历经数小时,一般在夜间抱对,集群产卵,产卵时间通常在后半夜至黎明前,同大多数两栖动物相同,大树蛙属体外水中受精卵。卵泡多产于田埂或水坑壁上,有些产在灌木丛或树的枝叶上,产卵时雌蛙腹部肌肉反复收缩,后肢用力后蹬,雄蛙前肢用力压迫雌体腋窝,雌蛙排出卵和输卵管分泌物,并以后肢搅拌起泡。同时雄蛙排精用后肢从雌蛙泄殖孔方向下刮,以左右后肢互刮,把粘在泄殖孔周围和后肢上的输卵管分泌物及精液刮下,集中在一起搅拌起泡。卵一次性完全排出,每次产卵1700~2500粒。整个产卵过程持续10~16小时。产卵完成后,雄蛙在繁殖场内短暂逗留后即离开,雌蛙则静伏十几分钟后离开产卵场。

生长发育

大树蛙卵粒的动物极为淡绿色,植物极淡黄色,均匀分布于卵泡内,单个卵泡一般为不规则的梨形或心形,上端略窄而下端较宽,常有多个卵泡产在一起形成一个稍大的融合卵泡,呈泡沫团状,卵泡开始为白色,黏附在枝叶或石壁上,变为乳黄色时表面硬化,有一层不透水的保护层。

常温下,受精卵孵化所需的时间约6天。孵化时,蝌蚪在卵团中不断扭动身体,随着其扭动,泡沫团卵逐渐溶解,蝌蚪继续向水源方向扭动,直至最终跌落到静水塘或稻田中继续发育。刚进入水中的小蝌蚪颜色较浅,侧面朝下,沉入水底,几乎不动,约5小时后,小蝌蚪变为腹面朝下,体表颜色开始变深。约6小时后,便可自由活动。

刚孵化出的蝌蚪全长约7.5毫米,头体长2.5毫米,尾长5毫米。其体宽圆而略扁,眼位于头背侧,眼间距大于鼻间距,鼻孔位于吻眼之间,吻宽圆,口位于吻下方,上唇中部无乳突,口角及下唇乳突均为两排,而下唇中央微缺;角质颌适中。体左侧有出水孔,体背、体侧和体尾绿棕色,尾长约为体长的2倍,尾肌发达,尾鳍中部较宽,向后渐窄,尾末端钝尖。小蝌蚪刚孵化7天内不取食,依靠自身卵黄囊里的卵黄为养料,7天后开始取食,为杂食性。孵化后29天左右长出后肢,第36天左右长出前肢,43天左右变态发育结束,长成幼蛙。

第二性征:雄蛙体略小,吻长而斜尖;第一、第二指基内侧背面有浅灰色婚垫,具单咽下内声囊,声囊孔长裂形,有雄性线。

物种保护

物种现状

2022年,根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评估,大树蛙的数量正在减少。

致危因素

农业活动、水体污染等原因导致大树蛙栖息地质量下降、范围缩小,人类活动干扰、捕杀、贸易等亦是其致危因素。

保护措施

在很多保护区内都有大树蛙的活动踪迹,如河南商城金岗台省级自然保护区、佛顶山自然保护区等,从而对大树蛙及其栖息地进行了保护。

保护等级

2015年,大树蛙被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两栖纲),等级为无危(LC)。

2021年,大树蛙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中,等级为无危(LC)。

2021年,大树蛙被列入中国《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中。

主要价值

大树蛙主要以昆虫为食,对降低森林害虫、维护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有着重要作用。

参考资料

Rhacophorus dennysi.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4-11-05

Blanford's Whipping Frog.iucn.2024-11-05

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生态环境部.2024-11-05

中国动物主题数据库.especies.2023-05-15

..2023-05-15

..2023-05-15

..2023-05-15

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mee.2023-05-15

..2023-05-15

..2023-05-15

..2023-05-15

..2023-05-15

..2023-05-15

..2023-05-15

..2023-05-15

河南工人日报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