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媒体艺术是中国普通高等学校的一个本科专业,属于设计学类,修业年限为四年,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2012年9月,教育部将新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取代旧的数字媒体艺术和数字游戏设计两个专业,专业代码为130508。
数字媒体艺术主要研究设计学、艺术学、数字媒体、计算机技术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涉及造型艺术、艺术设计、交互设计、计算机语言、计算机图形学等,进行虚拟场景、角色动画、游戏CG等的设计。毕业后造型设计、虚拟场景设计等工作。
专业发展
数字媒体艺术可大致可以分为几个时期:50-60年代,计算机艺术的启蒙时代;70年代,计算机艺术的探索时代;80年代,数字媒体艺术的兴起和蓬勃发展时代;90年代,数字媒体艺术的繁荣时期。现在数字媒体艺术的多元化深入时期,其“多元化”在于期独特的跨媒体表现形式和艺术风格多样性和个性化。“深入”则意味着技术与艺术创新有着更广阔的表现空间,也体现媒体和网络艺术新形式美学的新一轮探索。
在综合科技发展的时代下,数字媒体的形成是时代的推进。这是一个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概论的综合性学科,集中体现了"科学、艺术和人文"的理念。这一术语中的数字反映其科技基础,媒体强调其立足于传媒行业,艺术则明确其所针对的是艺术作品创作和数字产品的艺术设计等应用领域。
2002年中国传媒大学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批准开设,是中国国内第一个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正式批准的本科教育专业。2012年9月1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等文件的通知,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取代旧的数字媒体艺术和数字游戏设计两个专业,专业代码为130508。
培养标准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强烈的责任意识、科学的理性精神、领先的审美判断、系统的专业知识,掌握相应的设计思维、表达、沟通和管理技能,能从事设计研发、推动专业发展、承担设计教育、相关研究工作,具备自主创业能力,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艺术设计专门人才,以及适应国家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多种需要的复合型应用人才。
知识要求
该专业学生在学习数理、英语、计算机等基础课程的同时,还需具有良好的科学素 养和美术修养,既懂技术又懂艺术,能利用计算机等新的媒体设计工具进行艺术作品的设计和创 作,能综合运用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数字信号处理技术进行数字媒体设计。
同时还有以下要求:
1.在素质结构方面,要求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品质,以及法制意识、诚信意 识、团体合作意识;在文化素质上具有较好的中国传统文化素养、文学艺术修养,并具有现代意 识、人际交往意识;身心健康。
2.在知识结构方面,要求除本专业确定的学科基础知识和专业能力外,同时具有一定的外 语、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应用、文献检索、论文写作等方面的工具性知识;以及文学艺术、历史、哲 学、社会主义道德、心理学等方面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相关计算机专业方向领域内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2.掌握相关数字媒体专业方向领域内的设计方法和有关技术;
3.具备摄影摄像相关专业方向领域的知识和基本操作能力;
4.熟悉数字媒体设计专业方向领域内的相关方针、政策和法规;
5.了解相关数字媒体设计专业方向领域的前景、需求和发展动态;
6.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具有一定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以上信息参考资料来自
课程体系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课程体系属于设计学大类本科专业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主要由通识教育、基础教育和专业教育三类课程组成。通识教育课程主要包含思想政治理论、相关的人文社会科学类、理工类以及艺术、体育、科技、外语和计算机知识等课程;基础教育课程为各设计类专业通用的公共专业基础课程,主要由基础理论教学和基础实践教学两部分课程构成;专业教育课程为专业知识传授及能力训练课程,由专业必修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组成。
课程设置
参考资料
实践教学
本专业开展的实践教学类型包括专业类实验(工作室、实验室)课程、专业类社会实践、专业类实训、专业类实习以及毕业设计(创作)与毕业论文(设计报告)等内容。主要重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高度结合,强调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的适当配比;推进学校教学与社会教学的深度融合;实践类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实践教学环节一般在指导教师指导下进行,整体要求上,需要符合人才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但在具体内容上,学校可以结合自身特色和实际情况进行安排。
毕业写作
毕业设计(创作)、毕业论文(设计报告)是设计学类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环节,学生应在此环节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理论联系实际,独立分析、解决问题,在完成毕业环节的过程中得到从事本专业设计和科研工作的基本能力训练。选题须立足于专业前沿,理论联系实际,尽可能选择与生产、生活、科研、教育相关的研究性命题,有一定的创新性,鼓励与企业机构合作,鼓励选择实际的设计问题,考虑社会关注热点。选题过程中应对相关领域的学术背景进行充分了解,掌提合题基本资料、熟悉前人研究成果、知晓相关理论与研究方法;能够明确选题的研究范睛与创新意义:选题应经指导教师同意,并通过一定的论证过程最终确定。
发展方向
深造方向
与部分高校提供本硕连贯培养体系,学生可赴国内外顶尖院校(如皇家艺术学院、香港城市大学等)继续攻读相关专业。
就业方向
毕业后可在动漫、游戏类企业从事造型设计、虚拟场景设计、动画设计、CG设计、网页设计;在影视、广告类企业从事广告设计、多媒体设计等;也可报考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沈阳铁路公安局、外观设计审查部等国家公务员单位。
师资队伍
教师规模与结构
该专业的师资队伍,应根据专业的学科内涵、培养目标、学生人数、课程设置和授课时数等需要确定。各专业的专任教师一般不少于10名,另可根据专业需要从社会聘请一定数量的主讲教师。生师比应控制在11:1~20:1。各专业专任教师的知识范围应覆盖专业知识体系所含的知识领域,一般应具有硕士以上学位;职称结构合理,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比例不低于30%;其中至少应有正高级职称者1名,副高级职称者2名;年龄结构合理,30~55岁的专任教师不少于总数的2/3;稳定的教学管理人员不少于2人;鼓励设计行业知名专家、企业研发部门专业人士参与教学。
教师背景与水平
设计学类各专业专任教师要求具备相关的专业学习或专业背景,有较为扎实的专业基础能力和实践经验,并具备相应的教育教学条件。各专业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应精心设计课程、准备计划、组织教学;应以问题意识为先导,理论联系实际,指导并帮助学生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应与学生积极互动,教学相长,处理好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关系。
教学条件
教学设施与经费
专业所在高校的基本办学条件,须达到教育部公布的指标要求。首先,各高校应保证设计学专业教学中丰富的信息资源条件,学校图书馆和院系资料室除保有一定数量的、可覆盖设计学各专业知识体系的图书、期刊、文献、影像资料外,每年还应增置一定数量的国内外设计专业数据信息库以供在教学中查询使用;其次,各高校应具备基本的教学空间、办公场所和教学设备,能满足学科建设、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的需要。教学场地应保证正常教学秩序,生均面积不小于2平方米,并配备必要的互联网、计算机终端、影像文献录制、储存、打印、播放等各种设备;最后,各高校应努力创造条件,建设实践教学平台,并配置需要的设备,以满足教学和科研的需要。根据不同专业领域实践性教学内涵的特点;此外新设设计学类专业,开办经费不低于350万元(或教育部规定的金额;不包括固定资产),每年的正常教学经费不低于75万元(或教育部规定的金额);并制订计划,每年按一定比例增加,用于教学师资培训、设备更新和展示条件的改善,以及组织学科带头人、行业企业优秀人才联合编写具有科学性、先进性、适用性的创新创业教育教材等。
质量保障体系
质量保障目标
对专业定位、办学思路、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管理评审、教学评估、公众监督,以及教学质量监控机构、责任人及职责等予以明确规定,建立起对教务运行、教学过程、教学经费、设施建设、教学改革与研究、教学计划修订、实践教学改革等全方位、分层次的质量管理体系。定期进行全面的教学质量检查与评估。
质量保障规范与监控
充分发挥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作用。建立日常管理、定点管理和定期管理相结合的三级管理机制。
日常管理:由院长(系主任)负责对执行本科教学质量保证项目的情况进行日常管理。
定点管理:由专门的质量管理组织或个人对教学质量控制点进行定点管理。实施定点管理的组织有教学指导委员会、督导组等,个人则有教师、学生、学生家长、用人单位代表等。
定期管理:由学校和学院组织定期的管理评审、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专业评估(认证)、专项评估等工作。
以上信息参考资料来自
培养模式
“2.5+0.5+1”培养模式
该培养模式前两年半在校进行课程学习,课程内容设置注重实践,第6学期在校进行实践性课程的集中拉通式训练,最后一学年开展企业实习实训并完成毕业设计。
实践实训“引入与输出”模式
利用学校前几年专业建设期间在数字游戏、虚拟仿真及影视行业所建立的“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结合数字媒体产业生产实际,采取引入企业导师和项目,集中于前三年的专业基础课程和实践性课程中,实行课内实践实训;同时采取输送该专业指导教师和学生集中于第四学年到企业实习实训的方式,开展校企双方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
“教学实验室一实训实验室一企业生产实践”一体化模式
该模式的基本思路是使大一、大二学生能在“教学实验室”中将基础知识与理论通过验证性实验完成单元实训,之后于大三下期转入“实训实验室”完成基于项目的综合实训,获得技能进阶,之后再输出到“企业生产实践”。
本地优势资源与校外实习基地联合
高校充分利用本地区的资源优势,打造不同区域不同特色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和产业链,为高校实践教学和实习基地建设联合进行人才培养,提供发展空间和合作平台。与校外基地实现联合,与其签订协议,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定期派工作能力较强的专业教师到实习基地与基地设计师、工程技术人员交流,共同指导学生。这种合作,既能把高校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又能把学生的创造力转化为专业实践能力,即形成常说的“产学研”关系,高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技术研发、资源共享、生产营销等多领域互惠互利,同时又促进国家数字媒体艺术产业发展。
数据统计
截至2024年12月,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为28000-30000人,全国开设此专业的高校共409所。
开设院校
参考资料
专业排名
2025年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评级A+的学校共有8所,评级为A的学校共有34所,其中8所A+高校的专业排名依次为:
艾瑞深2025中国大学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排名(研究型),A++档次的学校3所,A+档次的学校9所,A+及以上的学校排名依次为:
中国科学教育评价网2025-2026年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排名中的中国大学本科教育专业排行榜中等级5★+的学校4所,等级5★的学校15所,其中等级5★及以上的学校的排名依次为:
参考资料数字媒体艺术-开设院校.阳光高考.2023-05-16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概述.中国教育在线.2023-05-16
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 设置管理规定》等文件的通知.教育部门户网站.2023-05-16
数字媒体艺术发展史.厦门华厦学院-图书馆.2023-04-30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下册).中国传媒大学.2023-05-16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介绍.南华大学-设计艺术学院.2025-06-22
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 2023年度考试录用公务员专题.国家公务员局2018年度考试录用公务员专题网站.2023-05-10
统计信息 .阳光高考.2025-06-22
2025中国大学专业排名.软科.2025-06-22
校友会2025中国大学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排名(研究型),中国传媒大学第一.艾瑞深.2025-06-22
2025-2026年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排名_中国大学本科教育专业排行榜.中国科教评价网.2025-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