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应辰(1928年8月30日-2016年12月18日),保定市人,水道与港口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河海大学双聘院士,博士生导师。
梁应辰195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52年至1953年在天津塘沽交通部新港工程局负责勘探和土工试验工作;1954至1958年在苏联敖德萨海运工程学院作研究生,研究波浪和海港码头结构;1958年毕业回到中国。历任原中交水运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业务室副主任、主任、副院长、院长;交通部三峡大坝航运领导小组副组长兼办公室主任、顾问,交通部技术顾问、部专家委员会成员;武汉大学和清华大学水利水电工程系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等职。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于2016年12月1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
梁应辰长期从事水运工程的规划、设计和技术管理工作,组织领导并直接参加了葛洲坝工程通航建筑物设计;主持或参加过近20个大中型海港、河港设计、审查工作。在三峡工程技术设计审查工作中担任升船机专家组组长和永久船闸专家组副组长,负责工程通航建筑物的论证、设计、审查工作,对坝址选择、船闸总体设计、泥沙淤积和通航水流条件、水工结构及输水系统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1991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津贴。编著了《长江三峡、葛洲坝水利枢纽通航建筑物总体布置研究》《全国内河主要港口图集》《三峡工程技术设计审查总结永久船闸专题》等著作。
生平
早年经历
1928年8月30日,梁应辰出生于保定市农村。父亲是一个保定师范未毕业的学生。梁应辰在七村联合小学校读到四年级。因日本侵华,逃难三年,1940年得以重新回课堂。1942年,考入中学。1945年,学校当局要初中毕业班到井陉煤矿去,为日本鬼子干活,梁应辰不辞返乡,躲了两个月,初中毕业拿不到文凭。
1948年,梁应辰参加了包括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原北洋大学)等10所大学的招生考试,全部通过,最后选择进入清华园的土木系水利组就读。
由于国家建设的迫切需要,1952年2月,梁应辰从清华大学提前半年毕业,被分配至天津塘沽新港。两年后,技术拔尖的梁应辰又被国家选派到苏联敖德萨海运工程学院攻读研究生。经过半年多留苏预备班的俄文学习,梁应辰作为海港专业研究生,前一年半在港口和水道教研室,研究方向搞波浪。因导师去世,转攻海工结构。学习期间,为增加实践经验和阅历,他走遍了黑海沿岸的港口。
工作经历
1958年,梁应辰回到中国后,协助设计了塘沽新港三码头。三年后,梁应辰被国家派到越南,用两年时间为越南援建了一家氮肥厂专用煤码头,获越南总理府颁发的二级红旗劳动勋章。
20世纪70年代初,国家开始研究葛洲坝项目。梁应辰和数位水利专家受到周恩来总理的接见。葛洲坝地区的水工环境和条件确实给了梁应辰一个下马威。因为当他和同行看海图时,有一件事竟是那样匪夷所思,长江在葛洲坝段的标高还有负值——海图显示长江最低的地方比地平线低了40多米。经过多次实地考察,才明白,是江水太湍急。经年累月的不断冲刷,河床被冲出深坑。长江中这种深坑形成的反坡非常多,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产生冲击力极强的“泡”。水流向上,强度大的有害泡将会对行船安全产生很大的破坏力,几百吨甚至上千吨的船队遇到有害的泡之后,两三分钟内就会上演“断缆、翻船等一系列”惊险惨剧。这让梁应辰在今后的水利工程实践中,更增添了敬畏。因为每条江河都不一样。
1991年,梁应辰调到了交通部三峡办公室。1994年2月,梁应辰被三峡集团聘为技术设计审查升船机专家组组长、船闸专家组副组长,参与三峡工程设计。1994年5月,梁应辰被选聘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两年后,他被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任命为三峡工程质量检查专家组成员。
此后五年多,三峡工程工地经常看到他精神铄的身影。期间,他与全体专家和设计单位竭尽全力共同解决了特大规模船闸总体设计、超高水头船闸输水、与高陡边坡岩体共同作用的大型衬砌式船闸结构、五级船闸监控系统等重大难题。数十年的水利实践与探索,使梁应辰逐渐成为中国水利界泰斗。1999年11月任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委员。
晚年生活
2001年,梁应辰被聘为河海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2003年6月16日,三峡双线连续5级船闸的试通航。2013年年底,梁应辰接到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关于委托开展三峡工程建设第三方独立评估工作的函”,出任项目评估组专家、航运交通组专家。2014年1月,他带病参加三峡工程建设第三方独立评估筹备会。
逝世
2016年12月18日,梁应辰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逝世前夕,病榻上的梁应辰,依然不忘对三峡大坝第三方独立评估,并交待子女,身后把骨灰洒在天津市的海河。
主要成就
梁应辰从事水运工程的规划、设计和技术管理工作,领导并直接参加葛洲坝工程通航建筑物设计,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在三峡工程技术设计审查工作中担任升船机专家组组长和永久船闸专家组副组长;主持或参加过近20个大中型海港、河港设计、审查工作。在葛洲坝工程通航建筑物设计和三峡工程各个阶段有关航道工作中的技术攻关、科学论证、重大关键技术问题的解决都做出了贡献。
梁应辰对中国的建设提出自己的看法,认为西部大开发从内河航运角度看,主要是大西南,大西南应充分利用内河航运出海;提出连云港市要做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行者。
学术交流
任职情况
主要论著
梁应辰先后表多篇论文,参与编写了《长江三峡、葛洲坝水利枢纽通航建筑物总体布置研究》《全国内河主要港口图集》《三峡工程技术设计审查总结永久船闸专题》等著作。论文摘录如下:
荣誉与获奖
荣誉
获奖
评价
“梁应辰热爱祖国、治学严谨、品德高尚、严于律己,具有崇高的科学精神和人格魅力;他敬业奉献、作风务实、追求真理、勇于创新,是中国工程科技界的楷模和学习的榜样。他的业绩和精神将永远铭刻于中国重大工程史册。”(中国工程院评)
参考资料
院士馆 梁应辰.中国工程院院士馆.2023-05-07
简介.中国科学家博物馆.2023-05-07
中国工程院院士梁应辰逝世 享年88岁.科学网.2023-05-09
梁应辰.中国工程院.2023-05-07
Yingchen Liang.AMiner.2023-05-07
梁应辰:与水利结下不解之缘.中国科学家博物馆.2023-06-16
梁应辰、周君亮院士受聘河海大学.河海大学.2023-05-07
怀念师友:中国工程院院士梁应辰逝世.清华校友总会.2023-05-09
梁应辰:连云港要做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行者.中国科学家博物馆.2023-05-13
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学科发展研讨会在清华大学召开.中国工程院.2023-05-13
2020年后的上海海洋新城和深水新港高层论坛.中国工程院.2023-05-13
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海西经济区(闽江、九龙江等流域)生态环境安全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成果讨论会在石家庄召开.中国工程院.2023-05-13
第145场中国工程科技论坛——测绘地理信息发展论坛在北京举办.中国工程院.2023-05-13
第六届中国西部科技进步与经济社会发展专家论坛学术研讨会在贵阳召开.中国工程院.2023-05-13
2007重大水利水电科技前沿院士论坛暨首届中国水利博士论坛在宁举行.中国工程院.2023-05-13
“新世纪水利工程科技前沿(院士)论坛”在天津召开.中国工程院.2023-05-13
沈国舫副院长率队参加浙江发展海洋经济院士行暨研讨会.中国工程院.2023-05-13
“我国综合交通运输发展战略”工程科技论坛在西安举办(第32场).中国工程院.2023-05-13
重点学科.重庆交通大学.2023-05-09
中国工程院院士梁应辰畅谈三峡.中国科学家博物馆.2023-05-13
水运工程建设专家证书.中国科学家博物馆.2023-05-07
何梁何利基金科学技术奖学科(专业)组评审委员聘书.中国科学家博物馆.2023-05-07
我所参与的建港论证工作.中国科学家博物馆.2023-05-07
进一步搞好三峡工程航运建设 为长江干线运输畅通服务.中国科学家博物馆.2023-05-07
开发大西南,振兴内河航运,兼论渠化工程与高水头通航建筑物技术.中国科学家博物馆.2023-05-07
超前规划 当好先行 为珠江流域经济发展服好务.中国科学家博物馆.2023-05-07
开发大西南,充分发挥内河航运先行官作用.中国科学家博物馆.2023-05-07
建好三峡工程,开发大西南.中国科学家博物馆.2023-05-07
大力协同,保证质量,建成一流的永久船闸工程.中国科学家博物馆.2023-05-07
三峡工程通航建筑物.中国科学家博物馆.2023-05-07
三峡工程建设与长江航运.中国科学家博物馆.2023-05-07
长江葛洲坝水利枢纽船闸规划设计.中国科学家博物馆.2023-05-07
DESIGNOFNAVIGATIONLOCKSOFGEZHOUBAHYDRAULICPROJECT.中国科学家博物馆.2023-05-07
葛洲坝水利枢纽通航建筑物设计.中国科学家博物馆.2023-05-07
中国工程院院士证书.中国科学家博物馆.2023-05-07
越南总理府二级红旗劳动勋章.中国科学家博物馆.2023-05-07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证书.中国科学家博物馆.2023-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