窥基(632年—682年)俗姓尉迟,字洪道,别名大乘基、慈恩大师、百部疏主灵基、乘基、大乘基、基师,其著作自题名“基”或“大乘基”,宋代以后始称窥基。
窥基出生于将门之家,祖父尉迟懿是宁国公,父亲尉迟敬宗是江油市开国公,母亲河东裴氏在他九岁时去世。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他十七岁时,唐僧度他出家。出家后在长安大慈恩寺系统学习佛教三藏五明,因此人称“慈恩大师”。显庆元年(公元656年)参加译经,直到麟德元年(公元664年)玄奘在玉华宫遗址圆寂,窥基随师受业长达7年。咸亨四年(公元673年),窥基开辟了五台山道场,永淳元年(公元682年)十一月十三日在慈恩寺译经院圆寂。
窥基的思想包括四重二谛论、五种姓说、五重唯识观。他是法相宗的实际创始人,为法相宗的弘扬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他独创了揉合译的译经方式,使得译经更加便于理解。他一生著作甚多,曾有“百本疏主”佳誉。其中,《唯识述记》《无垢称经疏》等书,都是佛教思想史上的重要作品。
生平
窥基,生于贞观六年(公元632年)据记载,窥基的戒名是大乘基,俗字为洪道,姓氏为尉迟。他的家族出自鲜卑族的尉迟部落,祖籍位于今天的山西省朔州市善阳。在唐朝时期,窥基曾在长安(今天的西安)居住。他的祖父尉迟懿曾在隋朝时期担任过代州西镇将。而父亲则是天宝左金吾将军、松州都督尉迟宗,兼江由县开国公,他的伯父则是尉迟敬德。据记载,他在九岁时丧母。
贞观二十一年(公元647年),窥基当时15岁,遇到了唐僧,他见窥基眉清目秀,博学广谋,举止大方,才思机敏,希望收其为弟子。经过与窥基的父亲尉迟宗沟通后,玄奘得到了许可,正式收窥基为徒弟,也有记载是奉敕为玄奘弟子。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窥基17岁时,正式剃度出家。初期,他居住在弘福寺,进行学习和修行。不久之后,他跟随师傅玄奘前往了大慈恩寺,系统学习佛教三藏五明。永徽五年(公元654年),诏命度窥基为大僧,习梵书梵文。两年后即能参加译经,跟玄奘在慈恩寺、西明寺等地译经和授业。麟德元年(公元664年),唐僧因病身故,窥基于大慈恩寺专事撰述。咸亨四年(公元673年),窥基开辟了五台山道场。永淳元年(公元682年),于大慈恩寺译经院逝世,时年51岁,葬于樊村北渠。太和三年(公元829年)七月造塔,葬于玄奘塔之右前侧。
思想
四重二谛论
窥基为了让众生修行证果,转识成智,提出了四重二谛论,众生要经历资粮位、加行位、见道位、修习位、究竟位的五个修证才能实现转依,而四重二谛论中展示了这个过程。窥基结合了《成唯识论》中四种胜义谛,《瑜伽师地论》《显扬圣教论》中四种世俗、非安立真实的说法,形成了汉传唯识宗的四重二谛。其中《成唯识论》中的四种胜义谛是在解释胜义无性的性质时提出的,包括一世间胜义,即蕴、处、界,是用以分析、了解尘世的万法,知晓诸法无我的道理;二道理胜义,即苦集灭道四谛,是说明一切皆苦及追求灭除这些苦的道理;三证得胜义,即人空和法空所显示出的真如;四胜义胜义谛,即唯一的最为真实的诸法实相。
窥基依世俗、胜义二谛有无、事理、浅深、诠旨等义的分别,把它划分为四重,其中世俗谛四重是,一、世间世俗谛,即房屋、瓶罐、人我、有情等无实体之法,二、道理世俗谛,即分析了解诸法内涵、归类、差别的道理,三、证得世俗谛,即为证得二空真如所安立的四果(预流、一来、不还、阿罗汉)、四、胜义世俗谛,即圣者内证而假名安立的二空真如。胜义谛四重是:一、世间胜义谛,即有体有用,而非有名无实的蕴、处、界;二、道理胜义谛,即为超越前二重,依证修差别而安立的;三、证得胜义谛,即依托言诠的二空真如,为“依门显实谛”;四、胜义胜义谛,即超越言诠,由无分别智自内证知,非可安立的一真法界,为“废诠谈旨谛”。
四重世俗、四重胜义,两两相对,成为四重二谛,四重二谛内部关系如下图所示,世间世俗谛与世间胜义谛成“名事二谛”;道理世俗谛与道理胜义谛成“事理二谛”;证得世俗谛与证得胜义谛成“浅深二谛”;胜义世俗谛与胜义胜义谛成“诠旨二谛”。
五种姓说
五种姓理论是唯识宗的重要组成部分,源自印度瑜伽行派,是唐僧在印度求法时习得,后由弟子窥基弘扬,但“五种姓说”具有阶级性,与中国所提倡的平等观念不符,窥基主张的“五种姓说”在中国很快衰落。五种姓说与印度的种姓说有关,在印度大乘佛教流行初期,印度中观学说的奠基人龙树原本主张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但有些提法却构成了后来五种姓说的雏形。五种姓是根据根据众生的慧根不同将其分为五类。五种姓包括,声闻乘姓、辟支佛乘姓、大日如来乘姓、不定乘姓、无姓,前三种姓人最终可以分别证得罗汉果、辟支佛果、佛果,第四种姓人在上述三种结果中去向不定,但最终必居其一,第五种姓不具佛性,永远不能成佛,第五种“无姓”又分为“时边”和“毕竟”两类,“时边”是指暂时无法达到涅境界的人,具体分为四类,一、一向行恶行;二、普断诸善法;三、无禅定分善根;四、善根不具足。“毕竟”是指没有机缘达到涅槃境界的人。
五重唯识观
五重唯识观又称五重唯识,是从五个层次来观一切法,是观想“唯识”之理的五个层次或五重观法,第一观是总观, 是以唯识学理论从整体上对佛教修行的原理和方法加以说明,其余四观是别观,是具体的唯识观行理论和方法。包括遣虚存实识、舍滥留存识、摄末归本识、隐劣显胜识、遣相证性识。
一、遣虚存实识,“遣”释义为遮遣, 意思是否定,“存”释义为诠表, 意思是肯定,要通过观唯识三自性来遮诠,唯识三自性包括遍计所执自性、依他起自性和圆成实自性,遍计所执自性是指以主观的情见来认识对待事物,产生的“实我”“实法”“种种物”都是虚妄的,依他起自性中的“他”是指事物本身以外的其他事物,意思是没有绝缘不变的事物,所有事物都是由其他缘配合而成的,圆成实自性即真理是永恒不变的。
二、舍滥留存识即舍弃心外之境,留下相分之内境,这重唯识观目的在于破众生对于外境的执著并且观自心求禅定即舍外境而修内心;三、摄末归本识,此一重唯识观则是舍心识的认识作用——相、见二分,而归于相、见二分之根本,“末”是指用者,分为主观认识的作用“相分”和客观认识的对象“见分”,“本”是指体者,本末如同体用,两者不可分割;四、隐劣显胜识即隐劣的“心所”彰显优胜的“心王”,“心所”是指情与意,“心王”是指“知”即理智,释义为重视理智,不要被情与意操纵;五、遣相证性识,即遣去依他起之相用,从我、法二空来显见一切事相之本性“相”狭义的指识之自体,广义的指依他起之一切法,“性”指圆成实之真如,此为一切法之本“性”。
境行果
大乘佛教以一切法为对境,以般若观照为行,达至佛果。此思想来源于唯识的《解深密经》,窥基以“唯识境”、“唯识行”、“唯识果”三方面概括唯识宗教义,主要体现在他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幽赞》中。境,主要体现在三性,即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窥基用三性三无性来解释般若空义,三性是唯识宗基本教义,空义是般若基本教义,窥基将两者会通,展现唯识的面貌,一遍计所执性,这是指是众生因为普遍假有幻有而执着于世间万事,二依他起性,此指万事万物因缘而生因缘而灭,无法独自存在,三圆成实性,此指是破除我执与法执彰显真理,是破除去遍计所执性和破依他起性所得到的;行,主要体现窥基的四重二谛、五重唯识等思想;果,主要是分为有漏和无漏,有漏和无漏与大乘佛教的“种子”说法有关,“种子”是大乘唯识学重要术语之一,即能生一切有漏、无漏、有为诸法的功能者,但种子并非客体,而是一种精神作用,能产生诸现象称为有漏种子,有漏种子会产生善、恶、无记等性质的现行果,能生菩提之因者,称为无漏种子,无漏种子所生的果都属于善的性质。
著述
窥基的个人著述共有八部,其中《西方要诀释疑通规》经日本学者境野黄洋考证为伪作。
译注
玄奘译窥基笔受
窥基在长安(今西安市)随玄奘译经19年,玄奘译窥基笔受的著作共计六部19卷。其中《成唯识论》是中国佛教传译瑜伽学一本十支中的最主要的一支,《成唯识论》融合了十家之言,解释了世亲所造《唯识三十论》的经论,属于集注性质。
佛经注疏
窥基的佛经注疏共二十二部48卷,其中《阿弥陀经疏》《阿弥陀经通赞疏》是否是窥基所作存在争议。《无垢称经疏》是目前仅存的对玄奘译《说无垢称经》的注疏,在《维摩诘经》解经史中具有独特地位。
论典注疏
窥基的论典注疏共有十八部。
传承
师承
窥基在17岁时正式成为唐僧的弟子,跟随玄奘学习佛法。玄奘(公元660-664年)俗姓陈,讳为,字玄奘。他在四兄弟中排行第四,其父名为慧英,他在13岁时跟着已出家的兄长长捷法师在净土寺削发为僧,少年时遍访国内佛学重镇,求教高僧大德,成为中原地区佛学的翘楚,在弘法中心成都市学习经论并成为比丘。
他认为中国的佛学水平和印度仍然存在差距,于是在26岁时只身西行学法,在当时世界佛学中心印度的那烂陀寺求学,历时十七年,他掌握了印度佛教中大小乘各种学说,成为公认的佛学大师,他用梵语撰写了一千六百颂的《制恶见论》来回应佛教内外对于大乘唯识学说的批评,并在戒日王举办的辩论大会中弘扬大乘佛教义理,这是从古自今,中国学者在世界学术舞台上最精彩的表现。唐僧婉拒了那烂陀寺的挽留,携带梵文佛教经论657部回到中国。玄奘回到中国后受到李世民的敬重,唐太宗曾劝他归俗助秉俗务,玄奘婉拒并表示自己愿意毕生行道,后在弘福寺设立了译场,开始了他翻译佛经、讲学著述的日子。
玄奘弟子众多,最著名的弟子有四人,即神防、嘉尚、普光、窥基,世称玄门四神足。玄奘一生译经不倦,与鸠摩罗什 、真谛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他本人的译典著作有《大般若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等,他还根据亲身经历,写出《大唐西域记》这部研究中古时期印度和中亚历史和地理的重要著作,他与弟子共译的佛典有75部、1335卷。公元664年正月初九去世,结束了他19年的译经生活,李治为此罢朝三日。公元669年,唐高宗将唐僧遗骨从白鹿原迁葬至樊川杜曲东南的少陵原畔,起塔供养并修建寺庙。
法嗣
窥基的弟子是慧沼,慧沼在窥基圆寂后继承了窥基的事业,促进了唯识宗的发展。慧沼又作惠沼、惠照,他的生卒年存在争议,一般认为是公元650-714年,他俗姓刘,讳玄,淄州今淄博市人,是法相唯识宗三祖之一。他刚出生母亲就去世了,父亲曾将他送往外祖父母家养育一年,在慧沼12岁时就有出家的想法,十五岁时,正值李旦降生,为庆生度僧的情况下正式得度出家。咸亨三年(公元672年)慧沼来到大慈恩寺跟随窥基、普光学习,窥基、普光去世后,慧沼游行诸郡,讲经二十余年,晚年又在义净译场任证义大德。
慧沼的著述甚多,包括《成唯识论了义灯》十四卷、《金光明最胜王经疏》十卷、《法华玄赞义决》一卷等著作,他主要参与了《大宝积经》的翻译,在勘定证义时融入了唯识宗的思想,后来又作《唯识了义灯》来阐述玄奘、窥基的思想,辩驳圆测的异议。慧沼的弟子众多,其中智周最为知名,智周在慧沼被征召进入义净译场后就独立弘法,是慧沼法脉传承者。
宗派
唯识宗的经论最初是由唐僧从印度引入国内,窥基提出以合译的方式对《唯识三十颂》进行注疏,最终形成了影响深远的名著《成唯识论》,窥基也就成为唯识宗的实际创始人,他使唯识宗在受政治因素的影响下仍然得到一定的发展,在窥基的弟子慧沼继承唯识宗时,唯识宗唯识宗已经有衰败之势,到慧沼的弟子智周之后,唯识宗就彻底没落了。唯识宗衰落的原因众多,主要是由于法相唯识教义精深,名相繁多,再加上使用因明逻辑推证,使得唯识宗学很难在大众中得以普及和推广,且唯识宗主张的五种姓说具有阶级性,与中国传统文化平等观不符合,唯识宗的转依革新说,具有否定现实的意味,与当时的封建统治不协调,唯识宗注重理论对具体的修行实践并没有特别注重,没有提供给民众可操作的具体修行法门。后来唯识学代替了唯识宗继续发展,唯识学在明代用以纠偏禅的修行,具有实用性,且在提高本宗影响力和应对外来宗教中发挥一定作用,因此在晚明时期复兴起来。
贡献和影响
揉合译
唐僧计划分别翻译在印度搜集的十大家对《唯识三十颂》的注释,单独成卷。窥基认为各家对唯识论的注解有不同的特点,有些差异较大,若是分开注释,易导致专注一家之说,难以把握唯识论的全貌,会产生以偏概全的现象,因此他建议将十家注释揉合翻译为一部,然后参考各家之说,对原著作出正确的注疏。玄奘采纳了他的意见,以护法的注释为主,其余九家的疏义抉择组合,译成《成唯识论》10卷,这本书后成为中国唯识宗的根本圣典,对唯识宗的发展有重要影响。这种糅合译的方法类似于古籍《诸子集成》《楚辞集解》的办法,但在译经中却是首次出现。这种揉合译的译经方式是窥基独创的,在译经过程中取各家之所长,使得译经更加便于后人理解,也不会造成唯识论的观点歪曲,这种译经方式为后来佛教的译经工作开辟了新思路,使得佛教译经更加系统化。
创立唯识宗
唐僧西行求得许多唯识学经书,他一直醉心于译经,为唯识宗的创立提供了理论基础,被誉为开宗之祖,玄奘的弟子窥基正式创立了唯识宗。窥基为唯识宗的弘扬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他以唯识学为中心,翻译创作了大量著作,为宗派构建了理论体系,维护整个唯识思想体系,他的《成唯识论》是一部包含四部注释,总共有36卷的巨著,这部著作使唯识宗逐步走向兴盛,使得唯识宗教义逐渐体系化、系统化。窥基在玄奘圆寂后还培养了许多后人并积极推广唯识思想,他前往五台、太原市等地弘法传宗,后来又回到长安慈恩寺传其说法直至圆寂。唯识宗的许多主张丰富了佛教教义,弘扬了佛法,为佛教招收了更多的弟子,使佛教得到一定程度的弘扬与传播。
争议
九岁丁艰
窥基自述:“基风运单,九岁丁艰。”然而,这句话提到的“丁艰”,这是一个广义上指代父母双亡的术语。在学术界中,对该语句的确切含义存在很多争议。在崔正森看来,这个词代表着窥基母亲的去世,但他没有给出确凿的证据来支持这一说法。此外,杨维中的《中国唯识宗通史》明确表示,究竟是窥基父亲或母亲身故,缺乏确切资料可供考据。
注疏真伪
学术界对于《阿弥陀经疏》《阿弥陀经通赞疏》是否是窥基所作存在争议。日本学者境野黄洋与望月信亨等人认为这两本注疏并非窥基所作,而是唐末净土宗人假借窥基之名编撰,学者主要从信仰相悖、义理相悖、使用旧译三方面认为这两部注疏是伪作,这也是学术界的普遍观点,但后人也提出了不同观点,南京大学李雨兰博士认为从训学的角度,信仰相悖的观点不成立,义理相悖是由于对文章理解的差异,使用旧译是由于但是窥基是随缘讲座,因此与出家之初的《阿弥陀经疏》存在差异,而且窥基是在东行时所作,没有随身携带唐僧译本也是一个原因。
姓名
窥基法师的姓名“窥”字存在争议,佛学家汤用彤和吕澄在20世纪20至50年代就提出“窥”字是可能因为是宋人编撰、排版错误多出来的字,日本奈良法隆寺贯首佐伯良谦,也提出同样的说法。在初唐时期,在窥基自己的论述和后人所写的各种序跋中,其代称均不见“窥”字,作者名含有“窥”字的两部重要文献,即《大乘百法名门论解》和《阿弥陀经通赞疏》,前者是明末后补成文,后者真伪存疑,因此“窥”字是否是窥基的姓名存在争议,还有一种说法是“基”字要避讳李隆基的名字,而选用了与“基”字发音相似的“窥”字,在宋以后,随着双字名在民间的普及,“窥基”之名逐渐大行于世。
评价
宋代僧人赞宁在《高僧传》中对窥基的评价是:“奘苟无基,则何祖张其学,开天下之人眼目乎?二师立功与言,具不朽也。然则基也,鄂公犹子,奘师门生,所谓将家来为法将,千载一人而已。”他认为窥基继承弘扬了唐僧的思想,开天下之耳目,是千载年来少有的人才。
五代十国僧人大幻智晖法师在《校辩中边讹述序‘》中说“基公述记,博点奇趣,远参异言。幽言之义彰于微翰,讽味宣流被于未寐。丽藻炳然,纲纪易晓。”他称赞窥基的著作微言大义,言近旨远。
明代僧人释镇澄在《清凉山志·窥基法师传》中所说“法相大乘,至基大振。著论凡百部,时号‘百本论师’。”他评价窥基振兴了法相宗且著作甚多。
名言章句
世俗谛有,胜义谛空,究竟道中都无所有,此是空义,空者无故。——《无垢称经疏》
心若实有,有实罪者,即有情杂染。心性本空,罪者非有,故有情净。——《无垢称经疏》
虚妄分别有,于此二都无;此中唯有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幽赞》
如是诸世尊,种种缘譬喻,无数方便力,演说诸法相,又诸大圣主,知一切世间,天人群生类,深心之所欲,更以异方便,助显第一义。——《妙法莲华经玄赞》
先所有情生瞻部,成劫终满住劫初。 尔时人寿命无量,至十岁时减劫终。——《瑜伽论劫章颂》
余少人民不尽灭,怖灾造福增延命。子年倍父增八万,从彼减劫慈氏兴。——《瑜伽论劫章颂》
轶事典故
三车和尚
窥基最初不愿意出家,经过再三劝勉,他才同意,但是他向唐僧提出三个条件,分别是不断情欲、吃荤、过午能食,这些条件正是佛教徒应该禁止的,但玄奘为了收他为徒,就佯装答应了他,准备待他出家之后,再来教育。因此在窥基最初出家时,他出行常常用三辆马车,前车装载经书,自己坐在中车上,后车带着家妓、女仆、食物,因此被称为“三车和尚”,直到他去太原传法时,遇到一位老人,老人问他后车载的是什么人,他回答是家属,老人说他佛法学习的十分精妙,却携带家眷,实在是与所学不相符合,窥基听后十分羞愧,后来就独自出行了。
“慈恩”与“西明”之争
裘千仞和西明两派对于唯识学产生了显著的争议。在此次争议中,窥基所代表的大慈恩寺嫡系和圆测为核心的新罗系发生了冲突。这两个派系都是唯识学派的支持者,他们的争斗主要是关于不同观点的意见分歧。因为前者多数人来自大慈恩寺,后者则多数人来自西明寺,因此这场争斗被称为“慈恩”和“西明”之争。
新罗僧圆测(公元613—696年)和窥基关于唯识的观点不一致,圆测曾著《成唯识论疏》,批驳窥基的观点。窥基的弟子慧沼(公元650—714年)著《成唯识论了义灯》7卷,对圆测的论点进行不同看法的主张,书中“有释”即指圆测观点。圆测和窥基的不同观点在《成唯识论了义灯》和《因明入正理论义断》中有所记载。圆测的弟子有道证、胜庄等。道证于嗣圣元年(公元692年)回国,著有《成唯识论要集》14卷,坚持圆测观点,受到窥基弟子慧沼的严厉批评。
开始时,似乎是慈恩的势力占上风。由于玄奘辞世不久,他在太宗和高宗时期的影响力非常大,而窥基作为他的掌门弟子,因此也获得了很大的助力。这种情况导致圆测不得不前往五台山“静修”。然而随着武则天权柄的增长,情况开始更有利于圆测。
后世纪念
窥基塔位于西安市长安区兴教寺西侧慈恩塔院内,在玄奘塔西侧偏南的地方,为方形三层楼阁式实心砖塔,始建于唐永淳元年(公元682年),唐太和三年(公元829年)予以重修,才有了今天的规模形制。塔坐西朝东,通高6.76米,底层边长2.4米。塔身底层东面开辟了室,窥基塑像置于其中,窥基塔的西壁嵌有《大慈恩寺大法师基公塔铭并序》碑,塔的二层南壁镶嵌有“基师塔”砖铭,其余各面均为素面。塔顶攒尖合拢,上置宝瓶式塔刹。窥基塔在1961年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入选《世界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