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侗族大歌

侗族大歌是侗族多声部民间歌曲的统称,侗语称“嘎老”,“嘎”即歌,“老”有篇幅长大、人多声多和古老之意,总意为古老宏大的歌曲,是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和声的民间合唱形式,也是较具特色的中国民间音乐艺术。

侗族大歌起源可追潮至春秋战国时期,最早的文字记录是在宋代,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它以模仿鸟叫虫鸣、高山流水等自然之音为创作特色,具有较多的曲目,内容涵盖也较为广泛,有鼓楼大歌、声音大歌、叙事大歌、礼俗大歌、儿童大歌、戏曲大歌6大类型。其旋律优美,曲调多样,内容丰富,歌与词水乳交融,既有独唱,也有合唱,演唱时通常有几位领唱者,其他人分高低音共6个声部合唱,以“众低独高”;复调式多声部合唱为主,其多声思维、多声形态、合唱技艺、文化内涵等方面在中外民俗音乐中较为罕见。它有着特定的表演场合,在重大节日、贵宾到访时,人们全部聚集到村寨的鼓楼进行演唱,主要流行于湖南省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侗族聚居地区。

2006年,广西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贵州黎平县侗族大歌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08年,贵州省榕江县从江县侗族大歌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09年,侗族大歌被世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历史

相传侗族大歌最早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西汉学者刘向在《说苑》中记录了一首《越人歌》,就是对中国古代使用侗族语言记录的古老民俗音乐,其声韵和格调为侗族大歌的产生奠定了基础。由于侗族本身没有自己的文字,较多优秀的文化传统、生活习俗、社交礼仪等都是靠歌声传承下来。而关于侗族大歌最早的文字记录是在宋代,宋代诗人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记载:“至一二百人为曹,手相握而歌”,描述了仡伶(侗人自称)集体做客唱歌的情景,可见在宋代侗族大歌已有发展;明代时,邝露在《赤雅》中记载:“侗人善音乐,弹胡琴,吹六管,长歌闭目,顿首摇足”,描述了侗族人演唱大歌的情景,当时侗族大歌已在部分地区传播、流行,一直沿袭至今,主要的流传区域为广西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贵州黎平县榕江县从江县等侗族聚居地区。

主要分类

侗族大歌曲调优美,歌词押韵,多采用比兴手法,有着深刻的意蕴,其演唱的内容涵盖了劝教戒世、歌功颂德、叙古论今、人世起源、祖宗迁徒、创家立业、祭祀崇拜、婚姻爱情、生产劳作、赞美自然等方面,按照演唱的内容和音乐表现形式,可将其分为鼓楼大歌、声音大歌、叙事大歌、礼俗大歌、儿童大歌、戏曲大歌6大类;按照大歌的风格、旋律、内容、演唱方式、民间习惯可分为嘎索、嘎嘛、嘎想、嘎吉4大类;而学术界则将其分为男声大歌、女声大歌、童声大歌、混声大歌4大类。

特征

音乐特征

侗族大歌是与众不同的优美合唱音乐艺术,它包括两个以上的声部,其音乐旋律以分声部的支声型组织体为主,它音域不宽,是比较窄的人体自然音,音程的跳动也不大,和音多为大二度、大小三度、纯四纯五度,有时出现大六度、小七度,较少出现小二度和增减音程,这种“级进式”的进行是侗族民俗音乐中常见的现象。因为侗族语言的音调、音节、重音较为丰富,所以民歌的节奏节拍变化多样,混合拍子较多,连音和“弱起”的现象也较为常见,大多数是la调式,音域均在九度之内,按照旋律分析,侗族大歌中以612、123、235这三种音组使用的较多,曲调主要以五声音阶羽调式为主,这是人类最自然的声音音域,风格和谐婉柔,演唱者可长时间表演,观众则感觉不到乏味。

结构特征

侗族大歌每一种类的结构都有一套完整的侗语命名,结构层级为角、省、枚、高,角是最小的结构单位,即由若干角构成一省,若干省构成一枚,若干枚构成一高,即相对意义上完整的一首歌,也是构成各类大歌的最基本结构—“分节歌性质的多段连缀体”,其中以鼓楼大歌较为突出,其内容也较为丰富;传统的男女鼓楼对歌是以“枚”为单位进行的,一首完整的大歌每一枚的结构是基本固定的,开时有一个独立性段落,是整首大歌的序歌部分,侗语称为“干赛久”;若干结构相同的角构成中间部分,形成一个类似分节性质的多端连缀体;尾声部分一般在最后一角的“拉所”部分使用比较固定的寸词“干咧宁久”作为结尾,告知歌队本轮演唱即将结束,它与序歌部分形成首尾呼应的结构。在大歌的横向结构中,角与角、枚与枚之间用固定的虚词提示,角与角之间的“诶久”、枚与枚之间的尾声部分都是对异性歌队含有敬意的招呼,意味着一角或一首歌即将结束,并希望提醒对方歌队开始准备还歌。

曲调特征

侗族大歌主要以五声音阶羽调式为主,一首完整的大歌一般由三段至一百段构成,每一段曲目一般由歌头、歌身、歌尾三个部分组成,也有部分歌段没有歌尾,仅仅用延伸音取代,其中以鼓楼大歌段落较多、内容较丰富。

歌词特征

侗族大歌具有独特的语言和音乐特点,它的歌词结构较为特殊,多半都是长句歌,每首歌的句数必须是偶数,每句的音节数为奇数,少的有三个音节,多的有十个音节,由上句和下句组成一个单元,若干个单元便组成了一首歌;它有着较为特殊的押韵方式,不仅要求押正韵,而且还要求句中韵和和上下句之间的勾连韵;从音乐角度来看,它具有明确的声部区分,声部之间的关系是领唱与合唱的关系,通常有高声部和低声部这两个声部组成,也称为雄声和雌音。

表演形式

侗族大歌的演唱有多声部、无伴奏、无指挥的特点。低声部侗语称为“所纯”,由其他成员拉嗓子合唱,主要以唱la音为主,自然地协调声音,控制音量,使之与高声部平衡,并能熟练地轮流换气,使la的主长音持续绵延,从而使整个演唱优美和谐;高声部是在低声部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一种旋律,是一位或几位歌手在低声部旋律的基础上创造性的即兴变唱,演唱时,围绕低声部主旋律的节奏,在音程上加以变化,时而旋律分开,时而与主旋律一起同声齐唱;噪音的华彩段是演唱过程中的音乐高潮,较具特色,侗语称为“拉所”,演唱者运用侗族丰富多彩的衬词,并自由发挥着即兴创造的才能来演唱。

歌头通常由一人或两人来领唱;歌身则是由全体人员一起演唱,由低声部和高声部组成,主旋律通常在低声部,属于众唱,声音较大;歌尾通常由高声部和低声部组成,有时会出现三个声部,高声部由几组轮流领唱,短的仅一组领唱,长的分为3~5组领唱不等,低声部的主音常以羽调式6- -音进行,主要的元音是“呃”音,高音则任由歌唱者展现。

侗族大歌演唱以平稳的叙述结构为主,讲究节律,演唱时吐字的力度,讲究口腔和鼻腔的共鸣,其旋律音域不宽,但音调富于变化,常常在中低音区以较为紧促的节奏徘徊一阵之后,才在不经意间冲向音域的顶峰,让人感到亲切、敞亮、流连忘返。

文化价值

侗族本身是没有文字的,较多优秀的文化传统、生活习俗、社交礼仪等都是靠歌声传承下来的,其包罗万象的歌词被誉为“侗族文化的百科全书”, 同时歌词还保留了侗族古代诗歌体文学的特征以及精练、生动、形象的语言艺术,是侗族文化的缩影,人们以对歌形式演唱,形成了一个面对面的口头文化,也构成了基本的社会互动,成为联系不同辈分族人间的重要纽带。

作为一种在特殊地域、特殊人群中使用的民间歌种,大歌与地方文化和谐共生,表现出强烈的民族性、地方性和功能性特征。侗族大歌一是具有一定的教育功能。侗族人民的伦理道德、风土人情、生话经验等均靠歌词来记录和传承,唱歌不仅是侗族人民劳动生活的调剂,更是教育培养下一代的手段;二是具有一定的社交功能。侗族人民热情好客,在特定的时节里人们互相往来做客,用歌传情,人在对歌声中加强了相互的交往和了解,促进不同村寨间的团结互助,而且也为男女之间的联姻搭建鹊桥奠定了基础;三是具有一定的审美功能,大歌是侗族人民长期在特定的人文生态环境和自然生态环境中形成的一种民族文化,侗乡山清水秀的自然风光陶冶了人们的心灵,激发了人们创作灵感,产生了崇尚和谐美的审美心理,其歌词内容也以真和善为根本。

传承与保护

民间发展

侗族大歌在新中国成立前,侗族社会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一直处于一种封闭式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状态,教育观念也较为落后,大歌主要以口传心授的方式在民间流传。20世纪50年代后,音乐家肖家驹、郭可诹发现了侗族大歌,他们组织音乐工作者深入黎平县侗族族山区收集发掘、记录整理,才让侗族大歌由大山深处走向世界。

20世纪50年代初,贵州黎平侗族歌手吴培信代表侗族出访苏联,第一次将侗族大歌带出国门;1986年,侗族大歌代表团参加法国巴黎金秋中国艺术节交流活动,在巴黎市中心的国家级艺术剧院夏乐宫进行演出,第一次在世界舞台上展示了侗族音乐的魅力,扩大了侗族大歌的影响力,法国《世界报》为此专题报道;1994年、2001年黎平县侗族大歌队演唱的《蝉之歌》《布谷催春》等侗族民间歌曲,两度被搬上春节联欢晚会;2002年,黎平侗族大歌艺术团在北京音乐厅举办的“高原如歌——中国边远少数民族音乐寻根之旅”上进行专场演出;2002年,第二届“黎平·中国侗族鼓楼文化艺术节”开幕式上,2000多人同唱侗族族大歌的场面震撼人心,并举办了“中国音乐家学会第九届年会暨侗族大歌国际学术讨论会”;2010年,贵州黎平侗乡的19名青年男女,应维也纳春季世界音乐会的邀请参加演出,这是贵州侗族大歌首次亮相世界顶级音乐殿堂。

传承人

2012年,贵州黎平县侗族大歌国家级传承人吴品仙获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薪传奖”殊荣,他整理出1700多首侗族大歌,并熟练掌握其中800余首,无偿地教授男女老少学教唱侗歌,培养出弟子2000余人,多次到黔桂湘侗族聚居区演出,并将侗族大歌带出国门,参加艺术交流活动,先后到达20多个国家,让大众开始熟知这一音乐形式,她为侗族大歌的传承和推广做出了重大贡献;覃奶号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侗族大歌国家级传承人,是祖传侗族大歌第二代传人,1986年,她参加广西五省(区)民俗音乐比赛荣获二等奖,并被授予“歌师”称号,她经常在务农之余学习和传教侗族大歌,2001年至2003年期间,多次受广西桂林旅游局聘请担任侗族大歌教师,她完整地掌握了三江榕江河侗族大歌的传统唱法,具有较高代表性和影响力;除此之外,还有吴光祖、胡官美、贾福英、潘萨银花、吴仁和等国家级传承人

传承现状

侗族大歌的传承方式主要为亲子传承、师徒传承、自然传承,传承方式单一,而现在也面临着亲子传承方式断层、歌班解体、风俗活动日趋减少的危机;随着现代化进程的逐步加快,侗族大歌正面临着现代文化、外来文化、市场经济的全面冲击,大多数侗族青年喜爱流行音乐超过民族歌舞,不愿随老人学习传统歌舞,而拥有演唱技艺的老人也逐渐去世,造成参加传承空间减小,面临着后继无人、濒l临失传的尴尬境地,对它进行保护和传承已刻不容缓。

保护措施

2006年,广西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贵州黎平县的侗族大歌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08年,贵州省榕江县从江县侗族大歌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覃奶号吴光祖吴品仙、胡官美、贾福英、潘萨银花、吴仁和等被指定为国家级传承人;有广西柳州市群众艺术馆、三江侗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中心、黎平县文化馆、榕江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从江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等多个保护单位。

同时,在贵州黎平岩洞、从江小黄等地已建立侗族大歌保护试点基地;地方法制建设的逐步完善,回应着侗族大歌保护工作中不断出现的新情况;相关部门加大专项资金投入,建立完善的数据资源库和“侗族大歌生态博物馆”,实施“侗族大歌生态保护工程”,侗族大歌的传承、保护工作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与重视。

代表作品

侗族大歌的曲目较多,涵盖面较广,以模仿蝉鸣虫叫、溪水奔流等自然声音为主要内容的声音代表歌曲有《阳春二月》《蝉鸣枫树尖》《八月歌》;以抒发男女之间爱恋之情为主要内容的柔声代表歌曲有《当初》《做伴合心》;以劝教戒世为主要内容的伦理代表歌曲有《父母歌》《公婆歌》《单身歌》《懒汉歌》《尊敬老人》《教育青年》;以展示故事情节和人物对话为主要内容的叙事代表歌曲有《元董之歌》《美道之歌》《头人不好》《孔子之歌》等。

民间传说

相传在很久以前,有一群侗族青年在山间耕作,休息时大家互相说笑,他们的笑声感染了山上的虫鸟,顿时百鸟齐鸣,百虫齐唱,声音此起彼伏,青年们被这优美的声音给迷住了,静静的倾听,情不自禁的模仿着各种虫鸟的声音,有高音,有低音,不亦乐乎,在这样不断的模仿重复中,就产生了嘎吉约、嘎能勒、嘎念、嘎国朵、嘎杜谷能勒等模仿蝉鸣鸟叫的优美歌声,被外界称之为“人与自然的和声”。

参考资料

侗族大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2024-07-23

侗族大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2024-07-23

侗族大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4-07-23

侗族大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4-07-23

侗族大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4-07-23

..2023-03-25

..2023-03-25

..2023-05-09

..2023-05-09

侗族大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5-10

侗族大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5-10

..2023-05-09

..2023-05-09

..2023-05-09

侗族大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5-10

侗族大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5-10

侗族大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5-10

侗族大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5-10

..2023-06-18

..2023-03-25

..2023-05-09

..2023-05-10

..2023-05-10

..2023-06-18

..2023-06-18

..2023-06-18

..2023-05-09

..2023-05-09

..2023-05-10

..2023-05-10

..2023-06-18

..2023-06-18

..2023-05-09

..2023-05-09

..2023-05-10

..2023-05-09

..2023-05-10

..2023-05-09

..2023-05-09

..2023-05-10

..2023-05-09

吴品仙.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6-18

吴光祖.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6-18

胡官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6-18

贾福英.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6-18

吴仁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6-18

潘萨银花.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2023-06-18

..2023-05-10

..2023-05-10

..2023-05-10

河南工人日报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