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角属(Illicium L.)是木兰藤目(Austrobaileyales)五味子科(Schisandraceae)下的一类乔木或灌木,仅分布于北半球,大多数分布在亚洲东部、东南部的小行星3789、日本、印度、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等国家和地区,少数分布在墨西哥东部、古巴、海地和安的列斯群岛等北美洲东南部和中南美洲𩽾𩾌地区。截至2023年11月统计数据,八角属可分为黄八角亚属(Illicium subgen. Cymbostemon)和八角亚属(Illicium subgen. Illicium)2个亚属,40余种,其中,中国有27种,产于中国西南部、南部至东部。模式种为日本莽草(I. anisatum)。八角属大多数种更喜欢遮蔽阴凉处,但如果给予足够的水分,部分种亦可以忍受更多的阳光。八角属植物多喜水分充足、中性或酸性的壤土或沙土,常见于沿海、山地和山麓地带。
八角属植物为常绿乔木或灌木。全株无毛,有芳香气味;叶为单叶互生,常在小枝近顶端簇生;花两性,红色或黄色,少数白色,常单生,腋生或腋上生;聚合果由数至10余个蓇葖组成,单轮排列,呈星状,腹缝开裂。种子椭圆状或卵状,浅褐色或稻秆色,有光泽。
八角属植物富含芳香油,但目前对其芳香精油的提取应用多集中于八角(Illicium verum)一种。八角作为重要的经济种,其作为香料和食品加工材料在国际进出口贸易中为主产地经济发展产生了推动作用。八角属植物中仅有八角可食用,将其果实和种子荚干燥后可用作烹调味料,亦可加工制成五香粉,还可榨成茴香油作甜香酒、啤酒等的香味添加原料,八角茴香油还可用作雪茄、香皂、漱口水、牙膏、香水等国产日化品牌产品的工业加香剂以及食品生产中的抑菌成分。此外,八角属植物四季常青、树形优美、红花点缀,常用于园林绿化、作标本种植为树篱和种植于池塘和溪流边的自然或林地花园。八角属中的八角、大八角(Illicium majus)、小花八角(Illicium micranthum)等乔木种,木材淡红褐色至红褐色,纹理直,结构细,质轻软,有香气,因此可供细木工、家具、箱板等用材。而八角属植物中的八角、地枫皮(Illicium difengpi)和红花八角(Illicium dunnianum)可作为中草药,用于祛风、散消肿、止痛等。此外,八角属植物的毒性化学成分亦被用于小菜蛾、赤拟谷盗等农业害虫和仓储害虫的防治。
八角属中的一些植物因受到人类活动、生境丧失、过度放牧、森林砍伐、过度开发等影响,导致种群数量持续下降,截止2023年11月,八角属已有16个物种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中,其中西藏八角(Illicium griffithii)和Illicium hottense(暂无确切中文译名)被列为濒危物种(EN);厚皮香八角(Illicium ternstroemioides)、基纳巴卢八角(Illicium kinabaluensis)、墨西哥八角(Illicium mexicanum)和Illicium ekmanii(暂无确切中文译名)则被列为易危物种(VU);此外,八角属植物中的地枫皮被列为中国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
值得注意的是,八角属植物由于含有香精油细胞、粘质细胞和具分支的石细胞,常积聚有茴香素等有毒内酯,除了栽培和加工筛选的植物八角外,该属的其他野生种类常含有毒性。误食会出现呕吐、类似癫痫的抽搐口吐白沫、失去意识、瞳孔扩大和面部过度发紫等神经性中毒症状。
分类
命名来源
1759年,瑞典植物学家、分类学家卡尔?冯?林奈(Linnaeus)命名并发表了八角属“Illicium L.“,并首次记载了八角属内的第一个物种日本莽草,将其命名为“Illicium anisatum”。八角属的属名“Illicium”来目拉丁语“illlcere” ,意思是诱惑、吸引(allurel),表示八角属植物的果、枝、叶具有诱人的芬芳香气。
分类历史
1839年,根据植物花被形状,德国植物学家爱德华(Edouard Spach)将花被为圆形的黄八角(Illicium parviflorum Michx. ex Vent.)作为模式种划出一个新属八角茴香属(Cymbostemon Spach),将花被狭长圆形至披针形的植物保留至八角属内;同时在八角属内分出两组:一组是以日本莽草为模式种的新组八角组(Sect. Badiana Spach),一组是以佛州八角(Illicium floridanum Ellis)为模式种成立的组Sect. Euillicium Spach。
而1947年,史密斯(A. C. Smith)对爱德华的分类进行了反驳,重新将八角茴香属归入八角属内,以该类植物花被、花期等形态学特征为依据,建立八角茴香组Sect. Cymbostemon (Spach) A. C. Smith;同时将Sect. Euillicium Spach并入八角组中,以它们的花被片狭长圆形至舌状或披针形,在花期多少松散,内轮花被片薄而膜质为根据,保留八角组。同时他将八角组的系统位置排在八角茴香组之前,根据地理分布和外部形态特征将八角组分为13个种,根据心皮数目和雄蕊数目在八角茴香组记载了2个群,5个群下单位、29种和3变种。
1996年,刘玉壶和林祁根据中国的八角属植物,在八角属下设2个亚属:八角亚属(Subgen. Illicium)和圆被亚属(Subgen. Cymbostemon);而根据中脉位置,八角亚属则可设为凸脉组(Sect. Illicium)和凹脉组(Sect. Impressicosta)2组。2001年,林祁再次完善八角属分类,最终将八角属分为八角组(Sect. Illicium)和圆被组(Sect. Cymbostemon)两组。
截止2018年,根据多识植物百科的统计整理,八角属分为黄八角亚属(Subgen. Cymbostemon)和八角亚属(Subgen. Illicium),其中黄八角亚属中包含7个种,八角亚属下包含36个种。
下级分类
1 黄八角亚属 Illicium subgen. Cymbostemon (Spach) Y. W. Law & Q. Lin
佛州八角 Illicium floridanum Ellis
墨西哥八角 Illicium mexicanum A. C. Sm.
古巴八角 Illicium cubense A. C. Sm.
Illicium guajaibonense (Imkhan.) Judd & J. R. Abbott
Illicium ekmanii A. C. Sm.
Illicium hottense A. Guerrero, Judd & A. B. Morris
黄八角 Illicium parviflorum Michx. ex Vent.
2 八角亚属 Illicium subgen. Illicium (该亚属下属的种太多,因此仅例举了一部分。)
少药八角 Illicium oligandrum Merr. & Chun
小花八角 Illicium micranthum Dunn
地枫皮 Illicium difengpi K. I. B. & K. I. M. ex B. N. Chang
红茴香 Illicium henryi Diels
红毒茴 (莽草) Illicium lanceolatum A. C. Sm.
大八角 Illicium majus Hook. f. & Thomson
大屿八角 Illicium angustisepalum A. C. Sm.
日本莽草 Illicium anisatum L.
平滑叶八角 Illicium simonsii Maxim.
台湾八角 Illicium arborescens Hayata
八角 (八角茴香/广西八角) Illicium verum Hook. f.
匙叶八角 Illicium spathulatum Y. C. Wu
红花八角 Illicium dunnianum Tutcher
平滑叶八角 (平滑八角/花叶八角) Illicium leiophyllum A. C. Sm.
厚皮香八角 Illicium ternstroemioides A. C. Sm.
短柱八角 Illicium brevistylum A. C. Sm.
中缅八角 Illicium burmanicum E. H. Wilson
西藏八角 Illicium griffithii Hook. f. & Thomson
假地枫皮 Illicium jiadifengpi B. N. Chang
大花八角 Illicium macranthum A. C. Sm.
形态特征
常绿乔木或灌木。
茎
八角属植物全株无毛,具油细胞及粘液细胞,有芳香气味,常有顶芽,芽鳞覆瓦状排列,通常早落。
叶
八角属植物的叶为单叶,互生,常在小枝近顶端簇生,有时假轮生或近对生,革质或纸质,全缘,边缘稍外卷,具羽状脉,中脉在叶上面常凹下,在下面凸起或平坦,有叶柄,无托叶。
花
八角属植物的花芽卵状或球状;花两性,红色或黄色,少数白色;常单生,有时2-5朵簇生,腋生或腋上生,有时近顶生,通常在小枝枝梢花较多,很少成小的复团伞花序生于老枝或树干上;花梗有时具小苞片1一数枚;萼片和花瓣通常无明显区别,花被片7-33枚,很少为39-55枚,分离,常有腺点,常成数轮,覆瓦状排列,最外的花被片较小,有时为小苞片状,内面的较大,舌状而膜质,或为卵形至近圆形而稍肉质,最内面的花被片常变小;雄蕊多枚至4枚,数轮至1轮,直立,花丝舌状或近圆柱状,花药4药囊2室,底着内侧向,纵裂,药隔有时具腺体,常与膛室长度相等或有时稍超过;心皮通常7-15枚,稀更多(21)或更少 (5),分离,单轮排列,侧向压扁,花柱短,钻形,子房1室,有倒生胚珠1颗,生于近基部的腹面。
果实和种子
八角属植物的果实为聚合果,由数至10余个蓇葖组成,单轮排列,斜生于短的花托上,呈星状,腹缝开裂。种子椭圆状或卵状,侧向压扁,浅棕色或稻秆色,有光泽,易碎,胚乳丰富,含油,胚微小。
物种分布
八角属植物产于东南亚、美国东南部、中美洲和加勒比海部分地区,广泛分布于北半球,大多数分布在中国、日本、印度东北部、中南半岛、马来半岛、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等亚洲东部和东南部国家和地区,少数分布在墨西哥东部、古巴、海地和安的列斯群岛等北美洲东南部和中南美洲国家和地区。在中国,八角属植物主要分布于西南部、南部至东部。
八角属植物大多生长在沿海、湿润山地和山麓等环境中,如八角多生长在海拔200-500m的热带季雨林或潮湿山区;平滑叶八角生于海拔1700-3200米的杂木林、灌丛中或开阔处,常生于山谷、溪流、沿江两岸潮湿处,也有成片纯林的;Illicium hottense 则生在海拔1560米的湿润松林和云雾林中,亦有生长于海拔较低(750-1100米)、高度多样化、喀斯特石灰岩的湿地林中;而墨西哥八角生长在海拔1050-2200米的亚热带或热带湿润山地森林中。
生长习性
八角属植物最适宜的气候条件为年平均气温11.5-22.0℃,最冷季平均气温-0.7-16.9℃,年降水量551-2016 mm。八角属大多数种更喜欢遮蔽阴凉处,但如果给予足够的水分,部分种亦可以忍受更多的阳光。八角属植物多喜水分充足、中性或酸性的壤土或沙土,常见于沿海、山地和山麓地带。如八角适宜在温暖、潮湿、静风、短光照的山区生长,要求冬暖夏凉的典型山地气候,正常生长结果要求年平均气温18-23℃,极端最低气温在-6℃以上,同时,八角为浅根性树种,不耐干旱,一般年降雨量在1200-2800mm,降雨分布均匀,相对湿度≥80%的山地条件下才能生长良好;在弱酸性的砂岩、砂页岩、花岗石等母岩风化发育而成的红壤土、黄壤土上生长良好。
繁殖方式
八角属植物自然条件下可通过种子进行繁殖,通过在肉质中果皮壁和厚壁内果皮中产生的吸湿张力从中排出进行扩散,如八角属植物中的佛州八角和黄八角等北美地区的物种多由多种小昆虫授粉的,其中以双翅目昆虫为主,但由于它们的摄食习惯并不特殊,且传播授粉效率较低,因此自然结实率较低;此外部分种由于配子体自交不亲和机制,常通过根吸收和根扩散进行无性繁殖。
栽培技术
由于八角属植物中仅有八角是栽培广泛的种,因此栽培技术以其为例。
人工繁殖
八角的人工繁殖除了播种直接培育实生苗外,还可通过培育插或嫁接苗进行繁殖。
扦插苗以优良八角品系中15-20年生、生长健壮的无病虫害植株作为采穗母树,以母树树冠中上部外围,尤其是主干顶部的枝条作穗条,一年生或当年生木质化和半木质化、树皮为青绿色的枝条或2年生以上、树皮发黄的老枝作插穗,通过截穗、浸药等过程提高扦插育苗成活率。
嫁接苗同样以生长健壮的无病虫害植株作为采穗母树,以母树树冠中上部向阳部位的1-2年生未开花结果的枝条为穗条,选取适合当地生长的1-2年生的八角实心苗为砧木,通过芽接、切接进行繁殖。
选园定植
八角种植地域应选择在坡度较为平缓且靠近水源的区域, 此外还需要远离霜冻及冻害多发地域, 以及湿度较高的背风山坡,整地时需注意定植穴间距。选取根系较为发达、植株健壮且无病害的幼苗,以农家肥或复合肥为基肥,种植移栽后填土浇水,确保定植存活率。
养护措施
八角喜遮蔽,因此需做好遮阳工作,通过杂树林以及灌木丛等天然植物覆盖树盘, 使得树盘能够保持湿润。施肥主要以氮肥为主,生长期分别添加农家肥、尿素等。种植栽培人员需要结合树苗实际的增长情况添加相应的肥料。施肥的方法可以采取淋施和穴施, 施肥结束之后需要覆盖土,处于干旱阶段时需要及时浇水。
在收果结束之后, 管理人员需要适量修剪植株的形态, 剪除各类交叉枝、病虫枝和枯枝, 培育较为完整的树冠及枝条脉络, 使植株枝条呈现出自然下垂的形态, 并且能够均匀分布, 以达到最佳的理想树形状态。
病虫害防治
八角主要病害有炭疽病、褐斑病和煤烟病等,在发病的初始阶段可以喷洒相应浓度的波尔多液,在实际发病时可以通过叶斑清乳油进行防治,同时可结合修枝等农业防治手段进行病害防治。而八角主要虫害为尺蠖和蚜虫,因此在园间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做好美国白灯蛾的防治, 采用相应浓度的阿维菌素乳油倍液进行喷杀。如果幼虫达到1~3龄时, 可以通过苏云金杆菌可湿性粉剂进行虫害防治;对于蚜虫则可喷洒抗蚜威等进行防治。
保护
保护等级
截止2023年11月,八角属已有16个物种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中,其中西藏八角和Illicium hottense(米姓确切中文译名)被列为濒危物种(EN);厚皮香八角、基纳巴卢八角、墨西哥八角和Illicium ekmanii(暂无确切中文译名)则被列为易危物种(VU);8种为无危物种(LC)。
在中国,八角属也有部份物种被保护名录收录和评估,如地枫皮早在1991年就被列入《中国植物红皮书》中,并评估为濒危物种,2013年其又被列入《中国珍稀濒危植物图鉴》中,2021年,地枫皮被列为中国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此外,2013年的《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根据IUCN 3.1标准将少药八角、厚皮香八角和粤中八角收录并评估为近危物种,其中少药八角和粤中八角为中国特有种。
物种现状
八角属植物资源现状报道稀少,据2016年中国西南部的部分八角属种质资源调查资料统计,重庆市小花八角分布最广, 达15个区县;红茴香12个区县;大八角8个区县;华中地区八角分布在4个区县;厚皮香八角栽培于北碚区和南川区;八角仅南川有栽培。西藏八角自然分布在印度、孟加拉国、缅甸等地,2014年,专家根据观察和间接证据推断,其分布范围和栖息地质量不断下降种群严重分散,成熟个体数量持续减少。。Illicium hottense是海地特有的植物,生长于马卡亚国家自然公园和大森林国家自然公园两个保护区中,据2020年评估数据显示,该物种的估计种群数量不足1000,由于分布范围有限且种群严重分散,其种群数量已下降50%,且分布范围也在不断缩小。此外,该属中的墨西哥八角、Illicium ekmanii在评估中也被认为种群数量持续下降。
致危原因
八角属中部分植物致危主要原因是人类活动,如生境丧失、过度放牧、森林砍伐、过度开发不可持续的药用植物等,如药用八角属植物地枫皮因其分布区狭窄,生长环境石多土少,在野外自然条件下繁殖能力极其低弱,野生资源蕴藏量少,加上多年来产区群众过度采收,且药用部位茎、皮的采收为损伤性采收,对资源的破坏严重,导致地枫皮野生种群数量越来越少,很多地段濒临灭绝或已绝迹;而人类和牛对西藏八角果实或种子的过度收获以及幼苗和树苗的践踏,使得西藏八角种群世代更新减缓。此外,生存环境条件的改变亦导致种群的减少,如喜马拉雅山脉是印度四大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但该地区环境正面临着气候变化、栖息地破碎化、过度开发、入侵等一系列威胁,而生长于该地的西藏八角也受此影响成为印度地区的优先保护物种。
保护措施
2016年多米尼加共和国将Illicium ekmanii评估为濒危物种并设立多个保护区对该物种进行保护,同时该物种也被作为国家重新造林计划的一部分开展了一系列复育工作。印度对西藏八角采取了就地保护措施,该地区禁止收集未成熟的西藏八角果实,也禁止在采收西藏八角果实时砍伐树木。2011年,墨西哥八角在墨西哥的红色名录中被评估为易危物种,截止2020年,该物种的全球迁地保护种群数量达到13个。
在中国,地枫皮的保护措施包括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和回归保育等。一些保护区已经对地枫皮实施重点保护;迁地保护虽有实行,但据2022年资料显示,迁地保护地点少,成效较低,现存种群数量不足50株;关于回归保育,2021年相关研究人员已开展了一系列研究证实了相关可行性,为后续地枫皮的保护提供了重要途径。
危害
八角属植物由于含有香精油细胞、粘质细胞和具分支的石细胞,常积聚有茴香素等有毒内酯,除了栽培和加工筛选的植物八角外,该属的其他野生种类常含有毒性,如野八角果中含有倍半萜类化合物以及莽草毒素,可使动物惊厥然后导致呼吸麻痹从而致死;少药八角果实中部分异戊烯基取代的C6-C3类化合物和倍半内具有潜在细胞毒性。八角属植物的中毒机理主要是莽草毒素对γ-氨基丁酸依赖性神经元产生非竞争性拮抗作用,以及部分异戊烯基取代的C6-C3类化合物和倍半萜内酯可阻滞特异性钾通道。因此,误食野生八角属物种的中毒症状具体表现为呕吐、类似癫痫的抽搐口吐白沫、失去意识、瞳孔扩大和面部过度发紫等神经性中毒症状。
用途
经济用途
八角属的八角是具有重大经济价值的树种,因其具有挥发性香味和药用成分,以其制成的调味品和利口酒(利口酒是指酒中添加了天然芳香药用动、植物,并具有一定保健作用的饮料配制米酒)等常作为重要的贸易产品。八角的主要产区有菲律宾、越南、缅甸、中国、柬埔寨、墨西哥等东亚、东南亚国家和地区,2019年统计全球八角收获面积为130万公顷左右,产量为120万吨,同比增长了3.6%,八角单产量约为923千克/公顷。中国是世界上唯一能够大规模生产和提供八角资源的国家,2019年中国八角收货面积约为4.6万公顷,产量为6.1万吨,同比增长4.1%,单产1326千克/公顷,单产量明显高于全球水平。越南是中国主要的出口市场,在2020年占据全国八角出口总额的40%,其次是马来西亚。广西壮族自治区是中国八角的主要产区之一,2019年,广西八角产量就已达到17.3万吨,产值近34.6亿元,2021年,该自治区八角干果年产量约占全国产量的90%左右,八角也成为广西广为种植的传统经济林树种,发展潜力巨大,为此,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进一步规范生产经营,推动八角产业高质量发展。
食用营养
八角属植物中仅有栽培的八角因其具有芳香气味,干燥果实和种子荚可用作烹饪调味料,可直接使用作增香矫味和调制卤汤、制作卤菜,或用于腌制,炖、煮、腌、卤、泡皆可;也可直接加工成五香调味粉使用,以八角的果皮、种子和叶榨油可作为甜香酒、啤酒的原材料。其余野生种的茎叶和种子荚均具有毒性不可食用。
医学药用
部分八角属植物可作为中药材入药,如八角常以果实入药,药性辛、甘温,归肝、肾、脾胃经,可散寒、理气、止痛,主治寒疝腹痛,腰膝冷痛等。地枫皮(Illicium difengpi B. N. Chang et al.)为中国广西特产中药材,以其树皮入药,味辛、涩,性温,小毒,可祛风除湿,行气止痛,主治风湿关节痛、腰肌劳损等。红花八角(Illicium dunnianum Tutcher)的根和树皮亦为中国广西常用中药材,味苦辛、性温,有毒,外用或浸药酒,可散瘀消肿,祛风止痛,主治跌打肿痛等。
工业用途
八角属中的八角和大八角等因其株型为高大乔木,木材淡红褐色至红褐色,纹理直,结构细,质轻软,有香气,因此可供细木工、家具、箱板等用材;而小花八角和厚皮香八角(Illicium ternstroemioides A. C. Sm.)为小乔木, 高可达10 m, 因此其木材亦可作细木工、家具和箱板用材,剩余其他种株型短小,木材应用局限。此外,八角属植物的果、叶、枝、皮等多具芳香气味,含挥发性油,因此可用来提取香料和芳香油,其中八角提取的八角茴香油常用作雪茄、香皂、漱口水、牙膏、香水等国产日化品牌产品的加香剂。
其他用途
八角属植物为常绿树种,四季常青、树形优美、红花点缀,各个种均可用于园林绿化,常用作标本见于树篱,或在池塘和溪流边的自然或林地花园。而由于八角属植物多具有一定毒性,因此,其在农业病虫害上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如用大八角、小花八角的植株煮水,作为乡土农药,毒杀农田害虫。将提取的八角茴香油与细辛、野紫苏、水蓼、樟木叶和氰戊菊酯等混配可作为农业害虫和贮粮害虫的防治剂,对赤拟谷盗、玉米象、小菜蛾等害虫均具有理想的杀灭和驱避作用。此外,用乙醇提取的八角茴香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汉逊氏酵母菌及黑曲霉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因此,在食品生产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代表种
八角属涵盖种较多,因此,以下主要介绍应用范围广的八角、具毒性易被混淆的野八角、模式种日本莽草三种代表种。
八角 Illicium verum Hook. f.
八角又称八角茴香、大茴香,为乔木,高10-15米;树冠塔形,椭圆形或圆锥形,树皮深灰色,枝密集;叶不整齐互生,倒卵状椭圆形,倒披针形或椭圆形,在阳光下可见密布透明油点;花粉红至栗色,单生叶腋或近顶生,最大的花被片宽椭圆形到宽卵圆形;果实为聚合果,饱满平直,蓇葖多为8,呈八角形;种子长7-10毫米,宽4-6毫米,厚2.5-3毫米。正糙果3-5月开花,9-10月果熟,春糙果8-10月开花,翌年3-4月果熟。八角为经济树种,可作调味香料、木材和中药材,应用广泛。
野八角 Illicium simonsii Maxim.
野八角为乔木,高达9米,少数可达15米;幼枝带褐绿色,稍具棱,老枝变灰色;芽卵形或尖卵形,外芽鳞明显具棱;叶近对生或互生,革质,披针形至椭圆形,或长圆状椭圆形;花有香气,淡黄色,芳香,有时为奶油色或白色,很少为粉红色,腋生,常密集于枝顶端聚生,花被片薄纸质,椭圆状长圆形;蓇葖8-13枚,长11-20毫米,宽6-9毫米,厚2.5-4毫米;种子灰棕色至稻秆色,长6-7毫米,宽4-5毫米,厚2-2.5毫米。花期几乎全年,多为2-5月(少数是12-6月),果期6-10月。野八角的果、叶和花均具有毒性,常与八角茴香混淆导致误食中毒。
日本莽草 Illicium anisatum L.
日本莽草是一种直立、圆形、浓密的灌木或小树,高度可达10至15英尺;其叶子有光泽,深绿色,边缘呈波状;其为黄白色或绿白色的花,腋生的花呈星形,没有香味;果实是星形的聚合果,最终释放出深棕色的种子。日本莽草作为非正式的树篱和灌木边界,常用作屏风,种植于庭院或平房花园的篱、墙壁。
相关研究
目前对八角属植物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药食同用的八角利用上,通过研究八角的化学活性成分及提取技术,以期为今后的八角产业提供更高的应用价值。此外,通过对其他种的化学成分研究以期开发更多的八角属植物的药物应用潜力。通过收集鉴定各地的八角属植物,完善八角属植物分类,以更好的区别各种有毒八角属植物的特性,为更好的防止八角与野生八角的混淆。
参考资料八角属.多识植物百科.2023-12-14
Illicium Linn..植物智.2023-12-14
八角属.Species2000.2023-12-14
Illicium(AniseTree,StarAnise).plants.2023-12-14
基于文献计量法的八角属植物研究文献分析.中国知网.2023-12-14
Illicium.portal.2023-12-14
八角茴香备受越南地区青睐 近几年我国八角茴出口量攀升.网易.2023-12-14
《关于规范生产经营推动八角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政策解读.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2023-12-14
Illicium verum.植物智.2023-12-14
Illiciaceae.science direct.2023-12-14
重庆八角属植物资源的分布与利用.中国知网.2023-12-14
八角木材加工性能的研究.中国知网.2023-12-14
八角属.IUCN.2023-12-14
Illicium griffithii .IUCN.2023-12-14
Illicium hottense.IUCN.2023-12-14
Illicium ternstroemioides.IUCN.2023-12-14
Illicium kinabaluensis .IUCN.2023-12-14
Illicium mexicanum .IUCN.2023-12-14
Illicium ekmanii.IUCN.2023-12-14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中国政府网.2023-12-14
野八角化学成分的研究及其神经保护活性的初步评价.中国知网.2023-12-14
野八角果毒性成分的研究.中国知网.2023-12-14
八角属植物的分类学研究.中国知网.2023-12-14
八角的气候生态特性及其经济布局区划.中国知网.2023-12-14
Illicium simonsii Maxim..植物智.2023-12-14
Illicium anisatum Japanese Anise Tree.UF.2023-12-14
八角高产规范化栽培技术要点.中国知网.2023-12-14
八角扦插苗的培育.中国知网.2023-12-14
八角嫁接苗的培育.中国知网.2023-12-14
《中国植物红皮书》.植物智.2023-12-14
《中国珍稀濒危植物图鉴》.植物智.2023-12-14
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植物智.2023-12-14
濒危药用植物地枫皮的保育研究进展.中国知网.2023-12-14
中国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迁地保护现状调查与评估.中国知网.2023-12-14
喀斯特地区药用植物地枫皮的研究进展.中国知网.2023-12-14
证实地枫皮保护性回归可行.光明网.2023-12-14
少药八角果实及茎皮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研究.中国知网.2023-12-14
披针叶八角植物生殖生物学及扦插繁育技术的研究.中国知网.2023-12-14
Illicium anisatum.plants.2023-12-14
八角的化学成分研究.中国知网.2023-12-14
八角茴香制备茴香醛的工艺研究.中国知网.2023-12-14
云南大花八角枝叶和云南野八角果实的化学成分研究.中国知网.2023-12-14
江浙地区八角科植物生物学特性及遗传多样性研究.中国知网.2023-12-14
八角表型多样性及种质资源的AFLP研究.中国知网.2023-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