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白口蘑(口蘑属 mongolicum S. Imai)别名白蘑、蒙古口蘑、口蘑、查干蘑菇、珍珠蘑等,是口蘑科(Tricholomataceae)、口蘑属(Tricholoma)的一种真菌。主要分布于中国、蒙古国,俄罗斯等国家。在中国主要分布于内蒙古自治区以及张家口市以北等地区的草原。
草原白口蘑菌肉肥厚,质地鲜嫩,同时也是中药口蘑的基原植物之一,据《中华本草》记载,口蘑具有健脾补虚,宣肺止咳,透疹的功效。是珍贵的食、药用菌,被称为“草八珍”之首。此外,蒙古口蘑可提高群落地上生物量,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土壤真菌的发生,促进牧草生长。
草原白口蘑尚未驯化栽培成功,再加上人为地过度采摘和草场超载放牧、干旱沙化等原因,导致其数量越来越少。草原白口蘑于2021年被中国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二批)》,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
分类
1937年,日本真菌学者今井三子将草原白口蘑命名为Tricholo mamongolicum,其中文名称“白蘑菇”从1993年开始有记载。草原白口蘑原属口蘑属,后来其分类地位出现争议,姚一建等提出其在分子水平上更接近于香蘑属(Lepista),应从狭义的口蘑属中排除。董冬等通过显微成像技术和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支持将草原白口蘑新拟名为蒙古白丽磨(Leucocalocybe mongolicum),归入白丽磨属(Leucocalocybe),并证明香蘑属的孢子印略带粉色或近肉色,而草原白口蘑孢子印白色,所以草原白口蘑不能划归至香蘑属。
特征
鲜品
草原白口蘑子实体一般中等大。菌盖白色,宽5-17厘米,半球形至平展,光滑,初期边缘内卷。菌肉白色,厚。菌褶白色,稠密,弯生,不等长。菌柄粗壮,长3.5-7厘米,粗1.5-4.6厘米,内实,基部膨大。孢子印白色。孢子无色,光滑,椭圆形。
干品
草原白口蘑子实体干后质脆,易碎;菌盖成乳白色;菌褶白色至土黄色;菌柄长度与菌盖直径比例不超过1,表面光滑有网状纹理,质地疏松,易折断,断面纯白色呈粉性,有浓郁的蘑菇香气。
分布
分布范围
草原白口蘑主要分布于中国、蒙古国,俄罗斯等地区。在中国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以及张家口市以北等地区的草原。
栖息环境
草原白口蘑主要分布在蒙古高原东部草原,中国内蒙古锡林河流域的温带半干旱典型草原区是其主产地之一。该区草原的气候、植物、动物和土壤等方面在中国温带草原区具有较强的典型性,由东南向西北有规律地分布着黑钙土地带、暗栗钙土地带和淡栗钙土地带,植被以根状茎禾草和丛生禾草为主。
习性
适应性
草原白口蘑适宜生长在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温和湿润,年均气温零下4.4°C,无霜期85-105天,一月份均温零下23°C,七月份均温18°C。年均降水量在320毫米左右,降水多集中在6-8月,水热同期的地区。一天中温差较大,利于其子实体的形成。适宜生长于土壤pH中性或偏碱性,有机质丰富,通气状况良好的土壤中。
物候
草原白口蘑子实体集中产生在水热状况良好的8-9月份,雨后出菇更为集中。但遇特殊干旱年份则很难发现草原白口蘑子实体,甚至导致绝收。
生活史
草原白口蘑子实体成熟后弹射出孢子,孢子在合适的环境条件下萌发出芽管,芽管不断地生长成丝状或管状的菌丝体,其可以延伸和分枝为有隔膜、单核的初生菌丝体。可亲和的初生菌丝发生质配形成双核的次生菌丝,次生菌丝通过锁状联合的方式进行生长。在环境适宜的情况下,次生菌丝组织化凝集形成原基,进一步发育为子实体。子实体的担子中发生核配现象,进入双倍体时期,进一步形成担孢子,开始进入新一轮的生活史。
生态
形成蘑菇圈是草原白口蘑的一个重要特征。蘑菇圈,又称仙人圈、仙人环,是夏季雨后在草地上出现的直径十米到近百米的牧草圈,在外圈有蘑菇生长,是由于地下的真菌菌丝体蔓延并呈辐射状生长而形成。
对羊草的生长促进
草原白口蘑形成的蘑菇圈对其圈上植物的生长有促进作用,其中对禾本科植物羊草(Leymus chinensis )的生长刺激作用最为显著,生长在草原白口蘑蘑菇圈上的羊草的N、P含量以及叶绿素含量均明显增加。
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草原白口蘑可以改善土壤生态环境,促进有机化合物的分解,加速土壤中营养成分的矿化,降低土壤pH值,使圈内土壤中有机质、全氮、全磷等含量下降,使绿草环、枯草环中速效氮、速效磷、全氮、全磷的含量增加,含水量减少,从而影响地上生物量。
对土壤生物化学活性的影响
草原白口蘑对土壤生物化学活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其蘑菇圈绿草环、枯草环之间各种酶类活性的变化。草原白口蘑菌丝体的生长对枯草环中的转化酶、磷酸酶和脲酶的活性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使其含量较低于绿草环。
保护
种群现状
草原白口蘑是稀有的名贵食、药用菌,但此种蘑菇目前还未驯化栽培成功。据统计,截止到2014年,野生草原白口蘑每年的采摘量不到3吨。
保护级别
草原白口蘑于2021年被中国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二批)》,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
致危因素
由于草原荒漠化、盐碱化、过度放牧造成的草原退化等原因,草原白口蘑的生境遭到破坏;再加上修路、煤矿的开采、牧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导致生活垃圾增加以及“原住民”、商贩掠夺性的采集等人为干扰的影响,导致草原白口蘑野外生存状况日渐濒危。
用途
食用营养
草原白口蘑肉厚质嫩、味浓鲜香、口感极佳,富含蛋白质、粗纤维、脂肪、糖类、维生素 B1、维生素 B2、维生素B6,同时还含有大量的氨基酸、磷、钙、铁等营养成分,无机盐含量也非常丰富。
医学药用
草原白口蘑是中药口蘑的基原植物之一。味甘、辛,性平。归肺、脾、胃经。具有健脾补虚,宣肺止咳,透疹的功效。主治头晕乏力,神倦纳呆,消化不良,咳嗽气喘,麻疹欲出不出,烦躁不安。
相关研究
驯化栽培研究
截止2017年,草原白口蘑驯化栽培技术并未取得实质性进展。张功等以草原白口蘑和双孢菇(Agaricus bisporus)为出发菌株,用原生质体融合育种技术获得一株遗传稳定性好、具有双亲性状的融合菌株,为后期融合育种技术研究应用提供了依据。
菌丝研究
研究表明,草原白口蘑菌丝的生长能够对某些微生物类群如真菌起一定的抑制作用,也可以刺激好气性细菌的生长繁殖。此外,有研究发现,草原白口蘑菌丝在生长过程中会分泌出一些促进植物生长的激素类物质,且对植物的促生长部位有一定的选择性。
物种对比
草原白口蘑是中国宝贵的食药用菌资源,但由于其资源锐减,且尚不能实现人工驯化栽培,所以草原白口蘑的产量和质量每况愈下,难以满足商品化、市场化的要求,导致草原白口蘑价格上涨,市场上出现了大量的草原白口蘑伪品,应注意鉴别草原白口蘑及其混淆品。
参考资料草原白口蘑.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3-05-13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政府网.2023-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