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瞪羚

瞪羚(拉丁学名:Gazella,英文名:gazelles),是一种原产于非洲和亚洲的羚羊。科学家曾在欧亚大陆和非洲发现过从上新世到更新世的瞪羚化石,1978年,中国的小长梁遗址也发现了瞪羚属动物二化石,其地层横断面顶部年代为152万年前,底部约为300万年前。瞪羚生长在非洲、中东和亚洲的荒野中。其主要生活在亚洲和非洲,尤以非洲居多。它们的分布区域约为蒙古到坦桑尼亚中部之间的地区,更早以前分布可及欧洲西部以及更南的非洲地区。2016年,瞪羚下属11种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红色 List)ver3.1。根据名录,瞪羚属已经灭绝(EX)的有2种、濒危(EN)的有3种、易危(VU)的有5种、无危(LC)的有1种。在中国,分布有藏原羚蒙原羚、普氏原羚和鹅喉羚等,这些都被列为国家一级或二级保护野生动物。居氏瞪羚细角瞪羚则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一的管制物种。

瞪羚身材娇小,比羚羊类别的其他动物要小,其身材匀称矫健,尾巴短小,两眼明亮,外貌很有吸引力。通常瞪羚都有角,雄瞪羚的角要长些,长而弯曲,它们不会像鹿那样掉角。其皮毛是棕色的,上面隐约有些花纹,身体的下半部分通常是白色的,尤其是腹部和臀部。多种瞪羚身体两侧都有一条水平的黑带,背部和侧面通常呈现浅或深的褐色。

瞪羚喜欢生活在干燥区域,草原、稀树草原和沙漠。瞪羚群表现出广泛的社会行为,包括一起迁徙、与其他物种互动以及进行有趣的活动,例如彼此并肩奔跑。它是群居动物,通常根据物种和环境条件形成大小不同的群体。它也是食草动物,主要以草和灌木为食,但也用树叶、嫩芽、水果、花朵和坚果来补充食物。瞪羚群体会分散开来,以建立繁殖的领地,瞪羚的交配季节一般在9-11月,妊娠期持续6个月左右,每胎只产1仔。这可以弥补因食肉目捕杀造成的严重伤亡。

历史起源

瞪羚是一种原产于非洲和亚洲羚羊

科学家曾在欧亚大陆和非洲发现过从上新世到更新世的瞪羚化石。有一种小型瞪羚是迄今发现的最古老的瞪羚,分布于欧洲,具有娇小的身材和短腿。在冰川时期,欧洲的瞪羚全部灭绝,大多数亚洲东部地区的瞪羚也都灭绝,但是它们在非洲和西亚生存了下来。

1978年,在山西阳原和河北蔚县的桑干河流域所进行的广泛调研,使小长梁遗址得以发现。该遗址出土了800余件石制品及可能经过人工修饰的骨片,还有鬣狗属、三趾马属、三门马属、瞪羚属动物二化石,还有属于典型泥河湾遗址期的其他遗存。经古地磁测定,小长梁遗存所暴露出的地层横断面顶部年代为152万年前,底部约为300万年前。

分类命名

命名

1816年,瞪羚的拉丁学名“Gazellas”首次由布兰维尔(Blainville)发表于:《巴黎科学与哲学爱好者学会公报》第1816卷,第75页。

生活在撒哈拉以南非洲西北部国家的人们将瞪羚称为“dangelo”。它的意思是“迅捷的鹿”。他们仍然认为该物种是一种鹿。

瞪羚,又名小羚羊,其学名“Gazella”一词用来描述一种原产于非洲、中东亚洲的羚羊种类。这种动物以其优雅的动作和精致的特征而闻名。

“Gazella”或“ghazal”这个名字来源于阿拉伯词根Ghzl,大致翻译为“快速移动”或“敏捷”,这两个词都是对这种美丽生物的绝佳形容词。在阿拉伯语中,“瞪羚”一词也意味着“可爱”或“优雅”,这完美地描述了这种优雅的动物。

分类

瞪羚是羚羊家族的成员,有几个品种。瞪羚属偶蹄目反刍亚目,它们与该族的有角动物如:羚羊、山羊、绵羊、若羚羊、牛等具有血缘关系,跳羚长颈羚及黑羚羊等,都隶属于偶蹄目洞角科羚羊属。

瞪羚属于瞪羚属(Gazella),红额瞪羚属(Eudorcas)和南格瞪羚属(Nanger)曾被归类为瞪羚属的亚属。现在,这两个亚属以及亚洲瞪羚(原羚属)被视为三个不同的属,在谈论瞪羚时分别考虑。

瞪羚属的分类学划分非常混乱,世界上究竟有多少种瞪羚,尚有争议。有人认为瞪羚属只有12种,有人认为有几十种,大多数人认为有16种,其中红瞪羚也门瞪羚阿拉伯瞪羚及野生的沙特瞪羚已经灭绝,前二者的消失与人类有关。现存的瞪羚种类有格兰瞪羚、汤姆森瞪羚印度瞪羚鹿瞪羚山瞪羚等。很多瞪羚都是濒危物种,而常见的格兰瞪羚和汤普森瞪羚,由于生存区域太窄,数量也不多,其中,汤普森瞪羚是诸多羚类中最出名的一种。

形态特征

外观

瞪羚身材娇小,比羚羊类别的其他动物要小,其身材匀称矫健,尾巴短小,两眼明亮,外貌很有吸引力。它们体长1.2米,体重13-29公斤,身高从60到110厘米不等,肩高约60~90厘米,尾长14厘米,是长腿的小型或中等体形的动物。一只雄性瞪羚可以站到4英尺高,重达165磅。它们体态优美,两只大眼睛炯炯有神,眼球向外凸起,看起来就像瞪着眼一样。

羚角

通常瞪羚都有角,雄瞪羚的角要长些,长而弯曲。瞪羚不会像鹿那样掉角,虽然它们看起来像鹿,但它们并没有表现出这个特征。它们的双角长短中等,上面有许多圆圈。由于种不同,它们的角有的分开,有的像竖琴,有的稍微向后弯曲,但角尖都有点弯。雌瞪羚一般头上也有角,但比雄的小巧玲珑,例如,雌性的波斯瞪羚则完全没有角。它们中的大多数物种都有长而向后弯曲的角。雄性和雌性都可以有角,尽管雄性通常更长更厚,这有助于它们建立优势并吸引配偶。

羚蹄

瞪羚适应了岩石,有时是沙地环境,其蹄子又小又窄,可以帮助它们在不平坦的表面上保持牵引力。

毛色

瞪羚就像小鹿一样,它们的皮毛是棕色的,上面隐约有些花纹,身体的下半部分通常是白色的,尤其是腹部和臀部。多种瞪羚身体两侧都有一条水平的黑带,背部和侧面通常呈现浅或深的褐色。然而,有些瞪羚的背部和腹部的相邻部分有一个长长的黑色标记。两只眼睛上方各有明亮的条纹和鼻口相连,下面还有一条黑线前额和条纹之间的脸部肤色比身上黑一些。它们的毛色有助于它们融入它们生活的草原。例如,汤姆森瞪羚肩高约60~80厘米,毛色为棕色和白色,身体两侧有一条黑线。

步态

根据瓦尔特长期对瞪羚的观察纪录研究,它与其它有角类动物不同,瞪羚常高高地昂着头。除去众所周知的运动方式:一步步地行走、快速跑步、奔跑、跃进以外,瞪羚还会在迅跑中加上向上跳跃的动作,这时四蹄同时纵起,着地时跃出一段距离。它们一般从不在热带草原上使用这种跳跃方式,因为这里的障碍太少了。在动物园里,瞪羚从不翻越它们完全有能力翻越,并不太高的栅栏。但是,在向上跳跃时,它们偶尔会翻到围墙外面。

分布范围

瞪羚是一种常见动物,生长在非洲、中东亚洲的荒野中。其主要生活在亚洲和非洲,尤以非洲居多。如鹅喉羚,生活在亚洲部分地区。它们的分布区域约为蒙古到坦桑尼亚中部之间的地区,更早以前分布可及欧洲西部以及更南的非洲地区。它们广泛分布于蒙古西部到北非洲的大西洋海岸,以及非洲东部和中部的平原、半沙漠地带,也可以在非洲西南部、中亚印度找到它们。

栖息环境

瞪羚喜欢生活在干燥区域,草原、稀树草原和沙漠。它们最常见于非洲的稀树草原和草原,这些栖息地提供了广阔的开阔空间,长满了高草和偶尔的灌木,这些环境提供了食物和作为一些躲避捕食者的掩护。

它们栖息在草原地带,从热带到寒温带,从低海拔到高海拔都有它们的足迹。根据季节的不同,它们甚至可以在树木繁茂的山坡和山坡上被发现。瞪羚更喜欢避开茂密的森林,因为这些地区的食物较少。相反,它们会在稀树草原和林地之间移动,跟随它们的食物来源,因为它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

生活习性

食性

瞪羚是食草动物,主要以草和灌木为食,但它们也用树叶、嫩芽、水果、花朵和坚果来补充食物。放牧是瞪羚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年中较干燥的时期,它们也可能以花朵、草药和树皮作为替代食物来源。在旱季,它们以混合群的形式吃草,以食用季节不同时间生长的不同草种,吃禾本科杂草车轴草属和灌木的叶子。它们通常依赖树叶、嫩芽甚至水果,因为这些水果的含水量较高。这种适应有助于它们在积水稀缺的干旱环境中节约用水;在雨季,它们更喜欢新鲜的叶子。通过聚集在一起,它们可以找到比独自行动时更多的食物。

天然水源对瞪羚的生存至关重要,它们白天吃草,晚上休息,和骆驼一样耐渴,甚至不需喝水,只靠植物内部所含的水分就可维持生命,如发现它们在夜间活动,主要是为了觅食。它们使用灌木和矮树等高大植被的区域作为掩护,但也使用开阔空间以这些地区丰富的草为食。这些畜群通常与其他物种(如角马和斑马)松散地联系在一起,它们之间有着相似的饮食和生活方式。

领地属性

瞪羚身上长有臭腺。它们常常把臭腺里分泌出来的东西擦在树干上,用以告诉其他瞪羚不准侵犯自己的领地。雄瞪羚与各种鹿一样用尿和粪便在自己的区域做上标记,用犄角在地面划界,此外,还用眼部的腺体分泌物做标记。它们住在开阔的地方,发怒时用前蹄击地,此时从脚趾缝间的腺体中流出分浮物。很多哺乳类动物都会利用自己的气味加强安全感,很显然,觊觎领土时,正是它们的这种气味起了作用。

雄瞪羚的角又长又弯,危险来临之时,双角可以变成锋利的武器。雄瞪羚生性好斗,但它们打斗的对象往往不是强大的食肉性动物,而是自己的同类。尤其在对异性的争夺和领土的主权上,它们一定毫不退让,经常用角的相互顶撞来决定谁是胜者,胜利的一方往往会高昂着头,晃动几下大角,炫耀一番,而战败者则会离开此地去寻找新的领地。

社交性

瞪羚群表现出广泛的社会行为,包括一起迁徙、与其他物种互动以及进行有趣的活动,例如彼此并肩奔跑。

瞪羚是群居动物,通常根据物种和环境条件形成大小不同的群体。其群规模根据资源的可用性差异很大;有些群可能只有几个个体,而另一些则包括数百名成员,它们过群居生活,至交配期才分成小群。瞪羚的小群一般有20来只同类,大的则有100只,甚至到500只,甚至,有时能组建几千只的一个大群。例如,蒙古粗颈瞪羚和宋氏股羚,常常是数百只集聚成群;而格兰特瞪羚和波斯粗颈瞪羚,则以小群体的方式为主。

所有瞪羚都按雄雌划分为小群,研究人员格兰塔·瓦尔特观察到:在群中,级别最低的瞪羚总是走在前面,它们大部分是年轻的雄瞪羚,其余的按当时的等级跟在它们后面鱼贯而行,在队尾仍可能有几只年轻的雄瞪羚做后卫。其中,群分为,单身汉群:尚未建立领地的年轻或单身雄性群体在迁徒的各个单身雄瞪羚;繁殖群:这些群体由一只占主导地位的雄性和多只雌性组成,在交配季节更为常见;混合畜群:在迁徙期间或资源丰富时,畜群通常会合并,形成大型群体,提供额外的保护以抵御捕食者。

瞪羚生活在主要由独立雌性组成的群体中,它们合作分享食物和水等资源。雄性组成单身群体,用来击退捕食者或其他争夺繁殖权的雄性瞪羚。而生活在由占主导地位的雄性瞪羚领导的群中,在它们的群层次结构中,有几种不同类型的行为有助于维持秩序。占主导地位的雄性会通过甩动尾巴来建立自己的统治地位,而年轻的雄性会出于尊重而不敢挑战年长的雄性。

瞪羚为了在白天温暖的温度下生存,它们通常会在树木或灌木的阴凉处休息,以保持凉爽直到夜幕降临。在寒冷的天气里,瞪羚会挤在一起取暖;作为群居动物,这种行为有助于它们在恶劣的条件下生存。

警觉性

瞪羚凭借敏锐的视力、敏锐的听力和强大的嗅觉,始终处于高度警惕状态。这种增强的感官意识使它们能够从远处检测到捕食者,为它们提供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领先优势。其敏锐的视力帮助它们从远处发现捕食者,并通过曲折来迷惑捕食者。它的视力非常出色,使它们能够从数英里外检测到潜在威胁。它们还拥有敏锐的听力能力,使其能够捕捉到来自狮子或猎豹等捕食者的最轻微的声音。

瞪羚利用速度作为主要防御机制,它们在逃离危险时可以达到每小时60英里的速度。每当敌人靠近,瞪羚就会施展出对付强敌的一贯做法——逃跑。它们的奔跑速度惊人,能在跑的过程中它们可以突然转向,令敌人措手不及,常把对手瞄准的目标引入迷途。它们行动敏捷,为了避免被食肉动物猎杀,出生仅5分钟的小瞪羚就可以跟随母亲跑动了。尽管速度和弹跳都不及父母,但是它们却更加灵活与敏捷。例如,汤姆森瞪羚的尾尖和臀部呈白色。它们逃跑时会露出屁股,在奔跑跳跃中,这种闪烁的图案往往使捕食者眼花缭乱。

瞪羚还擅长跳跃,纵身一跳可高达3米、远达9米。在逃跑的过程中,瞪羚常常边跑边跳,迷惑敌人的视线。

斗争行为

雄瞪羚十分好战,它们常和同伴进攻较量,其战斗较量很讲究仪式,基本不会致伤。斗争时,雄瞪羚敌对双方把头低下,四腿叉开,犄角交叉相互顶撞。它们在这种情况下常常抵住额头画园圈,战斗往往要进行几个回合。有时雄瞪羚把后腿高高一蹶,直接从对方的头上跳过去。

当雄瞪羚敌对双方既想进攻,又想寻找机会逃跑时,常把这种搏斗转换成另一种形式动作:紧张的清洁自己的身子,转动着尾巴,用前蹄刨地,并首先特别专注地搔抓自己的身上,好象搔痒似的。曾在鹦鹉的交尾行为中也见到过这类似的动作,这些动作都是其同叮咬自己的昆虫作斗争时用的。

为了做出佯攻,雄瞪羚常常只需威胁性地显示一下犄角就足够了,只要下颌一伸出,角尖也就恰好对着敌手,对瞪羚来说,典型而明显的威胁方式就是把颈项高高抬起把犄角对准对手。威胁过程中,如它们感到没有把握取胜,就把头扭过来,做象征性的交尾动作,用头作S形运动,并用孤形动作强调这个动作。它们在敌手面前击打灌木是表示强烈的威胁动作,在这种情况下,雄瞪羚处于充分的战斗准备状态。当它侧身对着敌手,并将头用劲向前伸,这种动作表示它毫无进攻的意图。

例如,格兰特的雄瞪羚之间有一种特有的仪式,它们高高地昂起头,一个摸着一个行进,开始把脸背过去,然后猛然把鼻子转向对手一侧。这时,它们的白喉咙和白下颏似乎在闪烁着光亮,只要其中一个对手没有投降,没有迈着安稳的步子离开战场,上述动作就要不断地重复,有时要重复好几次,瞪羚如表示服从,就转过身背着敌手卧下,于是,强的一方就会停止自己的战斗行动。

雌瞪羚常相互用嘴脸或前额象征性地推推扯扯,这是象征性地交换意见,它们之间极少发生斗殴。

语言交流

瞪羚群非常安静,它们之间的交流多依靠气味和眼神。其通过一系列发声、气味和肢体语言进行交流,主要通过面部表情、身体姿势和耳朵运动等视觉信号相互交流。它们还使用咩咩声、鼻息和咕噜声等发声来传达痛苦或兴奋。当瞪羚感到受到威胁时,它们通常会发出警报,提醒它们群体中的其他成员警惕可能的危险。在发生危险时,瞪羚用鼻子发出报警信号。某些种类瞪羚的鼻孔以上部位可作为谐振器使用,因此,它发出的声音很大,人们曾错误认为鼻中的这种构造是适应嗅尘土的器官。

行动性

当受到惊吓时,瞪羚先是不紧不慢地跑,然后突然会跳得很高。这种行为是由阿默兹·扎哈维在研究瞪羚时发现的。

瞪羚是快速移动的动物,它们在跑步时动作迅速。在高速下,成年瞪羚可以轻松改变方向而不会失去动力。一些瞪羚能以高达97公里/小时的速度奔跑。它们轻盈、肌肉发达的身体使它们能够以高达60英里/小时的速度奔跑,使它们成为地球上最快的动物之一,在逃离猎豹和狮子等捕食者时,这种速度至关重要。

有趣的是,瞪羚经常做出一种被称为“stotting”的弹跳行为或“pronking”的炫耀性跳跃行为。当它们发现捕食者时,它们会高高跃起,四肢着地弹跳。虽然这似乎有悖常理,但stotting被认为向捕食者发出力量的信号,表达它很健康强壮;猎手应该去寻找更容易的猎物。

环境适应性

瞪羚能很好地适应了环境,各种行为适应帮助它们在自然和人类影响的栖息地中生存。瞪羚的一个主要适应能力是它们在面对捕食者时的警惕性。能够快速检测到危险可以使其在成为狮子、猎豹鬣狗科等大型捕食者的目标之前逃跑。畜群规模也可以作为一个早期预警系统,因为许多眼睛都在寻找捕食者,而不是一只动物自己执行瞭望任务。它们具有出色的视力、听力和嗅觉,这些感官帮助它们避开捕食者并在它们生活的干燥草原上寻找食物。瞪羚适应了酷热和干旱,能在其他动物可能难以忍受的地方茁壮成长。

其他习性

瞪羚非常机敏,表情温柔,是温顺的动物,它们总是试图在特定的群体内保持和谐。瞪羚也同很多蹄类动物一样,睡觉只睡几分钟,它们常常躺着睡觉,当它们与相互熟悉的动物休息时,有时会相互链轮般地躺在一起,只把头露出来,但它们也需要一些阴凉处才能躲避正午强烈的阳光。

瞪羚常自己舔身子或用牙、蹄和角刮毛,但不在水或泥中洗澡,也不在地上打滚。动物的相互舔身或刮毛是它们接触时表示温情的一种标志,远比简单地关照一下对方的皮毛更加意味深长,当它们把头向前伸,向下低垂或昂起嘴脸时,就是要求它的同伴给它完成这些清洁身子的动作。

生长繁殖

繁殖领地

瞪羚群体会分散开来,以建立繁殖的领地。年轻的雄性瞪羚会在单身群体中度过时间。成年瞪羚会阻止它们进入繁殖区域。雌性瞪羚也会和幼崽组成自己的群体,一起觅食。瞪羚因为捕食者的威胁而聚集在一起。这增加了它们生存的机会。然而,成年雄性领导着群体并标记自己的领地。它们不会进入其他群体的领地。如果一只雄性不小心进入了另一只雄性的领地,领头的雄性会将入侵者赶走。在交配期间,一些种类会进行仪式来吸引雌性。

一只成年的雄瞪羚,会守护着其领域及一群雌瞪羚,而年轻的雄瞪羚,则会加人单身汉群体。例如,在求偶的时候,雄性汤姆森羚会紧紧跟着雌瞪羚,颈部忽高忽低地摆动,然后,雄瞪羚以它的前脚去轻敲雌性的后腿,以确定雌性是否已经准备好交配。所有种类的瞪羚可能皆具有上述相似的求偶行为。

在交配期,最强壮的雄瞪羚要离群分居,它占据某块地域,并试图将雌瞪羚阻拦在自己地域内,较幼小或较弱的单身雄瞪羚守卫着规定地段的边缘,即守在灌木丛中或丛林深处,在这里,可能更容易沦为豹和狮的口中食。盘据着领土的雄瞪羚“放牧着”很多雌瞪羚,企图把它们赶到自己领地的中心。其中一只雌瞪羚伸着头忽而跑在它前面,忽而跟在它后面,忽而跟在它的侧面。格兰特雄瞪羚这时洋洋得意地把鼻子高高地昂到地平线之上,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其余的雌瞪羚都跟在它们后面跑。这样,雄瞪羚在自己管辖的范围内一下子就多了好几只雌瞪羚,而且它的妻妾是可多可少。

例如,汤姆森雄瞪羚大约占有直径为100公尺的地盘,它们共同使用这块土地。如果哪只雌瞪羚成功地越出这块地盘,跑到别的地段,雄瞪羚也就不再追回它,因为这里的雄瞪羚从不追逐自己领地以外的雌性。雄瞪羚嗅遍每只雌瞪羚,有时还追逐它们,被追逐的雌瞪羚这时要撒泡尿。然后雄瞪羚挽留住雌瞪羚,仔细闻它的尿,昂起头,翘起双唇,用咽鼻部做出特殊的怪相,并且纹丝不动地站在那里。紧接着就用犁鼻器细细地品闻这种气味。

交配行为

在非洲大草原上有许多瞪羚,它们较其它蹄类动物繁殖得快,可以说是成倍地增长。它们会产生各种声音来相互交流,在交配季节,雄性变得特别健谈,发出低沉的咕噜声以建立支配地位或吸引配偶,而准备交配的雌性,则发出的“咩咩声”。

瞪羚1岁大时就可以交配,通常在雨季交配,此时食物来源丰富,条件有利于抚养后代。雄性通过身体展示或打架来争夺支配地位和交配权。然后,占主导地位的雄性将与几只雌配发生交配行为。

很多种瞪羚在表示交配行为时把嘴脸高高昂起,露出下额和喉咙部一眼就看得见的白斑。例如,汤姆森雄瞪羚追逐雌瞪羚时伸长颈项,昂着头,紧紧地靠近它,鼻子翘得高高的,并用前蹄在地上拍打。在交配进行时,雄性先将一只前蹄拾起,使其落到雌瞪羚的两只后腿之间,并触及到雌瞪羚。然后,雄瞪羚边跑边跳到雌瞪羚的身上,与它进行交配,交配时它不使自己的前腿碰到雌瞪羚。

养育成长

瞪羚的妊娠期为3~5个月,通常每胎产1仔,母瞪羚还可以在持续约6个月的妊娠期后生下1~2只幼崽,多数母瞪羚一年可产出2只幼崽,这可以弥补因食肉目捕杀造成的严重伤亡。

分娩前的母瞪羚要离群出走,产后也要把胎盘全部吞食,并把地上的羊水仔细地舔净,其目的是不让这些气味招来猛兽。瞪羚和狍一样,初生的幼崽会找个安静的地方,离开母亲躺一会儿。小瞪羚可以在出生后几分钟内奔跑,并且可以在几天内独立进食。新生瞪羚在它第一次被舔干毛,第一次吃了母乳以后,就自发地动身上路了。走出50~100公尺,在那里为自己找到一个旁边有草和树枝的坑,它就躺在这个坑里。在这里,幼崽等待着母瞪羚的到来(这种情况一昼夜要发生3--5次),而后,母瞪羚会给它传来喂奶的信号。

母瞪羚能准确地找到了幼崽躺着的地方,并从远处注视着这块地方。有时母瞪羚陪伴着幼崽,在离它10公尺远的地方躺下。如母瞪羚感到幼崽躺的地方不合适,它就会把幼崽唤起来。它一旦看见了狼,便会急速地跑向自己的幼崽,并把食肉目赶跑。如果鬣狗科袭来,母瞪羚无力将它赶跑,它会急速地跑向自己的幼崽,从幼崽旁边跑过去,幼崽这时也应声而起,跟在母瞪羚后边跑到一个新地方去。

母瞪羚给幼崽喂奶的时间一到,就会左顾右盼,四处张望,在接近幼崽之前,总要围着幼崽转上一圈,然后再接近它,把它呼唤到自己身边,幼崽听到招呼就会应声而起。瞪羚幼崽出生后的头几天,母瞪羚总要把它的尿和粪便全部舔净。因此,从瞪羚幼崽那里,以及从它躺着或卧着的地方,几乎不会散发出什么气味。从远处观看母瞪羚舔幼崽时姿势,可判别新生幼崽的雌雄,因为,对雄性幼崽,母瞪羚只舔净它的腹部。

瞪羚幼崽吃饱以后,母瞪羚替它舔干净,它会绕着母亲蹦跳一会儿,就告别母瞪羚回到自己的避护所躺着。出生后14天左右的幼崽才开始跟在母瞪羚后边走。而角马、狷羚、或牛羚羊岩羚羊野山羊的幼崽,一出生就会跟着母亲走,它们一出世就比瞪羚的幼崽站得稳。

从4~6个星期起,幼年瞪羚与亲友们,首先是与同龄的伙伴们接触得更多了,它们相互玩要戏闹,并参加“打仗”游戏。可以看到,它们经常相互顶头,拦住去路,亮出犄角,又开四蹄。这种“战斗”游戏很快就发展成社会联系,戏闹完毕,幼年瞪羚们相互舔身,在一起歇息。而在真正的打架时,失败者是要离开胜利者们走的道路的。它们还玩玩树枝、石头,用犄角把玩物推着走,举起来向上抛然后再逮住它。它们非常喜欢玩“老鹰捉小鸡”游戏不断地蹦蹦跳跳,并且相互追捕。

生命周期

瞪羚在野外的寿命通常为10-15年,但已知一些成年瞪羚在圈养中的寿命可达20年。

保护

2016年,瞪羚下属11种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红色 List)ver3.1。根据名录,瞪羚属已经灭绝(EX)的有2种:沙特瞪羚(Saudi Gazelle)、也门瞪羚(Queen of Sheba's Gazelle);濒危(EN)的有3种:细角瞪羚(Slender-horned Gazelle)、山瞪羚(Mountain Gazelle)、鹿瞪羚(Dorcas Gazelle);易危(VU)的有5种:居氏瞪羚(Cuvier's Gazelle)、斯氏瞪羚(Spekes Gazelle)、鹅喉羚(Goitered Gazelle)、阿拉伯沙瞪羚(Arabian Sand Gazelle)、阿拉伯瞪羚(Arabian Gazelle);无危(LC)的有1种:印度瞪羚(Chinkara)。

在中国,分布有藏原羚蒙原羚、普氏原羚和鹅喉羚等,这些都被列为国家一级或二级保护野生动物。居氏瞪羚细角瞪羚则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一的管制物种。

在历史上,各种瞪羚的数量都曾经很丰富,例如蒙原羚的数量曾经高达200万只。然而,现在不同种类之间的数量差异极大,有些物种如也门瞪羚已经灭绝,而濒危的普氏原羚数量不到1000只,汤姆森瞪羚的数量则仍有几十万只。由于人类的捕猎和栖息地的减少,瞪羚的数量普遍在持续减少。根据数量和濒危情况的不同,各个种类也有所差异。

由于过度捕猎,一些瞪羚种类正面临濒危的境地,它们利用自身的敏捷性、快速反应和敏锐的感官来躲避捕食者。然而,它们也面临其他威胁,例如栖息地丧失、人类侵占和狩猎。在一些地区,由于偷猎和农业扩张,瞪羚数量正在下降。

虽然某些种类的瞪羚正在蓬勃发展,但其他种类则极度濒危。栖息地丧失、偷猎和气候变化等因素对它们的种群构成严重威胁。保护团体正在通过建立保护区、提高认识和实施反偷猎措施来积极努力保护这些动物。

生态作用

通过选择性放牧,瞪羚在维持生态系统平衡方面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的食性有助于防止植物的过度生长并促进新植物的生长,使其他食草动物及其栖息地的整体健康受益。

种间关系

凶猛的食肉动物都会捕食瞪羚,其是猎豹的主食,鬣狗科也是它们的天敌之一,胡狼则专吃刚出生的瞪羚幼崽。其中,捕食瞪羚的三种主要捕食者是狮子、猎豹和鬣狗。狮子拥有所有大型猫科动物中最强的咬合力,使它们能够轻松击倒大型成年瞪羚,狮子和豹子更多地依赖隐身和伏击战术捕获瞪羚;猎豹的时速可达75英里,通常以瞪羚幼崽或受伤的成年瞪羚为目标,是为数不多的能够直线追逐捕捉瞪羚的动物之一;鬣狗还猎杀壮年瞪羚和虚弱的成年瞪羚,用它们锋利的牙齿和有力的下颚来捕食猎物,鬣狗和野狗类动物经常成群结队地工作,利用耐力而不是速度来消耗瞪羚。

瞪羚还被其他捕猎者捕获,如鹰雕、蟒蛇、猞猁、其他豹类、人类等,它们是猎人捕杀的对象,因为雄瞪羚阳刚之气表现在它们长着最大的犄角,而且它们逃跑的范围仅局限于各自的地域以内,所以容易捕获。因此,在乘车狩猎,再加上经常用狗追捕的情况下,某些品种的瞪羚已濒临灭绝。

用途

瞪羚因其肉和皮毛而被猎杀,皮毛可用于制作衣物。它们也因为狩猎运动而被捕猎。

下属分类

代表物种

瞪羚的种类丰富多样,以下是一些著名的物种及其独特之处:

汤姆森瞪羚(Thomson’s Gazelle):以其醒目的黑色侧条纹而闻名,是东非最常见的瞪羚物种之一;格兰特瞪羚(Grant’s Gazelle):体型比汤姆森瞪羚更大,具有独特的白色臀斑,且没有侧条纹;达马瞪羚(Dama Gazelle):原产于撒哈拉沙漠,这种濒危的瞪羚拥有独特的红棕色皮毛,非常适应沙漠环境;鹅喉羚(Goitered Gazelle):以其雄性在繁殖季节时“喉部肿胀”(类似甲状腺肿)的特征而闻名,主要分布在亚洲地区。

文化

民间风俗

在世界各地的许多文化中,瞪羚长期以来被视为优雅、美丽和高贵的象征。这种优雅的生物以其长长的腿和从一个地方跳到另一个地方时的优雅行走动作而闻名,也成为速度和敏捷的象征。

许多非洲家庭,如塞内加尔冈比亚地区的乔夫家族(Joof family)、博茨瓦纳的巴加纳诺阿(Bagananoa)以及乌干达的埃拉卡族(Erraka clan),都将瞪羚视为图腾或神圣之物。他们不会捕杀或触碰瞪羚。

流行文化

以“瞪羚”命名的瞪羚公司(Gazelle Companies)代表了一类独特且快速成长的企业,它们在各个行业中对创造就业、经济扩张和创新做出了显著贡献。这一词是由经济学家和作家大卫·伯奇(David Birch)创造的,他在1987年出版的《美国就业创造:我们的小公司如何让最多人就业》一书中首次确定了这类企业的特征和重要性。遵循伯奇最初的定义,瞪羚公司指的是一家年轻的企业,其最低收入基数为10万美元,并且至少连续四年实现20%或以上的年度收入增长。这些企业经历了快速扩张,有效地在短短四年内使收入翻倍。采用“瞪羚”一词,源自该动物的敏捷性、速度和力量的特点,这些完美地代表了销售额快速增长的年轻公司。

2016年,迪士尼公司《疯狂动物城》(Zootopia)中,由夏奇拉配音的动物——流行歌星,原型是汤姆森瞪羚(Thomson’s gazelle)。

参考资料

Gazella Blainville, 1816.catalogue of life.2025-03-24

Gazelle Behavior.animal behavior corner.2025-03-24

Gazelle.safaris africana.2025-03-24

Gazella - Genus.www.iucnredlist.org.2025-03-24

瞪羚.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3-24

Gazelle Animal: A Marvel of the Savanna.www.animalguides.co.uk.2025-03-24

Gazella Blainville, 1816.gbif.2025-03-24

Gazella dorcas (Linnaeus, 1758).gbif.2025-03-24

Gazella gazella (Pallas, 1766).gbif.2025-03-24

Gazella subgutturosa (Güldenstaedt, 1780).gbif.2025-03-24

Gazella arabica (Lichtenstein, 1827).gbif.2025-03-24

Gazella bennettii (Sykes, 1831).gbif.2025-03-24

Gazella cuvieri (Ogilby, 1841).gbif.2025-03-24

Gazella leptoceros (F.Cuvier, 1842).gbif.2025-03-24

Gazella spekei Blyth, 1863.gbif.2025-03-24

Gazella marica Thomas, 1897.gbif.2025-03-24

Gazella saudiya Carruthers & Schwarz, 1935.gbif.2025-03-24

Gazella bilkis Groves & Lay, 1985.gbif.2025-03-24

Understanding Gazelle Companies: Definition, Characteristics, Examples, and Significance for Investors.financefacts101.2025-03-24

河南工人日报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