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村(1909年—1992年),出生于云南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勐先镇和平村,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员。
人物经历
1924年,李晓村考入云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以下简称四师),积极参加党在学校开展的各项革命活动。1928年春,李晓村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他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四师毕业后,分配到先小学教书。
1930年,李晓村考入了云南省讲武学堂。1931年,由于党的地下活动,以“赤化罪”被开除学籍,被迫回到普洱市,先后到过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勐海县、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等县和老挝及缅甸。1932年,辗转到了澜沧,改名为吕筱屯以教书为名,继续坚持革命斗争。
1937年,中缅勘界,英方为把西盟佤族自治县等地划归英属缅甸,用炮弹实弹演习,恐吓我边民,给勘界委员会施加压力。李晓村和张石庵、尹溯涛爱国志士发动群众,抗议英方的侵略野心,保卫了祖国领土的完整。
1944年,李晓村进入西盟,同罗正明等人一起建立了佤山抗日游击队。1945年6月,经过几个月的浴血奋战,游击队将日伪军全部赶过了怒江,收复了十七地南段未定界的阿佤山区。1947年,李晓村和尹溯涛等人策动民兵清算地主、分田废债,宣传反征兵、征粮、征税活动,策动文东被中国国民党抓关的26名新兵挖墙逃跑。
1949年1月16日,在李晓村、卓孟晋等人指挥下,同时攻打桥头堡雅口和半坡寨,打响了解放南掌的第一枪。26日,包围了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城佛房,29日解放了澜沧县全境。建立了迤南人民自卫军一大队,李晓村任大队长。
1949年11月,澜沧大地主发动了叛乱,李晓村率领一大队一举迁灭叛军,保卫了澜沧革命根据地,受到“边纵”九支队嘉奖。
1950年第一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节,李晓村陪同拉猛等民族头人赴京参加国庆观礼活动。他作为澜宁源民族参观团领队,民族翻译,赴北京市观礼。后专门从事拉文的研究。
1951年后,调任云南省民族政策研究室、云南省少数民族语言指导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