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槿(拉丁学名:Hibiscus rosa-sinensis ),又名状元红、桑槿、大红花、扶桑、花叶朱槿等,是锦葵科木槿属常绿灌木。朱槿原产于中国南部以及印度和非洲等地,现广泛栽培于中国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福建省、海南省等省区。朱槿喜欢温暖湿润、阳光充足、通风良好的环境,不耐闷热,适宜生长的温度为15~28摄氏度。
朱槿植株高1~3米,小枝为圆柱形;叶片圆卵形,顶端尖锐,叶基为圆形,边缘具粗齿或缺刻,叶柄被长绒毛;花朵于叶腋上部而生,花萼呈钟状,花冠为漏斗状,呈玫瑰红、淡红或淡黄色,花瓣外面被绒毛,呈倒卵形;果实圆状,表皮平滑无毛,具喙。
朱槿花、叶、根皆可入药,有清热解毒、利尿、调经等效果。朱槿的花可腌制菜肴以及用于染色蜜饯和其他食物。朱槿的茎皮纤维可用于制作粗布、网及造纸等。此外,朱槿具有良好的观赏效果,能作为家庭盆栽或是园林观赏树木种植。
名称来源
朱槿花起源于中国南部以及印度和非洲等地,历史悠久。朱槿这一名字记载于中国现存最早的植物志《南方草木状》中,其中准确的描述了朱槿的形态特征、功用价值、繁殖方式等,并列出朱槿的两个别称“赤槿”以及“日及”,这也是世界公认的对于朱槿的最初记载。《南方草木状》中的“其花如木槿而颜色深红,称之为朱槿”则点明了朱槿这一名称的来源,因其花形与木槿相似而花色为鲜红色,故得名朱槿。事实上,早期的朱槿只表示植物中开红色花的朱槿品种。此外,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记载:“(扶桑)其花有红黄白三色,红者为贵,呼为朱槿”,清代屈大均对朱槿的名称来源也有类似的描述。
主要品种
栽培品种
朱槿在中国的栽培历史已有1700多年。由于欧美等地的植物爱好者极力开展着朱槿杂交育种工作,已经培育出了花色、形状、大小丰富多样新品种,包括适合室内种植以及耐寒品种等。截至2021年3月27日,国际木槿协会共认定朱槿品种22347个,注册品种数量最多的是美国,其次是法属波利尼西亚,贡献较大的还有澳大利亚以及中国。朱槿品种的花型主要有两种:单瓣以及重瓣,花色多种多样并且复色多于单色。中国植物学家培育的较为有代表性的新品种有:“金盾、阳光女孩、血芭蕉、出水芙蓉、微笑天使”。朱槿新品种大多具有植株生长旺盛,全年开花,综合适应性强,常见的病虫害较少的优点。
品种群划分
在朱槿品种分类方面,国际朱槿协会网站主要根据花朵每个部位的特征进行分类,如花瓣类型、花形、花瓣边缘、花瓣主色、心眼区颜色、花脉颜色、花斑颜色、柱头颜色、花径等特征,并没有提出系统的一个体系及标准。在中国许多学者对朱槿的不同性状进行品种分类,但也没有提出系统的分类体系。有学者将朱槿按花形分为喇叭形、牡丹形、吊灯形、大炮形和蝴蝶形5种;或根据花瓣类型特征将朱槿分为单瓣及重瓣;还有根据花色、大小以及叶柄颜色特征作为不同性状进行分类。
形态特征
朱槿是一种常绿灌木,植株1~3米高,小枝为圆柱形,疏生星状柔毛;叶子宽卵形,顶端尖锐,叶基为圆形,边缘具粗齿或缺刻,有凹口,两侧无毛,两面除背面沿脉上有少许疏毛外均无毛,叶柄长5~20毫米,顶部具有长绒毛,托叶是线性的,长5~12毫米;花朵于叶腋上部而生,花梗长3~7厘米,被星状柔毛或光滑无毛,近端有节,有6~7片线形苞片,长8~15毫米,花萼呈钟状,长约2厘米,裂片有5,卵圆形或披针形,花冠直径6~10厘米,为漏斗状,呈玫瑰红、淡红或淡黄色,花瓣外面被绒毛,呈倒卵形,全年开花;果实圆状,约2.5厘米,表皮平滑无毛,具喙。
物种分布
世界分布
朱槿原产于中国南部以及印度和非洲等地,现于世界各地都有种植,主要分布于中国、美国、欧洲、澳大利亚等地区。
中国分布
朱槿广泛栽培于中国广东、广西壮族自治区、福建省、海南省等省区。
生长习性
朱槿喜欢温暖湿润、阳光充足、通风良好的环境,不耐闷热。朱槿最适宜生长的温度为15~28摄氏度,但是在冬季,温度不能低于5摄氏度以免冻伤,也不得高于15摄氏度以免影响朱槿休眠。朱槿对土壤要求不严,除盐碱土外都能适应,以疏松、肥沃、排水良好,pH6.5~7.0的微酸性壤土最佳。
繁殖方式
扦插繁殖
朱槿的插一般在5~10月,冬季时节可在温室进行。选取一年生植株切割枝条,剪去下端叶片,平整切口。将其埋在湿度适当的沙床上,扦插时若用浓度适中的吲哚-3-丁酸处理插穗基部即可缩短生根时间。当根部长到3~4厘米时,将插苗移栽到盆中。
嫁接繁殖
朱槿的嫁接繁殖一般选在春秋两季,二者中春季嫁接繁殖的效果更好,而温室条件下则全年都可以进行嫁接繁殖。嫁接繁殖一般适用于存活率较低或生长缓慢的珍稀品种,砧木一般选择事先扦插培育好的单瓣品种。嫁接有切接、劈接以及靠接三种,一般选择易操作的劈接法。插穗应当选择与砧木厚度和强度相同的枝条并保留顶芽及2~3片叶子,将下部切为楔形,嫁接后保留约1个月,同年嫁接苗即可发芽开花。
栽培管理
水肥管理
朱槿喜欢高湿度的环境,通常需要每天浇水一次。在夏季高温时期需要每日早晚各浇水一次,并洒水润湿以增加空气湿度以及降低温度。冬季在温室中应减少浇水及施肥,以便安全越冬。当朱槿种植在苗圃或盆栽时,以磷肥和腐熟堆肥作为基肥,并每月施用适量以磷肥和尿素水溶液为主的轻质肥料。
换盆修剪
盆栽朱槿在每年早春四月搬出室内时需要换盆。在换盆时需要换新土,切除一些密生的须根,施用足够的基肥,在盆底略加磷肥。在早春盆栽离开室内前对朱槿进行修剪和整形。枝条上部全部剪截,每个基部留下2~3个小芽,以促进新枝生长。整体植株的形状变得更加美观,花朵的数量也更多。
病虫防治
疫霉病
感染了疫霉病的朱槿一般叶子上会出现灰色斑点,生长迅速,后变栗色并快速腐烂。在发病初期可以用代森锰锌喷雾浇灌病株,也可喷洒波尔多液。
叶斑病
感染初期,朱槿叶片会出现淡黄色和红黄色斑点,随病情发展其斑点逐渐变大呈圆形或椭圆形,疾病后期叶片因干燥而脱落。发病初期可使用多菌灵水合粉剂等进行防治。
发病时朱槿叶片生长速度变慢,边缘出现红棕色的枯萎斑点,向内膨胀,叶片变得干燥然后脱落。可以用敌敌畏混合原液对土壤进行消毒,两周过后才能继续播种或移栽,还可以用呋喃丹颗粒进行预防。
炭疽病
这种疾病一般威胁叶片,导致叶片黄化脱落,严重时会导致枝条枯萎死亡。防治方法:需要定期清除枯枝败叶,集中进行销毁;加强田间管理,合理施肥促进植物生长,提高植株抗病性。发病时应喷洒多菌灵水合粉剂等进行防治。
虫害
朱槿常被蚜虫、红蜘蛛、刺蛾科等昆虫侵扰,一般用刺吸式口器在朱槿的嫩芽、枝条、叶片上刺吸汁液导致叶子变色甚至卷曲。在发病期间喷洒除虫精乳油等即可控制虫害侵扰。
功用价值
药用价值
朱槿的花、叶、根都可以入药,性温和、味甜、无毒,具有解毒、利尿、调经的功效。朱槿常被用来治疗流行性腮腺炎、慢性淋巴结炎、乳腺炎等病症。
经济价值
朱槿的花以及嫩叶可以食用,其嫩叶能被当成菠菜的替代品。,花具有滋补养颜的功效,还可以制作成酸菜,其根部也能食用,但富含粘液,因此少有人吃。此外,花汁还是天然的染料,能用于给蜜饯和其他食品染色;朱槿的茎皮纤维可用于纺织工业,如捻绳、编织麻袋、制作粗布、网和造纸等。
观赏价值
朱槿株型紧凑饱满,花大艳丽,品种繁多,且朱槿对二氧化硫等有害气具有较强的抗性,是优良的园林庭院观赏树种之一,主要配置在建筑物内外环境中。在花园中,它可以单独种植在池塘、森林边缘以发挥景观作用,也可以与草坪、假石等相结合。一些植株较低的朱槿品种可以密集种植用于修剪成绿篱,起到划分空间、划分界限和美化装饰的作用。此外,朱槿还可以作为盆栽用于家中阳台及其他地方的装饰。
延伸文化
文化象征
2008年3月14日,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推出主题为《香港花卉》的特别邮票,其中1元4角的邮票图案是朱槿花。朱槿花不仅是马来西亚、斐济、苏丹的国花,还是中国广西南宁、玉溪市、高雄市的市花。其中,中国南宁国际会展中心主建筑朱槿花厅的造型是一朵盛开的朱槿花,寓意着热情与繁荣。
诗词文化
朱槿花大色艳,深受文人墨客的喜爱,自古有很多诗人对它进行赞美,例如唐代诗人李商隐在《朱槿花》二首中描写到“莲后红何患,梅先白莫夸。才飞建章火,又落赤城霞。”称颂了朱槿花如火似霞般明艳动人。此外,唐代诗人李绅在《朱槿花》中写到“瘴烟长暖无霜雪,槿艳繁花满树红。繁叹芳菲四时厌,不知开落有春风。”也赞美了朱槿花不以春风而灿烂、不以春风离去而凋落的品质。
参考资料
朱槿 Hibiscus rosa-sinensis.植物科学数据中心.2022-11-09
Species 2000 China,Catalogue of Life China,CoL China 物种2000中国节点 中国生物物种名录.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2-11-09
朱槿-中国植物物种信息数据库.中国植物物种信息数据库.2022-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