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张者

张者,本名张波,男,汉,1967年出生,曾就读于西南师范大学中文系、北京大学法学院,获法律学硕士学位。曾任新华社、《南方周末》等多家新闻媒体记者。先后在《收获》、《人民文学》、《十月》、《大家》等文学刊物发表作品,有中篇小说“老家系列”、“西部系列”、“校园系列”二十余部,出版长篇小说《桃李》,经济学访谈录《谏言》,中篇小说集《朝着鲜花去》,中篇小说集《或者张者》,文化访谈录《文化自白书》等。2003年被评为最具潜质的青年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重庆市作家协会签约作家。

2022年8月25日,获得第八届鲁迅文学奖短篇小说奖。

个人履历

1967年出生在河南省,二岁时父母去新疆支边;

1975年前往新疆寻找父母;

1984年前往重庆市求学;

1984年-1988年就读于西南师范大学中文系;大学期间开始写作,发表过诗歌、散文作品。

1988年-1995年在《经贸世界》杂志社工作,先后任编辑部主任,经宣部主任,记者部主任;开始发表小说,以中篇小说创作为主。

1995年到北京市,为《经贸世界》杂志社工作驻京办事处主任;

1996年-1999年就读于北京大学法学院,获法律学硕士学位;开始创作长篇小说。

1999年-2001年在《红岩》文学杂志社工作,为驻京代表;

2002年出版长篇小说《桃李》;

2003年出版长篇经济学访谈录《谏言》;

2004年出版长篇文化访谈录《文化自白书》

主要作品

长篇小说《桃李》

长篇小说《零炮楼》

长篇文化散文《文化自白书》

长篇经济学访谈录《谏言》

中篇小说集《朝着鲜花去》

中篇小说集《或者张者》

人物影响

张者因《桃李》声名鹊起。这部以校园为背景的长篇因其中故事涉及北大而引起议论。尽管他在书中尽量淡化故事发生的场景,但还是没能逃脱干系。而过去的校园小说是很难得到大家认同的。作品出版仅一个月,就被翻译成日语,通过图书进出口公司售出日文的版权,欧美版权都在洽谈中。这是张者没有想到的,因为他问过周围的作家包括阿来虹影等,作品版权卖到国外的,都没有这么快。他感慨地说,全球化果然不同了!另外,有5家知名的影视公司找到张者要求买断《桃李》电视改编权,并且开价不低。其实在写作《桃李》时,张者面临毕业,心态并不沉着,对于作品的市场价值和文学价值毫无信心。于是先写了几个中篇,没想到很快在几家刊物发表并被转载,反响强烈,给张者很大的信心,最后完成了30万字的长篇。

关于《桃李》的电影改编也陆续有公司来谈。张者非常慎重,表示不会像电视剧改编那么快就决定。他最近全力以赴地看古今中外最经典的电影,很奇怪地发现似乎没有一部真正反映知识分子的电影。他认为出演《围城》男主角的陈道明是最有内涵的男演员,演知识分子极有优势。而且在写作《桃李》的过程中,张者的脑海中总不知不觉地浮现出陈道明的形象。目前,他与陈道明已有直接的电话联系,张者说:“他要演主角‘老板’肯定合适,我认为他是中国男演员中最能演出丰富内心世界的演员。”

写完《桃李》后,张者不会再涉及校园题材,他认为作家应多准备几种语言方式和体裁方式,下一部他将写一部以新疆为背景的长篇。他曾在新疆生活了八九年,在大学时他就酝酿写一部有关第一次西部开发的作品,担心自己把握不好没敢动笔,现在已经成熟了,再不写会憋得难受。这部暂定名为《老风口》的长篇还将与人民文学出版社合作。如果说写校园题材像轻灵一剑,那么《老风口》将是沉重的一刀,完全改变他的写作方式和语言方式。张者说,现在站在反思的角度写,会对西部开发具有启发的意义。

社会评价

他,接近人文,但在人文中又寻找人文以外的东西;他,应该是个不甘平庸的文字工作者,在不断探寻中发现真正自己需要的精神;他,敏感深思,幽默俏皮,另类求变;众多笔触中支撑起他多角度的目光。他,就是张者。

获得荣誉

2022年8月25日,获得第八届鲁迅文学奖短篇小说奖。

2023年,张者、宋潇凌的电视剧剧本《天山颂歌》获第二届《中国作家》阳翰笙剧本奖最佳电视剧剧本奖。

参考资料

第八届鲁迅文学奖今揭晓 35篇(部)作品获奖.今日头条.2022-08-25

第二届《中国作家》阳翰笙剧本奖揭晓 这些作品获奖.今日头条.2023-03-07

河南工人日报数字报